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比教科书精彩好看》
第17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子尚礼,主张等级差别,墨子自然也要反对,他认为人与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没有谁生下来就应该高高在上,没有谁生下来就是贵族,也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歌舞升平。站在平民的角度,墨子对战争表示了极度的厌恶和反感,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持强凌弱,他不但反对,而且付诸行动,当他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时,他立马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都城,先礼后兵,先是一番义正辞严把公输般和楚王说得哑口无言,然后又来了一次战术演习,最终打消了楚国入侵宋国的战略决策。

  《墨攻》这部影片就是根据这个历史事件演绎的墨侠形象和精神,这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两肋插刀主持正义的墨子,他出身平民,却心忧天下,他命运卑微,却心系百姓,他是一个真正的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孔子死后有墨子,墨子死后有孟子,孟子虽为儒家亚圣,但其为人气度与胸怀,尤其是性格与性情,却与墨子更有几分神似,在他这里,儒家与墨家更多的是默契与共鸣,而不是刀光剑影的争论与攻击。
  日期:2011-12-22 19:14:24
  --88--
  13.我本善良:孟子的性本善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墨子去世后不久孟子才来到这个世上,所以他们两个也不曾正面交过手。孟子虽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也就是孔子第二,孔子是圣人,他是圣人二代,但是孟子并不是孔子的嫡传学生,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他才出生,但是他却尽得孔子学说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核心产品——仁,并且发展为仁政,这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进一步升华,他曾经明确地教导国君要与民同乐,强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并且明确提出“老百姓第一,国家第二,国君第三”的原则,把国君摆在最后,这需要勇气,也需要胆量,孟子的性格更加接近于墨子的侠义,他讲话不像孔子一样循循善诱,喜欢直来直去,喜欢一针见血,这让很多受过他教诲的领导很是头痛,却又无可奈何,权力再强,也强不过道理——他说的都在理,能让你心服口服。

  孟子的胆量不但让君王望而生畏,心生敬佩,而且还吸引了无数晚辈以他为楷模,奋斗不息,他的名言——富贵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着无数热血男儿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畏权贵,当仁不让,勇于任事,粪土当年万户侯,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日期:2011-12-22 19:15:33
  --90--
  吾养吾浩然正气,充盈于天地之间!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民族的脊梁精神!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世间的公道和正义得以永存,它的力量足以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无论遭遇多少磨难,无论遭受怎样凶悍的强敌,巍巍华夏始终能屹立千年而不倒,愈立愈坚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乱世如战国,钱财并不如粪土,仁义才是粪土,斥之以鼻者有之,应付塞责者有之,但是孟子坚信仁者无敌,仁政当无敌于天下,因为真正强大的力量是爱,而不是杀戮,孟子坚信人性中最美的东西都在渴望——善——也一定会支持施行仁政的伟大君王,正是这个伟大的命题弥补了孔子儒学的缺陷,孔子不谈天命,不谈人性,没有为仁爱提供人性的理论基础,而孟子正好找出了这块伟大的基石。

  孟子有一个好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她曾经不辞辛劳,三次搬家(孟母三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孟母的善良和善教,让孟子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人生而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恭敬之心,有是非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品质,正是仁政施行的肥沃土壤。

  日期:2011-12-22 19:17:56
  --91--
  身为巨子的墨子带着一帮忠心耿耿的弟弟子四处忙活,一面兜售他的兼爱非攻,一面路见不平一声吼,但是现实却经常给他上课——你这个听起来蛮不错,但是行不通,爱一个人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个与你不相干的人!
  墨子的兼爱在现实中的确很难有市场,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能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别人的儿子吗?你能像爱自己父母一样去爱别人的父母吗?恐怕能做到的人不多(圣人和白痴除外)。所以墨子这个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孟子对墨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博爱精神并不赞赏,他更欣赏的是先利自己,后利他人的博爱原则,他提倡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依据就是人人与生俱来的“侧瘾之心”,比如你在路边看到一个小孩要被车撞到,你会毫不犹豫地拉他一把,尽管他不是你的小孩,可是只要还有一丁点儿良心,你都不会见死不救的。再比如你在车上见到孕妇或者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太太老大爷,你也会让出自己的座位,尽管他与你素不相识,可是你看到他你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从而生出同情心来。

  孟子的性本善出台不久,就遭到极大的挑战,有人很快就公开向他宣战,说人性本恶,要不这个世界上怎么有那么多作恶多端的人,怎么不见他们善良的本性有丝毫的彰显呢?说来也怪,此人竟然是孟子的同道中人——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荀子。
  日期:2011-12-23 16:24:46
  --92--
  14.人性本恶:荀子的抬杠
  荀子名况,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比孟子小六十岁,荀子提出性恶论,就算是少年神童,也得到二十岁吧,那时候孟子已经作古,已经无法与他面对面进行辩论,这是个让人遗憾的事情。
  荀子是赵国人,曾经出国到过齐国留学,并且在齐国从过政,后来又到楚国当过兰陵县令,算是出国任职公务员,并且在这里干了一辈子,一边当官一边写书,同时还教育学生,其中有两个还特别牛气。

  荀子继承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指出统治者推行政策的时候要注重“仁义”和“王道”,不用“阴谋”和“霸道”。所谓王道,就是以德服人,讲道理,爱护百姓;所谓霸道,就是以力服人,讲拳头,奴役百姓。为了让统治者接受这个道理,他提出了著名的舟水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支持你坐上王位,也能把你拉下来,关键看你的表现如何!

  日期:2011-12-23 16:31:59
  --93--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关键是没有哪个领导愿意落实,一天到晚不想着自己升官发财,光想着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刻把这个放在心头,喊喊口号无伤大雅,指望他们坚决贯彻落实,难度恐怕真有点大,古往今来有这个觉悟的人,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试问能有几人?他们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问题的关键是自己的幸福比别人的幸福重要,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孩子重要。。。。。。

  荀子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你把老百姓当宝,老百姓就是和风细雨,你把老百姓当草,老百姓就是暴风骤雨。换句话说,你要想在领导位置上坐下去,还得考虑下属们的感受,其实你为老百姓着想,长远来看受惠的还是领导你自己。可是愿意为了大家的长远利益,勇敢地放弃自己的眼前利益,这样的人历史上也不太多。
  日期:2011-12-24 09:51:03
  --94--
  荀子苦口婆心讲这个道理早已经被夏桀和商纣这两个暴君用行动完全证实,并将不断被后来者所证明。但是这么形象地归纳概括出这个真理的,荀子是第一人。唐太宗亲眼见证了隋炀帝的迅速覆灭,所以他在《贞观政要》中就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以此告诫他的继承者们,将其作为保证唐朝长治久安的基本治国方略之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