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比教科书精彩好看》
第22节作者:
月映长河 秦王赢政能够统一六国,与他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公元前247年当上秦王时还只有十三岁,亲政的时候二十二岁,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一件事就是要拿到权力,可是阻挠他的人有很多,母亲赵太后,还有她的两个情人,前任情人(据说后来还有瓜葛)相国吕不韦,现任情人嫪毐,这两个冒牌的“太上皇”(当时还没有这个称呼),竟然都做起了当老板的心思,年纪轻轻的赢政夹在中间,理想和权欲战胜了亲情与容忍,他以雷霆之势先后将母亲的两个情人解决,成为秦国真正的主人。
日期:2012-01-15 14:56:47
--121--
权力越大的地方,斗争就越激烈和残酷,失败者将一无所有,包括性命,只有对政治形势和人性人情洞若观火的人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赢得一切的权力和利益。吕不韦和嫪毐都是很高明的政客,在这场高难度的王室斗争中,赢政展示了他过人的政治天赋和才干性情,二十二岁的秦王赢政已经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经过七年的磨练和准备,他将目标锁定在六个大国,他要完成一件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
对于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而言,识人用人是重要的素质,赢政在用人上采取了开明的“国际主义”,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成为他最重要的谋士,政治上的远交近攻与离间计,军事上的由近及远,先弱后强,中间突破,两边开花的策略,使六国无法捏成一个拳头,最终被秦国一一打倒在地,六国君王有人才而不用,纷纷成了赢政的俘虏,这是拙劣领导的教训。
日期:2012-01-15 15:01:41
--122--
六国很强大,它们都是曾经称霸一时的雄主之国,现在都成了自己的手下败将,除了燕国上演过一幕荆轲刺秦的悲壮剧——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外,六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赢政的自信心开始膨胀,他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踌躇满志,睥睨古今,他不再满足于前人用过的君主称号,人间至尊王,神间最尊帝,都不足以表彰自己的功勋,于是赢政让手下员工们开展大讨论,大家想破了脑袋,最后建议他称泰皇,赢政摇了摇头,NO!这个不好,还是我自己来吧:三皇五帝联手跟我来比,也不过如此嘛,那就叫“皇帝”吧,功盖三皇,德过五帝,千古一帝,唯我独尊!
不得不佩服赢政的创造力,从此以后不管哪个君主都无一例外地喜欢他发明创造的这个称号,而且还从不向他申请专利使用权,包括他发明的自称朕,孤,寡人,他写的文件称诏,制。这一切都是皇帝的专利,其他人无权所用,如果要使用也可以,除非不要脑袋(这个情况比较多)。当然还有一种办法,还就是自己想办法当上皇帝(这个情况比较少)。“皇帝诏曰”这四个字在一千多年里不知道被说了多少次,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独一无二,俯视众生的优越感,造成韩非所说的锐不可挡的“势”,只要你拥有了这些,你将拥有一切,你可以对任何人发号司令,你可以对任何人生杀予夺,这就是皇帝的威风,它将吸引无数人为之奋斗不息,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
日期:2012-01-16 19:52:57
--123--
可是光有一个皇帝的头衔并不代表自己就拥有了整个帝国,六国虽然灭亡了,但是残余的势力仍在蠢蠢欲动,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恐怕天下太平会是昙花一现,皇帝赢政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不容许后人对他说天道四,取消了西周以来的谥法,他不要这种后人称赞或者咒骂的句号,他把自己叫做始皇帝,也就是皇帝一号,而且他只允许他的后代继承他的家业,不容他人染指,为了达到赢家皇帝的称号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他想了很多的办法,可是历史是一位幽默的喜剧大师,它一点也不给这位威风八面的秦始皇面子——正是他苦心孤诣制定的这些措施和制度,让秦朝二世而亡,跟秦始皇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日期:2012-01-16 19:53:59
--124--
2.始皇帝的理想:传之万世
秦始皇为了让皇帝这根接力棒能在子子孙孙们手里传递下去,想了很多的办法,归纳起来一共有两个方面:内,外。
对内主要是保证行政执行力强大,同时保证忠诚度很高,也就是要让手下所有人都能做到两点:既要干活,又要听话。这里面有两件事情不好处理,但是必须处理好。第一件就是如何保证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这个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君主专制。第二件就是如何把全国各地牢牢地控制在中央,让他们完全听命于中央,令行禁止,尽职尽责,这个在历史上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中央集权。
日期:2012-01-16 20:13:12
--125--
先看秦始皇如何解决第一个难题。专制就是独裁,独裁就是独自裁决,就是一个人拍板说了算。可是要办到这个并不容易,相信当过领导的,包括在学生时代当过班长的都应该有这个体会。可是秦始皇做到了,因为韩非子把办法告诉了他——“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话什么意思?
这话翻译过来是说,事情要下属去做,权力却要掌握在领导手里;只要领导掌握了权力,部下们自然乖乖听话。这个大家都懂,你有权力在手,别人自然买账,可问题是把什么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里,如何把权力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这个的确有点难,因为权力与责任从来都是对等的,你要让部下干事,就得给他权力,不给权力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你总不能事必亲躬吧?
这是一个矛盾。
日期:2012-02-03 09:58:56
--127--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要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不听话怎么办?他们仨把你架空了咋办?所以“圣人执要”的这个“要”就要起作用了,要就是要害,权力的要害是什么?当然是人事权,不听话,免了你!所以秦始皇始终牢牢地把人事任免权抓在自己手里,与军权一道构成他执掌大权的两大法宝,听话的,奖励;不听话的,罢免,处罚。这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也就是韩非所说的“术”,权术。而皇帝制度规定的皇帝独尊,高高在上,就是韩非所说的“势”,权威。人事权的掌握不但在中央,也包括地方,这就是秦始皇对内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中央集权。
日期:2012-02-03 10:05:36
--128--
从战国混战走过来的秦始皇深知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他安排部下们开展一次大讨论,到底如何才能牢牢地控制地方,防止他们犯上作乱,拥地自大对抗中央?讨论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中展开,基于周朝的教训,郡县制胜出,于是秦朝设置了三十六个郡,郡下再设县,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和县长,大县为县令,小县为县长,郡守和县令(长)都由秦始皇亲自任命,当然也由他罢免,废除世袭,上一任退休或者免职之后,再由中央派出新的接班人。通过控制地方的人事权,秦朝解决了地方服从中央的问题。这个制度就是韩非所说的“法”,法令,包括法律和政令,地方官就按这个去办事,该干嘛干嘛。
有了这些制度和措施,秦始皇就只要高高在上,牢牢地控制着核心权力,然后看官员们的表现,干得好的提拔奖励,干得不好的罢免惩罚,玩点小手段,就能让部下诚惶诚恐,事情办好了,权力也抓牢了,你说韩非的这些理论厉害不厉害?!
日期:2012-02-03 15:30:08
秦始皇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一个庞大而太平的帝国,于是他想了很多的办法,推行了很多的措施,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作用,但是很快将产生出巨大的反作用力,将他苦心经营的帝国击得粉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