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顿创立的李腾工业公司年营业额上千亿美元。
在桑顿还不到5岁时,父亲就抛弃了妻子和子女,另寻新欢。为了帮助母亲,桑顿四处打工,他说:“在经济大萧条之前,我每个周日都在打工,摘棉花、跑腿、在店里打杂。至于别的小孩在做些什么都与我无关,我得工作,把钱存起来。”母亲把希望寄托在桑顿身上,教育桑顿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到十几岁时,桑顿就表现出顽强的独立性和疯狂的工作热情。在夏天,他清晨四点就从床上爬起来,匆匆吃过早餐后,便到五里地以外的农场干活。
建军评:“贫贱是锻造豪杰的一副炉锤,受其锻造者,身心交益。”(明·洪应明)桑顿成功的资本就是顽强的独立性和疯狂的工作热情。
张荣发是台湾“长荣海运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亿万富翁。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死于一场海难。艰难的生活,铸造出张荣发自强不息的精神。
日本索尼公司的缔造者井深大,3岁丧父,不幸的童年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
贫贱给人一种坚韧顽强的性格,让人能经受得住任何挫折和打击,对理想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种性格就是成功的最可贵的资本。
43、任正非成功的的资本是什么?
任正菲,华为总裁。
全家七个兄妹中,任正菲排行第一。一家人全靠父母的微薄薪水过活。每到学校交学费时,父母就开始发愁,常常是到处借钱筹措子女们的学费。任正菲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穿过衬衣,上大学时连床单都没有。任正菲说:“我高三快毕业了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同菜和一下烙着吃……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锁上的柜子也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
建军评:家境越贫寒,改变处境的的渴望越强烈,人生成就也就越大。
霍华德·舒尔茨是“星巴克帝国”的创始人。舒尔茨出身于一个犹太家庭,是在纽约的贫民窟里长大的。他与家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与兄弟姐妹共用一小床,这里又脏又乱。恶劣的环境造就了舒尔茨强悍的性格,无所畏惧的勇气。
贫贱,给了任正非、舒尔茨改变命运的勇气,摆脱贫贱的强大动力。这就是他们成功的资本。
日期:2009-12-27 22:41:57
二、没有渊博的知识,怎样致富?
——致富不需要过于渊博的书本知识
把你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统统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
麦克·柯达
本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怎样从失败走向成功?
核心论点:认为没有渊博的书本知识就不能致富,惧怕失败的人,必然是穷人;认为在财富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读过几本书,都敢于拿出致富行动的人;任何失败都打不倒的人,必然是富人。
冯梦龙在《智囊》中提到:东边的邻居目不识丁,却家财万贯,奴仆成群;西边的邻居学富五车,却一贫如洗。
在澳大利亚有一位农场主,小学毕业,可他手下却有好几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从事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研究、农产品出口贸易等工作。
看一看你的周围,你不难发现,一些富翁远没有你学识渊博;与你的老板相比,你的知识并不贫乏。学识渊博(书本知识丰富)的人可能穷困潦倒,无知者(书本知识贫乏的人)可能成为亿万富翁,外行可以做出令内行惊叹的成绩,这些现象并不罕见。在社会上,知识(书本知识)渊博的人给知识贫乏的人打工,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无论你的知识是否渊博,你都有资格成为富翁。
书本知识对于成功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管理学家汪中求通过研究得出这样了结论:对于人一生的成就来说,智力因素起40%的作用;在智力因素中,知识和技能占40%的比重;在知识体系中,书本知识占40%的比重;在书本知识中,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的比重。
汪先生得出一个公式:书本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所起用=40%×40%×40%×40%=2.56%
看来,对于成功来说,书本知识所起的作用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啊!
对于致富来说,就一般情况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最可贵的经验,往往不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而是在致富的实践中感悟出来的,是在失败中提炼出来的。在失败之后,永远能够站起来,继续致富,善于向失败学习的人,必然能够成为富翁。
穷人认为:没有知识,没有经验,却想发财,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无知导致失败,而失败又让人更加贫穷。多数穷人因惧怕失败,不敢拿出致富的行动,因此他们永远也摆脱不了贫穷的纠缠。有些穷人忐忑不安地踏上致富路,几个小小的失败就能把他们发回“原藉”——贫穷。穷人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失败的磨练;不是知识,而是坚韧和执着。
从思想方法方面看,穷人就是片面看问题的人。穷人只能看见那些搞高科技的人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成了亿万富翁,却没有看见很多生意适合知识贫乏的人做,不知道做果酱、卖瓜子、卖冰糕也能成为亿万富翁;只看见有些事情自己做不成,却看不见有些事情自己能做好,不知道自己做不成的事可以通过合作做成,可以聘请他人替自己做。要致富,先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只要用心去找,你总能找到适合你做的生意;只要善于与人合作,只要精于用人,世上没有你做不成的事。知识贫乏的你,与那些学识渊博的人,在财富面前是完全平等的。
对于致富来说,最重要的是品格,而不是书本知识,知识是品格的产物。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能够在致富的实践中学到知识,积累经验,能够在失败中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可贵品格的人,在失败中感受到的只是痛苦。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但是失败之后,成功并不会自然到来。我们怎样从失败走向成功?
1、记者怎样创立电气公司?
休斯是休斯电气公司的创始人。
休斯毕业于明苏尼达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休斯到一家报社当记者。20世纪初,美国电力工业正在加速发展,对电器一窍不通的休斯辞职,决定在电器方面搞发明。
发明对于专家来说,也不是件易事;休斯却想在电器方面搞发明,这不是开玩笑吗?
一次,休斯到朋友家去做客,菜是在煤油炉上炒出来的,朋友不小心把一滴煤油掉进菜里,菜的味道很难闻。这激发了休斯的灵感:如果发明一种“烧电”的炉子,不就可以避免把煤油弄到菜里了吗?
休斯开始潜心研究他心目中“烧电”的炉子。历经4年的失败与探索,休斯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电炉。电炉本身的优点,再加上休斯的大力宣传,很快,电炉就走进了美国的千家万户。休斯成立了“休斯电器公司”。他的公司相继推出了电锅、电壶等家用电器。现在休斯电器公司仍然是世界驰名的大公司。
建军评:休斯对电器一窍不通,却想在电器方面有所发明,一般人认为这简直是痴心妄想。休斯却把众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外行却做到了内行所做不到的事情,干出令内行感到惊讶的业绩。“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能致富。”这只是穷人为自己设立的一个限制性条件!
煤油是朋友掉进菜锅里的,菜是朋友炒出来的,可电炉却是休斯发明的。这是为什么?
休斯有一颗野心——电器方面搞发明,正在急切地寻找机会,因此他对机会是敏感的。休斯思考问题的重点是“怎样”,遇到问题休斯想到的是我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因此他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明电炉。一般人遇到问题,思考的重点是“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呢?”“为什么偏偏在关键时候出问题呢?”这样思考问题,除了自艾自怨之外,还能得到什么?休斯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富人的思维方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