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交流》
第46节

作者: 佛教徒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建议每天阅读:地藏经

  当然这些不会一下子立杆见影,因为因,成熟为果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好!!!
  日期:2009-12-08 10:46:48
  今天继续讲“人身难得”中暇满之自性:
  通过以上学习可知,如果详详细细观察自己有没有远离十六无暇、具足十八暇满(八种闲暇、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就会发现即便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有相当大的困难。而在十八暇满中,八种闲暇虽容易获得,比如自己没堕入三恶趣,也没有生于长寿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种闲暇也不难具足,但完整无缺具足十圆满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
  首先,从五种自圆满来分析:尽管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获得人身、诸根俱全、生于中土并不难,但如果业际颠倒(变成妓女等低劣种姓,或不信因果的持邪见者)、不信佛教,那五种自圆满中就只具备三种了。如同车有四个轮子,倘若三个轮子都具足,而前轮爆了的话,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同样,假如其他三圆满都具足,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或者不信仰佛教,那学佛一事也无法成办。

  退一步说,如果具足了四圆满,业际颠倒与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这行不行呢?也不行。尤其是生为业际颠倒者,即使没有造诽谤佛法、摧毁佛教等滔天罪业,但假设身口意三门无恶不作、为非作歹,或修行、念经、转绕、朝拜神山等一切所为只为了今生利益,那虽然被称为贤者、智者,实际上也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日期:2009-12-08 15:12:34
  人的心念是很奇怪的,只要经常串习,什么都可以成真。宋朝有个叫赵子昂的画家,非常擅长画马,天天对马的姿态、马的动作冥思苦想。有一天他在屋里睡觉,夫人给他端茶,帘子一掀开,看见一匹白马躺在床上,大惊之下,把茶杯摔在地上。响声惊醒了赵子昂,一问原由,才知道自己天天想马,样子都变成马了。于是他不敢再想,觉得想马不如想佛,画马不如画佛,从此之后改画佛像。

  日期:2009-12-09 08:41:08
  对一个有修证的人来说,遇到痛苦和快乐均会忆念为上师三宝的加持。
  纵然生病时感受难忍的煎熬,他也根本不想:“我这个人很倒霉,无意中得了这么重的病。”而是想:“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我今天得病是消业障,依靠这个机会,无始以来的业障能得以遣除。”
  这就是上等修行人的行为。
  ——《前行广释1》
  2009年12月9日
  日期:2009-12-09 09:20:46

  从前舍卫城有一个四处流浪的乞女,她的名字叫做年嘎姆。当时,国王、大臣和施主们请佛陀和僧众应供并且供养许多油灯,见到这些富裕之人广作功德,她一方面非常随喜,另一方面暗自想:我往昔造了什么恶业而转为乞丐?现在虽然遇到三宝,却无有可积累福德的钱财。有一天,她乞讨到一枚铜币,于是到油店去买油,店主问:“一文钱只能买很少的油,你要这一点油做什么?”贫女说她想供灯,店主怜悯她的善心,于是多给了一倍的油。贫女非常欢喜,她做了一盏油灯,供在佛前,并发愿说:“今天我以小小的一盏灯供养佛,以此功德愿我将来具有智慧灯,并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贫女顶礼如来后便离开了。

  第二天,目犍连去收灯器时,其他的灯都已经熄灭了,唯独贫女供养的灯就像刚刚点燃一样燃烧着。目犍连想:白天点灯没有意义,也很浪费,应在晚上佛陀传法时再点。想到这里,他便去熄灭那盏油灯,但他用种种办法也无法熄灭那盏灯。世尊看见后说:“目犍连,停下来吧!身为声闻的你是无法熄灭这盏灯的,因为这盏灯是以利益诸多众生的广大发心供养的。”并授记道:“年嘎姆未来将会成佛,佛号灯光如来。”

  做完供灯等善法后,及时作如理如法的回向发愿非常重要。现在在寺庙中烧香拜佛的人不少,但许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现世的利益,如四季平安、财源广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当然这些世间的愿并不是不能发,但这些世间善愿都不究竟,只有出世间的大愿才是最究竟的。我希望今后大家在供完灯后,应当像那位贫女那样,发愿获得如来的智慧明灯,并且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如来的智慧能够遣除世间的一切无明黑暗,所以将其比喻为明灯。《华严经》中说:“慧灯破诸暗,是彼之境界。”《大集经》中说:“为令众生燃慧灯故。”在无上大圆满中,有所谓的自然慧灯,这种自然慧灯其实就是如来的究竟智慧,它能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无明痴暗。当然,如果要在即生现前自然慧灯,除了少数修持大圆满获得成就的人以外,一般的人还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可以发愿获得这种自然慧灯。

  日期:2009-12-10 09:58:35
  有一位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
  學僧聽後不滿,說道:「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
  又一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答道:「有!」
  另一學僧也不滿這個答案,所以就抗辯道:「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明知故犯!」
  這上面有名的公案,兩個學僧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趙州禪師兩種迥然不同的答案,時而說無,時而道有,在禪師的有無,其實只是一義,有無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萬不可把有無分開,不可把有無分作兩種解釋,《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即是此義。
  是「有無」,但不可作有無會,此中道理,正如啞巴做夢,只許自知,無法向人道說,如吞了熱鐵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蕩盡凡情,才能有個轉身時。

  世人對有無二字,總用二分法去了解,認為世間總是有與無的對峙,是與非的不同,善與惡的分別,此實世人不能認識回家找到本來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沒有佛性?「佛性」本來就不可用有無二字說的,趙州禪師不得已,說有說無,不知大家能體會出有無之中道義否!
  日期:2009-12-10 13:17:35
  凡是关心自己的人都应当精进行持。现在许多人没有信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除了吃喝玩乐以外,根本不考虑今生来世的安乐和解脱,每天谈论的就是:“今晚有什么电影”、“今天吃得怎么样”、“你喝了多少酒”、“打麻将赢了多少钱”……可以说这些人跟旁生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不能像这些人一样混日子,要抓紧时间精进行持善法。

  日期:2009-12-11 21:39:0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