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以史实讲三国》
第36节

作者: 秦时汉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09-15 15:01:14
  十一 诛杀何进(5)
  张让又派人偷听,将何进和何太后的对话听了个一清二楚,决定先下手为强,带领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从侧门进入,埋伏宫中。
  等到何进从何太后宫中出来,宦官又假传何太后懿旨,召他进宫。
  何进进入宫中,甫一坐定,众宦官便持刀闯入。

  张让责问何进说:“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辈的过错。昔日先帝曾经与太后不和,几乎把太后废了,我们奔走相救,各人拿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讨好先帝,才让先帝回心转意,没有追究。我们这样做,不过是想依托你何氏的门户而已。现在居然要把我们全部杀光,是不是太过分了呢?你张口闭口指责宫中污秽肮脏,但整个朝廷自公卿以下又有谁是忠诚廉洁的呢?”
  话音未落,尚方监渠穆大步向前,拔剑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
  实施完斩首行动,张让、段珪等又假传圣旨,准备罢免袁绍、王允等人,任命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值班的尚书接到诏板,怀疑有假,说:“这事是不是请示一下大将军,大家共同商议再说。”
  中黄门把何进的脑袋掷给尚书,说:“何进图谋造反,已经杀掉了。你要问就问它吧。”
  何进的亲信部属吴匡(蜀汉名将吴班之父)、张璋听说何进被害,想带兵入宫,但宫阁关闭,不得进入。
  这时,袁术也率军赶到,与吴匡刀枪并举,合力进攻宫门,中黄门拼死守住。
  此时正值日暮,袁术下令放火,焚烧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及东西宫,想逼迫张让等出来。
  张让谎告何太后说:“大将军起兵造反,放火烧宫,正在进攻尚书门,请太后和皇上赶快躲避。”
  说完,不由分说,命人架起何太后、汉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又劫持宫中官属,从复道向北宫逃走。
  尚书卢植闻讯,手持长戈随后追赶,站在阁道窗下,抬头仰骂段珪。
  段珪害怕了,就释放了何太后。
  何太后慌乱地从阁楼跳下,得以脱身。
  袁绍与叔父袁隗假传皇帝旨意,将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及依附宦官的前太尉樊陵杀了。
  然后,他与何苗带兵攻到朱雀阙下,逮捕了赵忠等人,全都杀死。

  吴匡等人一直以来都对何苗怀有陈见,认为他不与何进同心,反与宦官同谋,于是对士兵们说:“车骑将军何苗虽然是大将军的弟弟,但一向接受宦官贿赂,偏袒他们。大将军就是他杀死的,你们愿不愿意为大将军报仇?”
  何进对部属一向仁义,多有恩惠,士兵们都流泪说:“愿以死相报!”
  吴匡就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带兵攻杀何苗,把尸体抛在苑中。
  这何苗可真是死得不明不白,本是带兵来为哥哥何进报仇的,却反成为报复的对象,冤死宫中。
  袁绍下令关闭北宫门,指挥兵吏捕杀宦官,包括哪些坚守节操、平时并未作恶的宦官,不论老少,见到没长胡子的就杀,很多平民百姓也被错当成宦官杀死,死者二千多人。

  有的人为免遭误杀,不得不裸露下身,证明自己不是宦官,才逃过一劫。
  袁绍乘势率军进攻皇宫,士兵们爬上端门屋,向宫内冲击。
  张让、段珪等人被团团围困,于是劫持少帝和陈留王等几十人步出谷门(洛城北中门),逃奔小平津(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市东黄河渡口)。
  由于慌忙逃命,皇帝所用的六颗御玺都没有随身带上,也没有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星夜赶到黄河岸边,搜寻少帝一行。
  日期:2021-09-15 20:34:56
  十一 诛杀何进(6)
  破晓时分,闵贡终于追上了汉少帝刘辩。
  汉少帝又饥又渴,闵贡找来一只羊杀了,进献给皇帝,聊饱饥渴。
  闵贡执剑指着张让等人,厉声斥责说:“你们这些祸害,还不快死,看我来杀了你们!”
  一边说,一边挥剑砍死数名宦官。
  张让等人自知死期已到,又惊又怕,向汉少帝叩头辞别,说:“我们灭绝了,天下必将大乱。请陛下自己保重!”
  说完,全都投河自尽。

  宦官皆灭,十常侍之乱结束。
  经过多年反复争夺,宦官与外戚最后一次火拼,双方同归于尽。
  东汉末年,朝廷的三根柱石,外戚、士人官僚各一根,宦官依附皇权而生,与皇帝本为一体,为第三根。
  三方各取所需,互相制衡,方能政局稳定。

  外戚和宦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皇权,二者时有斗争,也时常妥协共生。
  他们不管怎么斗,都是窝里斗,谁也不敢动了皇帝的江山。
  不管他们如何折腾,天下都不会乱,因为他们始终代表着中央。
  汉灵帝组建西园禁军,让宦官把握宫中军权,与日益势大的外戚何进形成均势。
  随着董氏一族灭绝,刘辩继为少帝,外戚和宦官都支持何太后和少帝,双方在政治上并不对立。
  何进又诛杀了宦官首领蹇硕,夺其禁军兵权,宦官对他已不具威胁,此时三方本应和谐相处,却乱入了一个士人官僚的代表人物袁绍,极力鼓动外戚何进将宦官一族赶尽杀绝,非要打破这种平衡,意欲何为呢?
  也许袁绍的目的,正是要打破这种平衡,引发天下大乱,自己取而代之。
  宦官专权乱政固然有其可憎之处,但在皇权体制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无法取代的作用。
  他们是皇帝、外戚和外朝官僚之间的联络人,一旦消亡,国家庞大的机器还真难以正常运转。
  从历史上来看,古今中外屠杀宦官的,无一不是打着“清君侧”、振兴皇权的大旗,却无一不是谋求造反,意图取而代之,可见其中必有蹊跷。

  所以,何太后才会一再阻止诛杀宦官,何进也是犹豫再三。
  袁绍的密友曹操无疑是最为看透这一政治图谋的人,早就预言袁绍怂恿何进杀尽宦官,调动外援入京,无异引狼入室,给国家添乱。
  汉代以察举制、征辟制选拔、征召人才,导致门生故吏、宗族势力等私人关系充斥官场。
  故吏相当于先秦时家臣,东汉官场最大的特色是举主(举荐人)、府主(征召其为下属的人)与门生故吏(被举荐、征召人)之间类似于君臣、父子的关系,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门生故吏不拿皇帝当君主,而是把推举自己的举主当君主,为了举主的利益可以跟皇帝硬扛。
  此外,门生故吏还要为举主复仇、守孝、救难,以及帮助举主的儿子或经营其家财,忤逆举主就好似欺师灭祖,为世人所不齿。
  一个家族当官的人越多,越久,越大,积累的政治资本也就越雄厚。
  再看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势倾天下”。到了袁绍这里,凭借其小孟尝之风范与个人魅力,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使得袁氏声望日隆,如日中天,“士人争相附之”。
  史载袁绍的母亲去世时,四方赶来送葬之人,竟三万有余。
  当朝太后也不过如此。
  袁氏的声望、势力可见一斑。
  这就是袁绍的野心,先借何进之手斩断宦官这根柱子,再借董卓进京扰乱时政,浑水摸鱼,最后自己登高一呼,凭借袁氏世代积下的威望和本钱,效仿刘邦、刘秀的成功范例,先大乱而后大治,建立新的王朝。

  但是,袁绍千算万算,却算不尽乱世那可怕的人心。
  局势的发展,已逐渐脱离了袁绍的掌控。
  他算对了开头,却没想对结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