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奋斗与争战》
第36节

作者: 漂流一族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错。”
  “为了给你们提供的零部件性能更加匹配,我正在下功夫研究你的需求,这个做法你应该鼓励才对呀。相反,我不研究你的需求,糊里糊涂地做出个东西,出了问题怎么办?我是在替你负责,当然,也是在替我自己负责。日本人的强项就是善于学习,从唐朝就学中国,后来又学西方,中国人夜郎自大,所以落后了,现在我们要学习你们的学习精神,这有什么错吗?”
  特别交待一下,最近,谷建邦和穆广一起从新华书店找了一些关于日本工业和中日关系的书籍,略略翻了翻,结合听广播,为商业谈判找新鲜管用的词汇。有些知识弄不懂,还时不时请教凌笑之。
  那一代农民,蜕变为产业工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脱胎换骨,起点是,把农民语汇倒腾成工人语汇。上不了大学,进不了圈子,只能靠各人的历练和悟性。

  话说此时,松井霍地站起来:“强词夺理!”
  其实,松井非常清楚,小小的电热器里,本来也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没什么值得保密的东西,他只是以此为筹码,逼穆广尽快教他撒网技术。
  其实,穆广也非常清楚,小小的一张旋网里,本来也没有什么传统技艺。力气大,网就抛得远。甩多了,网就撒圆了。穆广的技术好好在他腰部肌肉强大。腰部肌肉强大,那是在兴修水利工地上甩塘泥练出来。十几岁小伙子,两三个冬季,加起来八九个月时间,你去甩塘泥,一顿扛三碗干饭下去,你的腰肌也强大了。
  穆广把图纸摊开来,笑着说:“你自己看看,这里面有什么屌技术?电热器,不就是把电能转化成热能吗?就是一个欧姆定律。要说知识产权应该归人家欧姆,人家姓欧的找你要过知识产权使用费了吗?”
  “那你为什么要拆开来这么仔细地看?”
  “我仔细看是为了跟旭日电饭煲匹配。”穆广气呼呼地说,“又想卖产品赚人家钱,又担心把制造技术给人家识破了。这种心态恐怕只有你们日本人才有。你还想姓华呢。”
  沉默了一会儿,穆广开口了:“这样吧,青松!我,同意教你撒网技术。”
  “你问过你师傅了?”
  “没有!”穆广坦诚地说,“因为我很想做旭日电饭煲的合作伙伴,这是我的真心话!师傅那里,我任打任罚。”
  松井起身紧紧地握着穆广的手:“就这么定了!”
  穆广从他握手的力度中感觉他也是真诚的。他说:“明天开始教你。”
  一脚跨出门,松井次郎回头:“穆广,日本不小,我们不是小日本,我们一年创造的财富是你们中国的五倍!”
  穆广一时错愕,答不出话来。看到穆广的窘态,松井得意地笑了。穆广趁机解嘲道:“哪有你这样的徒弟,一面要学技术,一面又当面辱师?”
  松井笑道:“彼此彼此!”
  松井次郎为什么这么想得到穆广的旋网技术?这里面涉及到当时(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他们认为,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蕴藏在民间,与经院学派对峙。许多独门绝技的高手隐藏在民间,而政府百废待兴,还没来得及重视。
  日本要想在各方面超越中国,就必须把中国民间高手的技艺学到手,一但到手,立刻向全世界宣布,这方面,他是世界第一。围棋是中国老祖宗发明的,但围棋段位由日本人设定,这就是中国文化失守的典型例子。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创编,就是中国成功守护的典型例子。

  日本取得中国民间技艺真传的主要途径是:经济诱惑。以各种文化交流为名,瞒天过海,把中国有一技之长的人弄到日本教学。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人穷怕了,见钱眼开,倾囊以授,口无遮拦,毫不保留。此事,当时已经引起国人警觉。
  松井次郎看中穆广捕捞技术,也是这种心理。因为日本四周环海,日本才应该是世界上捕鱼技术最强的。在松井看来,穆广的技艺,用得上用不上是一回事,会不会用、超越不超越你又是一回事。这就像武术绝技,日常生活中,哪一招哪一式用得上?敢用吗?有必要用吗?但武林中人依然孜孜以求。
  第二天一早,谷建邦来了。
  谷建邦:“那你打算怎么教他?”
  穆广:“把我知道的,全部教给他。”
  “毫不保留?”
  穆广点点头。
  谷建邦:“这是我们俩之间的差别。我不反对。但是,我建议你,在合同没有拿到之前,一定要有所保留。”
  “我明白中国几千年来师傅带徒弟的程序。”
  “什么程序?”
  “练好基本功。”穆广说,“铁匠的让徒弟打三年大锤,木匠让徒弟锯三年大料,练武的让徒弟做三年苦力,说是打基础,实际是赚人劳动。”
  穆广找了个修自行车的地方,买了一批废弃的自行车外胎,把它连接起来,拴在树干上,一头套在松井的腰上,让他拉着橡皮旋转。
  穆广:“这样可以练习你的腰劲。撒旋网主要靠腰劲,腰劲不到,点拨你也没用。”

  一个星期后,松井同意跟穆广签下第一笔合同。
  在邮局,穆广跟潘志高厂长通了电话。潘厂长说:“我们跟常州联系了,那三份合同都是有效的。我们准备近期送货到常州。”
  穆广:“现在当务之急是,派一个人来无锡,把旭日要的电热器的标准样和图纸拿回去,尽快拿出样品,试用之后,合同才能生效。那时候,我再到常州去。”
  谷建邦动用了二疤子赔偿款中的一小部分,把五金店简单装饰了一下,显得简洁而大方。
  店堂柜台前,一张圆圆的玻璃桌,三把简易而结实的椅子。
  穆广坐在桌子边埋头看图纸。谷建邦端来两个小碟,小碟托着洁白如玉的杯子,杯子里有一个锃亮的金属小汤匙。放下小碟,坐在他对面。
  穆广:“建邦,我想来想去,还得麻烦你。我想做一份旭日公司的电热器的精细图纸,便于潘厂长他们生产。”
  “没问题啊!”谷建邦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微笑着,“先喝点饮料。”
  “还挺精致的。”穆广伸手满把抓握小杯子,“这是酱油?”
  “喝喝看。”
  穆广啜了一口,拧着眉头:“好苦哇!”
  “要加糖吗?”

  “这是什么玩意儿?”
  “咖啡。”
  “这就是老外喝的饮料?这哪有茶好喝啊!”
  “那酽茶不也苦吗?”建邦说,“温馨提示一下,你持咖啡杯子的姿势不对,应该把手指扣着杯把子。”
  “我手指太粗,扣不进去。”
  “三个指头捏着也行啊。”
  一番说笑之后,穆广把小杯咖啡一饮而尽,手指点着图纸:“我弟弟这两天就要来拿这个图纸。”
  “真羡慕你,又有妹妹,又有弟弟。”
  “真羡慕的话,我以后就让他们也叫你哥哥。别嫌烦啊!你以为哥哥好当。”
  谷建邦的目光已经盯到图纸上。那一双篆刻的巧手,本来就是探微观、做细活、出精品的,操起这些事来,又娴熟,又轻巧,又妥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