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第17节

作者: 592851055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织布机的构造有点复杂。主体是一个长约三米,宽约一米,高约一米半的木头框架。框架的一头有块横板,可以坐人。下边有两个脚踏板,左右脚各踩一块,各自带动框架上两排横木。横木的形状,有点像大号的箅头发的篦子,叫做柱。为什么叫柱?不是很清楚。我们那里的很多方言,跟普通话说法都有区别,很多字词也不能在普通话里找到相对应的。但是这个“柱”,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柱”。长长的经线,从“柱”的上下边分别穿过去,单数的在上边排一排,双数的在下边排成一排,从远处看去,确实有点像是琴上的琴弦……

  日期:2021-03-18 11:58:48
  当然织布机织布并不是这样简单,还有立起来很高,结构更为复杂的架子。由于自己没有织过布,现在的大多数村庄已经很难见到织布机,所以详细的构造,已经不能说的很清楚了。只是凭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大概知道其工作的原理。每一根经线,在上织布机之前,需要先称好重量,在织布机另一端的一根木头滚子上缠好,保证每根经线一样长,并符合事先确定要织的布的长度。装在织布机上的经线,绕在织布机最远端的一个木架子上绷紧,不能有弯曲也不能有接头,否则织出来的布就会有疙瘩。同样的,纬线也不能有接头,否则布上边也会有疙瘩。至于两根纬线之间是怎样连接好的,我确实说不太清楚,我只知道纬线是装在织布梭里边。织布梭是枣木制作的,像个大的饺子的形状,一般都磨的非常光亮。梭子中间有个钢丝,缠好纬线的芦苇管穿在钢丝上,投梭子的时候,芦苇管转动,纬线被梭子带到另一端。芦苇管是事先缠好线的,线用完了,直接把芦苇管从梭子里拔下来,换上另外一根。

  织布的人左脚踩下踏板,两排经线在“柱”的前边上下交叉,形成一个通道。右手把织布梭通过经线交叉形成的通道从右向左投到左手,然后右手拉住柱前边的木架向身体方向运动,将经线交叉处的纬线使劲打一下,可以让让经线交叉处更紧密,防止经纬线之间有空隙。下一个动作,右手把柱向前推,右脚踩下去,“柱”上下的两排经线完成又一次反向的交叉,左手的织布梭投向右手,左手拉着柱向后打一下,然后向前推,继续下一次投梭,踩踏板的动作循环。这样循环往复,前边缠绕经线木滚子越来越细,胸前的布越来越长。身体前边的布稍长一些,胸前有一根横着的圆木,转动圆木可以让织好的布卷在上边,身前的布重新绷紧。脚踩踏板、投织布梭和推拉“柱”动作比较有节奏,形成“哐当--克拉”,然后身体前倾,又“哐当——克拉”,这样的声音,单调重复。日复一日,各家的妇女、女孩基本上把空闲的时间都投入到摇纺车和踩织布机这两个非常枯燥的动作之中去了。

  日期:2021-03-18 15:00:08
  一般人家为了使织出的布好看,做出衣服有型,织布之前要“浆线”。浆线的时候,是小孩子比较高兴的时候,因为——要有好东西吃了。
  浆线用的浆,是用麦子面做的。和好的面放在锅里反复漂洗,直到面里边的浆全部洗出来,只剩下面筋。怎么样浆线,说实在的,我没有太关注过,我所关注的是剩下的这面筋。今天的小吃摊上,烤面筋仍然是比较受欢迎的食品,在馒头都难得吃上的年代,虽然没有现在烤的这样味美,也很容易让我们欢呼雀跃,大快朵颐的。

  往公家交的织布都是白布,村民家自己用,白布的用处并不是很大,只能做一些被里或者褥子的里面。而做被面、褥子面,或者做衣服,就需要织花布。要想织出有花条纹或者方格的花布,程序比织白布要复杂很多。织布之前,需要将经纬线染成彩色,然后精心计算每种颜色的线所在的位置,以及每一根纬线所用的颜色。这种复杂的计算,计算完了还要对每一种颜色的线进行称重,不是从事织布多年的巧妇,根本就干不了。

  不由的又想起织女的故事。上述所说的纺车和织布机,其工作的效率是可以想象的。即使家里的女人终日劳作,还是不能保证所有家庭成员每年都有新衣服穿。而且,这种劳作是从小女孩,一直持续到老太婆,直至做不动才算为止。在这永无休止的劳作下,农村的女人们,除了神话里的人物,还能看得见别的希望吗?男耕女织,在农业时代,是保持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模式。农民,作为社会最底层,却又排在士农工商的第二位,可见其作用之重要。衣食住行,依,也是排在第二位,也说明了织布机在农民家庭里的地位之重要。

  当然,这里是华北平原,是种棉花的,所以才会纺线织布。有的地方不种棉花,养蚕抽丝做衣服。既不养蚕又不种棉花的地方是怎样解决穿衣问题的,我不知道,反正所有的人都没有不穿衣服。
  日期:2021-03-18 16:53:34
  家具之三  针  线
  纺线织布,都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穿衣盖被问题。
  纺出的线和织成的布,要想变成身上穿的和盖的,离不开两样东西:剪刀和针。几乎所有家庭家都会有一个以上的针线箔萝,里便放着这样几种物件:针,线,剪刀,顶针,锥子,小尖嘴钳。平时做衣服逢被褥,只要有剪刀、针、线和顶针就够了。手艺好的妇女,做起衣服来手指如蝴蝶穿花,在衣被上飞针走线如行云流水,速度快的可以晃花观者的双眼。不管是单衣、棉衣还是被褥,完工以后针脚细密匀称,漂亮美观,结实耐穿用。

  所有的针线活当中,最复杂最费时间的,就是做鞋。而做鞋的重点,是纳鞋底儿。 
  纳鞋底儿之前,需要实现打好“革板”。所谓“革板”,就是把布一层一层粘起来,变成比较厚的布板。打革板用的浆糊,是白面做的。把白面和成稀稀的面糊,在锅里煮熟了,就会自然变得稠一些,充满粘性。四五层布粘在一起,有一毫米左右厚,不再像单层的布那样柔软,干了以后变得挺括,像板,所以叫革板。鞋底儿当然不能只有一毫米厚,需要很多层“革板”叠在一起,就是所谓的“千层底儿”。叠在一起的固定方法,就是用针线把这些革板缝在一起,让每层之间结合的十分紧密,才能耐穿,经得住每天十多个小时接触地面的摩擦。

  纳鞋底儿之前,取一个鞋底儿的纸样,放在革板上,按照纸样的大小把革板剪下来。剪下的单层革板,是毛边的,需要用白布条封边,用细线缝结实,这就是“千层底儿”的一层。五六层这样的革板摞在一起,大概接近一厘米厚了,用普通的针线把它们“纳”在一起,显然不太现实,需要费很大的力气。纳鞋底儿所用的针,比普通的缝衣针粗很多,也长很多。相应的,纳鞋底儿所用的线也比普通线粗,大概由平常的线五六股搓在一起,不再称为线,改叫绳子。

  即使针很粗,仅靠人的几根手指把针穿过千层底儿,还是会很困难。一般纳鞋底儿的都是女人,手劲没有那么大,这时候就要用到锥子。其实,锥子,就是个加上了把手的大针,比纳鞋底儿的大针还要大一些。加了木把手的针,要穿过鞋底儿就相对容易很多。因为,使锥子用的是满把手的力攥住木把,不必像用针那样仅靠两三跟手指,没两下手指没劲了,也疼的受不了。锥子的作用是打眼儿,方便针穿过鞋底儿,这样会省很多力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