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
第12节作者:
蒙城漆园守 日期:2012-02-21 11:58:47
这个时候,英国如想将和平与自己的霸业同时维系,理当与法国保持距离,使之相信,英国决不会因为欧洲大陆的战争而介入。同时适度与德国靠拢,但也一定要让德国知道:英国绝不会主动打击德国,但如德国主动挑起战争,英国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但是,这样做需要很高远的战略洞见,复杂而巧妙的外交手段,以及果敢的决断魄力才能成功。如果当日主政唐宁街十号者为俾斯麦首相,其无论成败都必先作此努力,一如当年他怀揣毒药,迎来普奥战争。如主政者为黎塞留大主教,也必将如此。一如他一面应对宫廷阴谋,一面纵横捭阖于境外。
反过来,这个计划成功也依赖德国的配合。惜乎世无英雄,庸人自扰,英国无此主政者,威廉二世则过分执著于一劳永逸的结盟,反而一次又一错失真正的和解机会。事实上,德国越急于同英国结盟,越令英国上下质疑其动机。而威廉前后矛盾的言行,更令对手困惑而恐惧。在报界的煽情引导下,大众越来越相信德国必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宏大阴谋。本来,英、法、俄、意四国之间,各有源远流长的矛盾和冲突,只要德国懂得控而不发、示弱人前、不为天下先……理当静以制动,待四国矛盾明显化,再加以制衡。可威廉太性急,手段太过于直接,又忽略了英国的传统和民心,他急于追求英德联盟,反而将英国逼入敌对阵营。
而法国则反是,它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追到俄国,又用十五年的时间套住英国,终于编织了一张完整的对德包围网。
随着两大军事阵营的形成,欧洲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所缺者只是引信而已。英国感到了战争的危险,于是作出了最后的和平努力。
1912年2月,英国第一海务大臣霍尔丹奉命访问了柏林。表面上,他的目的是讨论成立大学委员会事宜,实则带去的却是英德海军协定,以及附带的但却是更重要的“中立协议”。该协议规定,英德两国签约后,“若协定之任一方卷入不可归咎于其侵略之战争中,另一方对身陷其中之盟邦至少保持友善之中立”。而德国所需付出的“代价”(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仅为:
一,不参加反英同盟;
二,限制远洋海军之发展;
三,在殖民地问题上,与英国划清利益界限,互相承认对方之利益。
如老俾斯麦在世,必以手加额,庆幸上天之垂眷德意志。惜乎小威廉不悟,看不出这已是大英帝国所愿付出之最后极限代价,也即向德国作出之最大战略妥协。而只要英国置身事外,法俄断不敢也不能对德国发起一场成功的两线夹击。
相反,威廉将之解读为英国的怯懦,认为只要再加把劲,英国就会彻底屈服,从而与德国结盟。于是,他和提尔皮茨自作聪明的,故意在霍尔丹抵达的前夜,忽然宣布新一轮的海军扩张计划,终于彻底激怒了约翰牛绅士,和平也就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日期:2012-02-21 11:59:50
而德意志的海军终于无法与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并驾齐驱。到战争爆发的1914年,德国的海军吨位,虽从1880年的八点八万吨暴增至一百三十点五万吨。但同年英国的海军也从1880年的六十五万吨扩张到了二百七十一点四万吨。当然,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还有三十七点二万吨的海军。但英国的盟友更强,法国有九十万吨,俄国有六十七点九万吨,最后,临战倒戈的意大利又为协约国带去了四十九点八万吨。
如是,德国挣脱海上封锁的几率近乎为零。
结果就是,德国越来越偏执于两个极端的选择:或者与英国结盟,或者就在英国介入前,取得欧洲战争的决定性陆战胜利。其结果就是施利芬计划由个人的智力游戏,一变为中欧陆权大国的国策。却不料,一开始就出兵践踏比利时的中立,只能是加速英国的参战。
而战前所有国家显然都低估了新军事技术变革带来的战场变化,严重低估了未来战争的破坏力与血腥程度。大英帝国维系了一百多年的光荣和平,也就不免要在两败俱伤中寿终正寝了。
一战前,英国还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银行,可是到战后这一殊荣已经由美国接替。其原因一在于缺乏必要的金融管理,二在于巨大的战争消耗。在战争爆发前的1913年,英国的防务开支是九千一百万英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二点三。而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半个世纪中,英国的防务开支从来没有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但是,如和战争结束时的数字相比,则1913年的数字根本不值一提,在1918年,英国的防务开支达到了惊人的十九亿五千六百万英镑,占同年政府开支的百分之八十,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二!
相应的,英国的国债也由战前的六亿五千万英镑骤涨到战后的七十四亿三千五百万英镑。更重要的是,在一场血肉与机器、人海与火海的残酷较量中,几乎一代年轻精英,都毫无意义的牺牲、残废在佛兰德的泥沼中。大英帝国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百零三万一千条生命,还有整整一代人的朝气和信心,以及帝国的光荣与霸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