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比教科书精彩好看》
第7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晋文公过世之后,晋国虽然仍然是中原擂台上的霸主,谁要想成为新的拳王都得过他这一关。但是由于内部纷争不断,晋国再无晋文公这样的牛人主政,国势却开始走下坡路,地处西陲的秦国便伺机崛起。晋文公死后,秦晋之好随之结束,秦穆公任用蹇叔和百里奚等人先后两次出函谷关东击晋国,其中一次就是著名的崤之战,秦国接连失败,但是秦穆公没有放弃,公元前624年,他亲率大军渡过黄河击败晋军,然后回师向西发展,攻灭蜀国,称霸西戎,但却始终未能在其有生之年成为中原霸主,秦穆公的贡献在于,正是由于他的奠基,秦国才能在四百余百之后成为中原真正的一代霸主。

  秦穆公死后不久,擂台争霸赛的重心回到南方的楚国,第三大牛人楚庄王上场。楚庄王继承祖辈称霸遗志,本着“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座右铭,大搞麻痹战术,表面上沉湎于酒色不思进取,暗地里却重用孙叔敖等一批精英人才,使楚国国力悄悄地蒸蒸日上,先后攻打庸、麋、宋、舒、陈、郑等国,屡战屡胜,公元前606年,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变的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请问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由,楚王取周天子而代之的野心昭然若揭。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兵击败中原霸主晋国,成为实力派的擂主之一。

  日期:2011-12-06 19:03:14
  --28--
  春秋末年,东南方向的两个不起眼的小国——吴,越——在楚国称霸百余年之后登上擂台,搭上了争霸这趟末班车,过了一把霸王瘾。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和大军事家孙武,与楚国交战,五战五战,攻入郢都,威震一时;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攻破越国国都,势力膨胀到顶点,成为东南边陲一代霸主;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趁夫差举行国际会议称霸的机会,大败吴军,攻破吴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位拳王。

  时至春秋末期,历经大小擂台赛四百八十多次,一百多个大小诸侯国已经所剩无几,诸侯国君死的死,逃的逃,情形好不悲惨凄凉,但由此也最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大国格局:东齐西秦,南楚北晋。论选手们的综合实力和台上表现来看,真正的霸主非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莫属,其余选手或显赫一时,或称霸一方,还不算真正的一代雄主和霸王,但他们的自强不息,为顺利进入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准备了条件,那将是一个充满着血与火,梦想与激情熊熊燃烧的壮丽岁月。

  日期:2011-12-06 20:49:37
  --29--
  3.辩论赛开场:智慧之王之老子
  春秋时代是一个好战好斗的乱世,武人好战,称为武士,文人好战,称为文士,武士靠的是拳头打擂台,文士靠的是舌头打口水仗,在众多的辩论选手中,有三个人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他们不只是自己吵,还吸引了无数后辈站到他们的身后一起吵,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思想门派:道家,儒家,兵家。
  道家的开山祖师,第一代掌门人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河南鹿邑),生卒年份大约在公元前571到471年之间,比孔子年长大约二十岁。老子身世很苦,是个遗腹子,降世前夕就没了爹爹。老子的老子名叫老佐,是宋国的一员战将,位列司马。老子出世前不久,老佐携带家属上了前线,抵挡楚国的进攻,死于阵中。老子的母亲逃到陈国之后,生下老子。老子是个早产儿,生下来的时候是个畸形(非常人自有非常相,在古代畸形好像并不是什么坏事儿,没人想过要整容,正所谓吉人自有异相),脑袋大,身体小,不协调,不好看,可是这个小孩子眼睛闪闪发亮,透着一股神奇的机灵劲儿。

  日期:2011-12-07 10:53:26
  --30--
  人们常常挂在口头的“老子天下第一”这句粗话,其实还是有些历史依据的,“老子”的大脑袋瓜子开窍很早,似乎天生就是思考与智慧的化身,从小就喜欢屁颠屁颠跟在别人后面问东问西,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家大人经常被这个小不点问得无话可说,只好给他请了个非常有学问的老师,名叫商容,要知道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能回答出来的,况且这个世界上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诸如此类。不久老师也被他折腾得哑口无言,当地有点学问的人都被他问哑了,老师辞职不干了(一天到晚被人一问三不知的感觉,应该不大好受),人是要尊严的,老师也是要面子的,家人没有办法,大家一天到晚被他弄得一问三不知,实在不是个事儿,决定把他送到商容推荐的师爷爷(商容的老师)那儿去深造。

  十三岁的老子就这样告别母亲,独自一人来到国都洛邑(洛阳),进了国立中央大学——太学。师父无能为力,只能靠师爷爷了,师爷爷有的是办法,是个比较懂教育方法的高人,他的办法很简单——让老子自己看书,爱看啥看啥。这下正中老子下怀,他感觉自己如鱼得水,如鸟入林,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不知疲倦地阅览古籍,他十六岁就进了周朝国家图书馆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看书,三年后他看完了图书馆所有藏书,十九岁的老子升任国家图书馆长(可能是史上唯一名副其实的图书馆长)。

  日期:2011-12-07 11:04:25
  --31--
  无数人孜孜以求的名利财富,声名远播的老子已经唾手可得,然而他谢绝了来自各方的应聘书,只是坚持他从小以来就坚持在做一个事情——思考。时间在流逝,思想在博大,富贵于我如浮动,我思故我在!过了退休年龄的老子开始云游天下,壮丽河山再次扩张了他思维的张力,骑着青牛,脚踏祥云的老子来到函谷关,守关将领尹喜请求圣人墨宝,否则将以身无通关证明予以阻挡。神飘万里、思接九荒的老子,迅即收回遨游的思绪,微微一笑,心中暗道:俺不出国,咋还要护照签证?尹喜俯身倒地连忙拜道:早闻圣人大名,只是无缘得见,今日紫气东来,果然不出所料,还望先生赐教?敢情是学术敲诈啊?老子微微一笑,下牛扶起尹喜:关令大名,早有所闻,今日相遇,也是机缘,快快请起,待我慢慢道来……老子一路行来,只见关中地貌风俗,心情开豁,思绪飘飞,数十年砥砺,一时之间融会贯通,当下心领神会,口吐菁华,舌生莲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稍稍一顿,口中续吐莲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五千余字,洋洋洒洒,一如石上流着的清泉,点点滴滴都是无比晶莹剔透,宛若大珠小珠落入玉盘,中国历史上篇幅最短,含义最深,流传最久,洋人最爱的一本奇书——道德经——就此诞生于泱泱华夏大地,滋养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日期:2011-12-07 13:41:19
  --32--
  《道德经》的特点,可以用老子在其中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大音希声”。这话说得古怪:最好的乐器,一般不发出声音。只有那些破锣破鼓,才一天到晚呼个不停。殊不知这正是老子独有的思维方式,说反语,叛逆于常规思维,恰恰正是《道德经》的特色,也是老子独特独有的思维方式。从语法角度来说,《道德经》几乎就是一个反义词大集锦。老子的思维方式,恰恰是捉摸不透的逆向思维。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老子用五千字,回答了他终其一生苦苦思考的问题,也回答了回响千年的宏大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