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2-21 19:44:46
第一件事是关于提高营销效率的实践。
一天晚饭,陈升对张宁说:“我们以后不能漫无目的地发广告。”
张宁有点不以为然:“废话,当然是找交通便利的发啦!以前我不是跟你讲过?”
“不是,我发现在已经有人安装卫星天线的地方发广告成功率高很多。”陈升说道。
“不会吧?要装的都装了这种地方发它有什么用?”张宁有点怀疑陈升是不是发广告发傻了。
“不!你想,那些已经安装的住户其实就是这个范围内的免费样本。他们的存在说明这里被政府打击的可能性很低!对吧?”陈升问道。
张宁点点头,毕竟很有道理啊!
“一旦没有政策风险,安装的人就会增多,也就是需求增加。如果你邻居安了一个天线,你会不会想安一个?”陈升缓缓地说。
“会吧!但是我会先去邻居家看情况,然后,让他推荐一个安装公司给我,也落不到我们头上啊?”张宁笑着问,他觉得陈升还是考虑不周。
“没错!但是如果这些潜在客户知道还有一家安装天线的公司是不是多了一种选择?现在的人隔壁住睡都不知道,就别提楼上楼下了。如果收到广告,这些人要安装会不会找我们?”陈升说出了他的想法。
“也对!单单是没有打击风险就足以提高咨询量。而咨询量的提高就能使最终用户量提高。”张宁循着陈升的思路看到了结果。
“我们专攻这种类型的地区看看结果怎么样?”陈升问道。
“好啊!就这么办!”张宁赞同地点点头。
接下来的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营销效率大幅提升,他们开始走出书中所谓的“红海”与“蓝海”之争,避开了对所谓的“空白市场”的幻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营销方向。最重要的是开始形成适合于市场的思维模式。
通过这件事,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分辨市场反馈的信息,去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方针。
他们也开始懂得,需求是一定存在的,而自身的精力确实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精力去寻找并契合需求才是创业者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就如同一个在沙漠中的旅人,明明知道这沙海之下藏着水源,是漫无目的地横冲直撞靠运气,还是停下来辩别风的方向,观察动物的足迹,搜索植物的痕迹,哪个成功率高一点呢?答案不言而喻。
日期:2012-02-23 00:38:58
第二件事是关于扩大营销深度的尝试。
张宁他们不仅技术硬,服务好,而且产品有特色。就比如那个别出心裁的“StarBox”,很多卫星用户不管是不是张宁他们的客户都会找他们买一个回去装。
陈升设计了个Logo连同域名印在“StarBox”上,果然有不少人通过这个渠道找到了他们办“业务”。
尝到甜头的陈升开始想象下一个“StarBox”这样的产品会是什么呢?
从“StarBox”的成功陈升抽象出了一些线索,他拿起笔写了下来:
第一、客人接受度高(实用)
第二、具有广告功能(自己印上去)
第三、生存周期尽量长(广告时间长)
*第四、产生经济效益
再想想,这不就是全世界所有产品的共性吗?哪个商家不在自己的产品上印个标志好对企业起到宣传作用?
现在他考虑的问题是能不能再进一步,在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成为他们的客户。
仔细看看这四点,第一点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客户的接受,说啥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第二点和第三点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完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那么,第四点呢?它在这个体系里的作用是什么呢?
对了!第四点和第一点是“反向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以牺牲第四点为代价是可以换来客人接受度的提高。
那么,第四点的作用对一个产品来说就是决定性的,决定着这个产品是“商品”还是“赠品”。
为了“再进一步”地扩大客户群,赠品也是不错的手段,可是什么样的赠品才能够让人们有“持久”的“接受度”呢?
看上去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不是,这其实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方向明确的路线上,踏出的第一步!(分析 情况茫然不要紧,要懂得分析出方向来。)
陈升在路上收到过印有餐厅名字的面巾纸,也在电影院拿过印有电影海报的扇子,还拿过咖啡厅的杯垫。面对这些免费且印刷精美的赠品很多人都“乐于接受”,商家也确实能够收到一些广告效果。
“我们能这样做吗?”陈升开始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模仿。
陈升觉得他们这个“事业”和餐饮、娱乐等行业还是有区别的,别人可以大海捞针式地“扫大街”网客户,他们不行。
如何利用好已有客户还是他们这种“半地下”行业应该修炼的本事。
低头看到窗台上的一张报纸,标题是“分众传媒直击高端受众,先进媒体承载海量信息”。
江南春的创业故事他读过好几遍,分众的成功主要是因为离开了传统广告媒体对于“(范围)广、(受众)多、(内容)泛”的追求,转而专注于社会中富裕个阶层的精耕细作。
分众利用“高级写字楼”、“高消费商场”、“高档小区”等场所,自然地从“广大群众”中分流出经济状况较为富足的人群,以这些人为营销目标的广告正是所有广告商都积极追求的目的。再加上容量庞大,变化多端的多媒体平台,增加广告可看性的同时也最大地承载更多的广告内容。
看着报纸,陈升的思维在飞速地运转。没有系统学习过“广告学”的他没有理论的条条框框,只有对于事业进步的迫切希望,以及这种希望所激发的创造力。
“分众在做‘特定客户的营销’,我们不也正是要这样做吗?”陈升想着,“一定能从分众身上借鉴些什么因素!”陈升继续着他的思路。
“‘特定客户’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就剩下那个‘合适的载体’”陈升想着,想着,在笔记本写下“‘合适的载体’=‘赠品’”的字样。
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到“商品”与“赠品”的转换,再从“广阔式营销”的体验转移到对“分众模式”的思考。陈升,这个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这个平常丢三落四常被张宁批评的小兄弟,不会知道,他自己已经走入“封闭式营销”的大门,广告商们孜孜以求的那种“低值高效”的模式即将在他的创业道路上,精彩上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