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第22节

作者: 59285105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油灯在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没有考证过。最早的油灯,从电影电视里见过:一个陶瓷碗,装上半碗菜油,一根灯捻半截泡在油里边,半截伸出碗的边缘。火就在灯捻伸出碗的边缘点燃,产生光亮。灯捻燃烧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碗里的油脂,保证灯捻不会很快被烧成灰。最初的灯捻,是用一种叫灯草的植物去了皮做的,也叫灯芯草。灯芯草是什么样子,我没有见过,因为我小的时候已经不用灯芯草做灯捻了,改成棉线,不过村里的人们仍然把棉线的灯捻叫灯草,或灯芯草。

  日期:2021-03-29 11:29:05

  我有记忆的时候,油灯不再是用碗做,改成了玻璃瓶。燃料不再用菜油,而以煤油代替。相对于菜油来说,煤油的造价更低,光亮更强一些。一般家庭,都会自己找一个较大的玻璃药瓶,再找一块薄铁片剪成圆形,略大于玻璃瓶的瓶口。薄铁片中间部位,挖一个五六毫米直径的圆孔,另找一块长方形的薄铁片卷成桶状,从盖在玻璃瓶的薄铁片中间的圆孔穿过去,靠铁本身的韧性固定在铁片上让圆筒不会活动,这样一个油灯就做成了。从商店买来棉线做的灯芯,从圆筒中间穿过去,灯芯放在盛了煤油的玻璃瓶中,就可以直接点燃使用。

  油灯点燃的过程当中,尽管燃料主要是煤油,灯芯仍然会在每次点燃的开始时候有一节会被烧成灰。下次点灯的时候,需要把这一点烧成灰的部分剪掉。或者,油灯点燃的时间比较长的话,灯芯草也会不断的有一部分变成灰,导致光线变暗,这时候也需要把灯草顶部变成灰的部分剪掉,使灯光重新变亮。因此,在煤油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把灯芯往上提,灯芯会越来越短,直至无法使用,就需要更换。尽管商店里有卖灯芯的,尽管我们村自己也产棉花,一般家庭仍然舍不得使用棉线的灯芯。因为棉线做的灯芯是软的,并不好往那个很细的圆筒里边穿过去。况且,煤油灯使用的时间长了,里外都会沾满了油。所以每次换灯芯,都会费很多功夫,也会弄得满手是油。“聪明”的家庭主妇们,很快就找到了又好穿、又耐用的棉线灯芯的替代品。

  日期:2021-03-29 16:56:19
  因为相对于周边的村子富裕一些,解放前的时候,我们村里更重视文化,很多家庭都有读书人上私塾,也就会有很多古书。古书是宣纸做的线装书,宣纸的吸水性不比棉线差,干的时候硬度要超过棉线。双层的宣纸卷成圆筒,很容易的就可以从油灯的那个五六毫米粗的铁皮筒中间穿过去。不怎么识字的农妇们,一般都会认为棉线的价值高于宣纸做成的古书。于是,从我记事起,村子里的很多人家都在使用这样的灯草,每次换灯草,也都成了我这样的半大小孩子的工作。直到有一天我能认识到古书的价值,再看家里,那些线装宣纸的古书,已经基本上被烧完了。虽然有些对长辈的不敬,我还是不得不说,没文化真的很可怕。造成这样的结果,恐怕,与当时大环境对文化的态度,不无关系。这些不怎么识字的家庭主妇们,不会去考虑,当时家庭购置这些书花了多少钱。

  农户使用的油灯是自己家做的,生产队一般不是。那时候商店卖的煤油灯有两种:一种叫泡子灯,一种叫马灯或者提灯。泡子灯的灯座也是玻璃做的,上边套一个薄玻璃做的泡子,开放式的,上边开口。马灯是封闭式的,整体是薄铁皮做的,中间加薄玻璃的罩子,罩子周围用几根铁丝做一个网套。不管是泡子灯还是提灯,都不怕风吹,尤其是提灯,全封闭,风再大也不怕吹灭。而泡子灯风小了没事,风太大就不行了。泡子灯需要用手端着,点着了以后怕晃,提灯不怕晃。

  日期:2021-03-31 08:11:39
  第五章  收  秋
  收秋之一  作 物
  在化肥农药大面积使用之前,华北平原的土地产量是十分有限的。那时候有一句口号叫“跨黄河”、“过长江”,黄河指的是亩产粮食400斤,长江指的是亩产600斤。

  拔麦子的年代,一亩地打上200斤麦子,都不过是奢望。我们村西边的赵庄,村子小人口少土地少地力差,没有能浇上水的耕地。有一年天旱,全村收的麦子,交完公粮留完种子,剩下的不够分,全村人炸了一顿油条吃,这一年的麦子就没有了。
  农谚说,七月十五定旱涝。也就是说,一般的年份,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前后,秋季作物都长完了庄稼颗,不怕水淹了;还有一层意思是:农历七月十五以后,雨季过得差不多了。以后即便还有降雨,一般也会是小雨,不会像夏天那样下的水量太大泛滥成灾。也就是从七月十五开始,秋季作物陆续开始进入成熟、收割的季节。
  我们这里种植的作物比较庞杂,会有很多种。以作为主食的粮食来讲,秋季就会有玉米、高粱、粟、黍、稷等多种。这些品种熟的有早有晚。其中以高粱对农民的价值最大。虽然高粱并不好吃,但是因为产量高,秸秆是盖房子所必须的东西,家庭常用的盖帘、篦子也都是高粱秆做。所以那时候尽管大家不怎么喜欢吃高粱,却一直都离不开,种植的面积不小。玉米不单是农民家庭的主食,同时全国的很多城市,也是居民粮食最主要的供应品种。而且,玉米的秸秆,是村里的牲畜的主食。因此,玉米是我们那里秋季作物的首选,当然的老大。其它的几种,是所谓的杂粮,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

  听不少人说,绿豆属于比较奢侈的粮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生产队时期,上边没有对我们这里下达征购任务,而我们村绿豆种植相对较多,所以,村里人平时都能有绿豆杂面吃,喜欢的人也实在不少。不巧的是,绿豆面有一股我受不了的味道,那时候没福享受。后来岁数大了,喜欢吃了,却没有那么大量种植的了。除了磨杂面,绿豆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泡豆芽作为菜食用。不过,一般人家平时舍不得吃,只是在家里请人帮忙,或者过麦秋的时候才会泡一些。

  除了作为主食的粮食作物,还有不少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当中,豆类的品种比较多。我的记忆中,我们村就会有黑豆、黄豆、青皮豆、鸡眼豆等好几种。黑豆是用来作为大牲口骡子马等食用的,“草料”里边的料,主要就是指黑豆。其它几种,大都是用来提供油脂和蛋白质的。但是那时候,我并不记得队里有豆油分给社员,应该是上交的比较多。剩下的一家分那么一点,主要过年磨豆腐和麦收泡豆芽用。

  日期:2021-03-31 10:35:43
  秋季作物当中最先收获的,是作为油料作物的芝麻。芝麻主要用来磨香油,村里不时的有卖油郎来到村里换香油,二斤八两芝麻换一斤。现在超市里很多种香油卖,贵的便宜的都有。但是二斤八两换香油是老官价,延续多少年传下来的,否则卖香油的就会赔本。我回村的时候,听村里种芝麻的人说,现在的芝麻都要卖到12元左右。所以,超市那些十几二十几元的香油,其真实性实在值得怀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