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比教科书精彩好看》
第13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春秋时代的擂台赛有点像表演赛和友谊赛,点到为止,见好就收,风度第一,比赛第二,过上几招见个高下就收场,只要举手投降认输就算完事儿,不会像打黑拳那样把你往死里整,把你打得头破血流才肯住手。就拿春秋早期齐楚争霸的召陵之战(公元前656年)来说,双方带部队开到召陵之后,并没有马上开打,而是先搞了一个阅兵式,于是齐楚两国统帅就坐在同一辆阅兵车上,一边看一边王婆卖瓜,齐桓公这边说你看寡人的部队如此强大,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楚国这边接着说,咱也不差啊,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本帅难道怕你不成!然后双方又开始套近乎,说肉麻话,最后签订盟约,收兵回国,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耀武扬威一下压倒对方就收场,齐桓公上门兴师问罪,属于主动进攻,算是胜利方。

  即便打起来时间也很短,短一点的打完吃早餐,长一点的打到吃晚饭,吃夜宵的情况一般没有,名副其实的速战速决。著名的晋楚争霸之城濮大战(公元前632年)只打了一天,晋军在阵地上吃了三天楚国丢下的军粮之后就打道回府了,没有乘胜追击往死里打。当时的战争规则不是允许这样做的,人家打输了逃跑,你最多追五十步,到了五十一步,就算你抓住了对方的衣襟,也只能撒手任其逃脱,在这里五十步当然是可以笑百步的。更搞笑的是有时胜利的一方,甚至会帮助失败的一方逃跑,比如晋楚之间的必(右有耳旁)之战(公元597年),晋国这次吃了败仗,开始逃跑,结果有一输战车陷在泥坑里开出不来,楚国的军队追过来了,令人砸舌的一幕发生了,楚国士兵不但没有趁机下黑手,反而对晋国士兵说,不用着急,我来教你!教了两次,车子终于出来了,晋国士兵终于成功逃跑,可没想到他们一边逃还一边调侃:到底是超级大国的部队啊,专业训练抓得不错嘛,连逃跑都这么在行啊!你说战场上的这些士兵可不可爱?

  日期:2011-12-14 20:19:04
  --64--
  你说这样的军队是不是很有“绅士风度”?所以春秋时代的战争,远远不如后世来得那么残忍和恐怖,还有两条游戏规则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条是“不重伤”,也就是不重复伤害,不第二次伤害,伤害一次就行了,已经砍了一刀,就不能再砍第二刀,你要是手臂已经受了伤,就可以退出战斗,对方要是拿刀砍你,你可以把手臂举起来,看哪,我已经受伤了!对方就会让你放你一马。第二条是“击鼓成列”,双方摆好阵形,像做广播体操,战鼓擂响后才能开打,就像踢足球裁判吹了哨子才能踢第一脚,不能违规;第三条是“不以阻碍”,不得“半渡而击”,人家过河只有一半人过来,你不能趁人之危发动攻击;第四条是“不禽(擒)二毛”,“毛”指头发,“二毛”就是两种颜色的头发,也就是头发已经花白的老大爷,这个不能抓来做俘虏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知那时候有没有染头发浑水摸鱼的?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还是在打仗吗?打仗不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杀伤敌人嘛!不就是你死我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嘛!
  春秋时代的战争之所以打得这么文明,这么绅士,这么温柔,那是有原因的。后世打仗是个苦差事,都是苦命人干的事情,当炮灰嘛,上等人谁愿去!春秋时代不一样,当时上战场打仗的都是贵族——士——当然是最低级的贵族,战士战士,就是战斗之士,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上阵杀敌的,他们也参战,但是只负责搞后勤工作,属于打杂系列,士的地位虽然低一点,但好歹也是贵族啊,所以要有贵族气质,要有绅士风度,不能不择手段,不能违反规则。

  日期:2011-12-14 20:19:58
  --65--
  春秋时期打仗主要是图个名气,只要承认我是老大就一切都好商量,认个输,签个合同,画个押,然后放你回家,那时候周天子还是有点威望和实力的,诸侯们虽然强大却还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最多就是充当一下“世界丨警丨察”维护世界和平也就心满意足了,说到底不管哪个诸侯国都还不具备消灭其余“多国部队”的强大实力,这是根本原因。到了战国时期就更不一样了,像楚庄王那样问鼎中原的人开始大有人在,周天子此时已经完全成了一只纸老虎,战争也就从“争强好胜”逐渐过渡到“你死我活”,从“屈人之兵”转变为“灭人之国”,曾经的“武林盟主”开始向“一统江湖”发起冲击,曾经文明礼貌、谦谦君子、讲究规则、温文尔雅的擂台赛,从此变得血雨腥风,鲜血四溅,残酷无情,冷血嗜杀。

  读战国时期的历史就需要一点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恐怖字眼频频出现于战争的记叙之中,其中以“坑杀之”最为恐怖和残忍。拿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来说,这一战打了几个月,赵国四十万军队在纸上谈兵第一人——赵括——的指挥下彻底失败,被秦军全部活埋,什么“不擒二毛”也没人管了,统统埋掉,至于“不重伤”就更没人记得了,砍了第一刀,还要砍第二刀,第三刀,直到砍死你为止,完了还要把你的脑袋切下来当战利品回去取功,连个全尸都没有!四十万就这么被“坑杀”了,挖个坑,活埋了,动刀都省了,杀人不见血,怎一个惨字了得!(四十万人,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型县的总人口,打个半折也是二十万哪,打个一折也有四万,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城镇的居民人数,挖坑的工作量也不小啊!)

  日期:2011-12-14 20:42:35
  --66--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兵以德立”变成了“兵以诈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见生死不收兵,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挨打,再讲道德就没有活路了,只好拼实力,实力不济的还要拼计谋,这就是孙子兵法出台的大环境。打仗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联谊联欢,哪有那么多规则和客套?你越讲道德,死得就越惨!
  春秋早期宋楚争霸之时,“道德楷模”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就吃足了“兵以德立”的大亏,当时楚军渡河前来攻打他时,部下建议“半渡而击”,宋襄公说这不行,得遵守游戏规则,让他们都过了河再打!楚军过了河,阵伍乱七八糟,部下建议趁乱攻击,宋襄公说这个不行,咱们以德服人,让他们整好队伍再打,结果楚国整队完毕马上发动攻击,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中国古代版“堂吉诃德”——宋襄公——也被“不讲道德”的楚军毒箭射中,第二年就挂了,这就是“兵以德立”的下场和教训,后来被人斥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成为千古笑柄。到了战国时期,经过一系列血的代价,大家终于恍然大悟全部开窍,于是达成“兵以诈立”的共识,道德与善良彻底退出战场,诡计与残忍成为追捧的对象。

  日期:2011-12-16 09:28:06
  --67--
  8.乱世的生存法则:让自己变得强大!
  春秋战国是一个强权时代,没有实力就没有地位,没有地位就没有活路,在这个乱世中要想活下去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为了走向强大,各国都在忙着做同样一件事情——变法,现在叫做改革。春秋的几个霸主都是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比如齐国就是依靠管仲的改革才实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这是最早成功的典型,到了战国时期,改革之风更是盛行一时,比较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战国七雄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几乎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魏国变法启动最早,第一个强大起来。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不久就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主要内容有两条,一是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加强法制建设。李悝是一个懂经济的政治家,他有一个经济方面的改革举措很值得一提,叫做平籴法,平就是卖,籴就是买,粮食跌价的时候政府大量收购,等到来年粮食上涨的时候大量抛售,这个古代版的“宏观调控”作用很大,一来可以打击投机倒打,二来可以保护农民,三来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可谓是一箭三雕,“价值规律”虽然要等到两千多年后马克思才提出,但是当年李悝已经运用自如。

  日期:2011-12-16 09:32:51
  --6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