《杨坚:史上最牛的官二代(大隋唐第一卷连载)》
第39节

作者: 老肃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2-24 07:23:46

  ● 什么才是皇帝应该干的正经事
  ——大隋能臣录之六:牛弘
  陈后主沉湎在诗赋歌舞的温柔乡里自我陶醉,乐得逍遥;隋文帝却励精图治,勤政不休,忙着干正经事。
  什么才是皇帝应该干的正经事?
  那就是亲政爱民,胸怀天下!
  最初,礼部尚书牛弘请求建立明堂,隋文帝因为政权初立,百废待兴,没有在奏章上签下“同意”两个字。
  那么明堂究竟是个啥?
  清代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

日期:2012-02-24 07:24:26

  其实明堂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帝的私家教堂。简单来说,明堂是一座大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东汉人桓谭曾如此描述说:“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历代王朝都建有明堂,其中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前两年鬼才导演徐克执导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故事背景就是围绕着建造“万象神宫”展开的。
日期:2012-02-24 07:25:19

  平地建起这么一座明堂花费肯定不菲,隋文帝要把这笔钱省下来惠及天下百姓。
  江南陈后主玩的是精英文化,色情文学,人家隋文帝可是要将中国文化百川归大海。
  牛弘见隋文帝不肯建明堂,就又鼓动他设立国家图书馆,广收天下书籍。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今陕西省长武县相公镇,一说为今甘肃灵台东北)人,本姓尞氏。
  其实史书里的这个记载有误。
日期:2012-02-24 07:26:09

  牛姓主源出于子姓,为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后裔,祖根在今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公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称为宋公,奉商人之祀。到了西周末年,宋国公族大夫牛父任宋国的司寇之职,掌管军队。宋武公时,北方游牧民族长狄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队抵抗,不幸阵亡,其子孙即以父名为姓,是为牛氏。
  三国后期大动荡时,魏将牛金的部分子孙为避仇而一度改为与牛姓同为微子启后裔的尞姓,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牛弘的父亲牛允官拜侍中,由北魏皇帝赐姓,才改回了自己原来的牛姓。

日期:2012-02-24 07:27:15

  这个牛弘生活俭朴,性格宽厚,事奉皇帝尽礼,对待下属以仁厚。他的弟弟牛弼是个有名的酒鬼,且喜欢酒后闹事,一次大醉射杀牛弘的座驾拉辕牛。牛弘之妻忙将丈夫迎入内宅,神色慌张地说:“小叔射杀你的辕牛。”牛弘却丝毫不感到惊奇,淡淡地说:“做成牛肉干。”牛弘落座后,夫人又追着说:“小叔子突然射杀牛。这可是件很大的异常的事。”牛弘本姓牛,又用牛驾车,夫人才有此大有不祥之兆的感觉。牛弘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说:“已知之矣。”容色如若,读书不辍。

  牛弘少小即笃志于学,博览群书。当上国家干部后,专掌文翰,甚有美称。后来牛弘身兼多职,不善言谈而恪尽职守,虽职务繁杂,仍书不释手。
日期:2012-02-24 07:28:00

  但一个人读书毕竟不如发动全体国人一道启智明理。
  于是时任秘书监的牛弘以典籍遗逸为名,上表云:“典籍屡经丧乱,率多散逸。周氏聚书,仅盈万卷。平齐所得,除其重杂,裁益五千。兴集之期,属膺圣世。为国之本,莫此为先。岂可使之流落私家,不归王府!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则异典必臻,观阁工斯积。”

  隋文帝虽说读书不多,可也知道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宝库,于是接受了牛弘的建议,下诏在全国各地购求散逸书籍,每献书一卷,赏高级缣帛一匹。
日期:2012-02-24 07:29:02

  从此,儒家文化得以复兴,汉学得以传承绵延。
  说到儒学在华夏大地能够千载不衰,牛弘的功劳不逊于首倡儒学的西汉大儒董仲舒,只是没人炒作牛弘的大名,以致使现代的国人不知道罢了。
  隋时的藏书量也是中国历代最多的,共有37万卷,多达77000多类的图书。可惜经隋末的战火动乱后,至唐代开元盛世唐玄宗时,国家藏书仅8万卷,其中还包括当时专家学者自著书籍28467卷。
日期:2012-02-24 07:29:47

  隋文帝杨坚曾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弊,化之然也。虽复建立庠序,兼启黉塾,业非时贵,道亦不行。其间服膺儒术,盖有之矣,彼众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维持名教,奖饰彝伦,微相弘益,赖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礼则祥瑞必降,无礼则妖孽兴起。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而积习生常,未能惩革,闾阎士庶,吉凶之礼,动悉乖方,不依制度。执宪之职,似塞耳而无闻,莅民之官,犹蔽目而不察。宣扬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学,且耕且养。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馀,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

日期:2012-02-24 07:31:00

  读书可以明理启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乃至建功立业,青史把名扬。
  于是隋初的贫寒人家孩子背着书包,唱着这样歌子走向学堂:“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呀,无颜见爹娘……”
  自盘古开天以降,中华大地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之万民踊跃学习的盛况!
日期:2012-02-24 07:31:57

  俗话讲的好:三辈子不读书就是畜生。
  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其境界可以想象的出来会有多么的糟糕。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也必然会被强大的经济狂潮所击倒。
  一个人没有文化,眼中只有金钱,无疑是具行尸走肉。
  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等于没了灵魂,断了脊梁,只能在精神的荒漠上爬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盲流集体。
日期:2012-02-24 07:37:39

  人之所以会被征服,多半是由于意志的脆弱,民族之所以会被征服,完全是缘于文化遭遇到蛀虫的寄生。
  失败是人类精神的坍塌,溃败是民族文化的迷失。一个民族如果眼里只盯着钱,而无自己的文化撑腰,早晚会湮灭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隋文帝自身的文化修养虽说差点劲儿,但他在位时期所提倡的民族文化却至此大树生根,枝叶繁茂,华盖罩及四海!
  毫不夸张地说,连洋人都青眼有加的隋文帝对汉文明的复兴的确居功至伟,中国历代帝王无一人能够与其比肩!
日期:2012-02-24 07:38:37

  隋文帝勤于听政理事,可百官大臣奏请又过于烦碎,看得两眼干枯,龙颜不由日渐憔悴。
  治书侍御史柳彧看不过眼,就上疏劝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圣明帝王,没有比得上唐尧、虞舜的。唐尧、虞舜不过问细小的事务,所以被称作圣明君主。虞舜委任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位大臣处理政务,唐尧则经常向掌管四方的诸侯询问治国方针,都垂衣拱手,无为而天下大治。这就是所谓劳于求贤,逸于任使。近来见陛下留心沼国安民之道,不惮辛苦疲劳,这也是由于百官大臣惧怕获罪,遇事不敢自己决定,只好禀承陛下裁决,因此奏请过多。以至于像营造等细小事情,支出少量财物等琐碎条务,也都禀奏陛下。陛下在一日之内,须回复众多大臣的奏请,以致常常天晚忘食,夜半未寝,整日为公文表章操心受累。请求陛下体察我的诚挚之言,稍微减少一些琐碎事务。如果是经国安邦的大事,不是百官大臣所能裁决的,自然要由陛下详察明断;其余细务碎事,则责成有关职掌部门长官裁决处理。如此,则陛下劳逸有节,安享无疆之寿;百官大臣亲职任事,蒙受陛下养护之恩。”

日期:2012-02-24 07:41:20

  隋文帝看了他的奏疏后非常高兴,在早朝会上公开称赞说:“像柳彧这样的正直士大夫,才真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啊!”从此,柳彧成为杨坚跟前的大红人。
  关心领导的身体是对的,但要领导向下属们放权是万万不可能的。
  隋文帝夸奖完柳彧,依然故我,仍旧是废寝忘食,八小时之外也不休息,继续审批小山一样高的奏章公文。

日期:2012-02-24 07:42:07

  但谏臣的其它一些好的建议批评还是要听的。
  如当时隋朝的州刺史多任用武将,治理民众,听政断狱,显然不是赳赳武夫的强项。隋文帝很赞成柳彧提出的这个意见,免去上柱国和千子的杞州刺史新官职。
  和爱卿还是留着力气到沙场上建功立业罢。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兴国之道!

  可历史上的那些皇帝干的正经事有几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