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3节作者:
邱豹 自然灾害,当然不仅仅是天灾,人祸更可怕,不过这些就不细说了,就说那阵房价吧。
人都要饿死了,填饱肚皮是第一位的,其他什么都能放下。我公公家除了上面提到的小四合院,以前在城里还有所青砖大瓦房,至少一百五十平米,六间,自然灾害时全家人饿得没办法,只好拿房子换吃的东西
六间大瓦房,换了六十斤红薯,全家靠这些红薯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我公公后来非常骄傲,因为全家七口,自然灾害期间没有饿死一个,而邻居们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饿死的冤魂——产粮大县,粮食却被高争购拿走,确保京津沪去了,本地人反而饿莩遍地,惨烈
除掉自然灾害时能红薯换房子,其余任何时侯,房子都贵,不相信,年轻朋友们可以问问现在五六十岁的工人朋友,当他们年轻时候,为什么不买私房,非得憋着劲儿等公房?
无他,即使以六七十年代工人群体远远高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想在城市里购买私房,价格仍然高得遥不可及。
回头说说我爷爷,对了我婆婆也是银行的干部,一位大学书记加上一位银行科长,工作十年存了多少钱呢?三百块——我婆婆说,当时有人问她有多少存款,她还打埋伏说只有两百,结果人家还惊叹你家存款真多!婆婆还小得意了一把。
58年爷爷住的房子旁边有所带花园的小洋房出售,价钱嘛,现在看来不贵,人民币八千——放现在只能买那洋房0.1个平方
大城市中心地段独栋洋房!八千!哇!
可五十年代一位大学书记+银行科长,夫妻俩十年只存了三百块。。。。
日期:2010-03-08 15:03:52
综上,为五六十年代的住房政策做一小结:
体制内的人士住公房,其中普通工人住集体宿舍,一般干部住“板房简屋”,中层干部住“成套住房”,高级干部住“大花园优美洋房”。
公房,居住者没有所有权,“组织”上一句话,让你搬就得搬,人就像浮萍一样没有根。除了“石光荣”、“高大山”们,绝大多数的干部群众,居住条件都极其简陋、恶劣。
体制外的、旧社会过来的原市民,或者租房、或者住自有房屋,但私房价格除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个特殊时期,都是高高在上,只有少数人可以问津
接下来的七十年代末,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福利分房的时代。
日期:2010-03-08 15:23:04
为什么把公房和福利分房划开?在政策上并没有根本变化,关键是观念和实际操作变了。
五六十年代,社会整体动荡,各种政治运动让人朝不保夕,今天在台上,明天就有可能万劫不复。我爷爷的经历也是这样,一会儿是“D小平在XX市的黑走狗”,一会儿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今天还在市委大院上班,明天就拖上街打赤脚批斗,生命尚且不保,住房身外之物,就更视若流水了。
那时候关于住房有个词,包括我在内的80后,大多不知道了,那词儿叫做“腾退”,特指共有制集体住房,当国家需要统一收回的时候,你就得卷铺盖走人。
被打倒的当权派可能要被勒令腾退,造反派蹦跶武斗打砸抢被查,开除出厂,腾退,莫名其妙的扣顶现行***帽子,打回乡下再教育,腾退。。。。总而言之,没有私有产权的房子不属于某个人、某个家庭,“组织”随时可以叫你滚蛋
我爷爷的公房就有这么一段经历,还记得他最开始分了三间筒子楼吧?从大学书记变成市文教局长,又回到了城里居住,还是那三间房子。
文丨革丨初被打倒之后,街道革委会勒令他腾退两间,分给造反派居住,于是他一家五口(两大人、我妈妈三姐妹,另外两个舅舅年龄稍微大点住中学宿舍去了)只好挤在一间房里,和集体宿舍差不多了。
等到72还是73年,老干部重新出来工作,爷爷又恢复了工作,对不起,这几个抢房子的造反派,现在轮到你们“腾退”了,走好,不送!
看到了吧,不管老干部还是造反派,没有私有产权的房屋,就没有真正的安乐窝,完全随形势变化而漂泊不定,也许上峰或者“革命群众”一句话,你就得卷铺盖滚蛋~~
这样的状况,到七十年代末发生了变化,真正意义上的福利分房到来了。
日期:2010-03-08 16:23:11
福利房
七十年代末,虽然两个凡是的金光还没有褪色,英明领袖华主席还在台上,不过政治气氛已渐渐变得宽松,人们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中解脱出来,无论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开始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我爷爷晚年曾经说过,建国前三十年是理想主义,什么世界革命,什么解放全人类的口号喊的震天响,自己却饿着肚皮,精神层面就像打了吗啡一样病态的亢奋,这不好
建国后三十年,则完全相反,人们一切向钱看,变成了完全的现实主义,精神层面的追求基本上完全放弃,人简直是为活着而活着,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虽然生活好了,精神却越来越空虚,似乎又纠枉过正。。。。。
言归正传,七十年代末,政治趋缓,社会从混乱变得安定,朝不保夕的感觉渐渐远离,人们不再需要钻天彻地的搞斗争,心思自然转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上来。
爷爷的座驾从北京吉普换成了伏尔加,普通干部职工的餐桌上,荤菜不再是抢手货,年轻干部们脱下了中山装,换上了西装、夹克。。。于是住房问题,就成为了干部职工最关心的。
事实上,建国前三十年,也许是社会动荡,也许是把钱拿去造两弹一星了,反正住房建设的投入相当之少,我曾看过一个统计材料,记得很清楚,建国三十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不但没有提高,还有下降。
这不是空穴来风,仅仅以我爷爷为例,五十年代初,他和我婆婆两个人住三间房子,到七十年代末,添了五个子女,还是住三间房子,你说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下降了?
还有那几个抢房子的造反派,也确实是憋的,小年轻结婚都没房子,于是才从被打倒的当权派手里抢,哪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爷爷一家一点也不恨他们,当然也不可能谈得上同情,没先人后己到那个程度
七十年代末,又赶上知青回城潮,上千万青年回到城里,离家的时候才十多岁,回来都二十多了,得赶着成家立业结婚生孩子,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供应的紧张——可以说那时候盯着房子的眼睛都是绿的,比现在的刚需还刚需
青年干部要结婚,从集体宿舍搬进新房子,中老年干部的子女从乡下回城,也需要房子,于是福利房建设的高丨潮丨掀起了。
全市第一栋现代意义的,带独立卫生间、客厅厨房一应俱全的单元房、按抗地震标准(刚刚唐山大地震,人们特别注意这方面)建设的七层楼房,在万众瞩目下破土动工了。
不用我说,您也能猜到这栋房子的业主单位。
日期:2010-03-08 23:58:47
也许很多朋友猜到了,本市七十年代末第一栋单元房式福利房,业主单位便是我党XX市委员会,简称市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