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闽商实际上已成为在京外埠房地产开发商的最大赢家;“莆田村”正在北京四处开花,目前莆田人在北京已有约6万人,人称“弯仔”,他们中男的大多做木材生意,女的则卖莆田的红菇、香菇、蛎干、兴化粉等,“弯仔”开会,一下子就能开来180多辆凌志、皇冠、奔驰或桑塔纳;海南建省以来,已有大批福建人来到海南参与大特区的建设,为海南特区的建设立下大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其人数已在10万以上,其所创办的各类企业遍及海南全岛,行业涉及建筑房地产、装饰、农业、商贸、酒店旅游、建材等各业;8万闽商淘金新疆,在疆从事金融投资、石油及建材等上百种经营,直接或间接投资额已达30余亿元;目前,福建在鄂大小企业已达500多家,在鄂人数已达20万人,涉及20多个行业,年产值已达30亿元;福建在晋人士已达5万人,开办大小企业3000多户,涉及40多个行业。
走私的祖师爷
想到走私,国人首先想到的赖昌星,其实福建人的走私是中国大陆走私的祖师爷。这由他们的天性有关,福建渔民居多,而内地农民往往胆小怕事,只看天吃饭,渔民则不同,他们天生胆大,胆小的怎么敢去出海呢?他们知道近海是没有大鱼的,想捞大鱼、想多捞鱼就必须去冒险,能成!一网发财,不成也比饿死的强,所以天生敢赌。
赖昌星的祖师爷,最早将鸦片由东南沿海输入,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的吸食鸦片风气之先,一些见利忘义之徒便开始了非法的走私与合法贩运的鸦片生意。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贸易合法化了,福建商人又开设烟土行、烟土店等所谓的“小同行”,推销着鸦片。他们的资本相当雄厚,多的达上百万元。在大的窑口之下,还有一些分销商,即小窑口。他们资本较少,多者达十余万元、几十万元,主要负责在一个地区,一个县分销鸦片,将鸦片卖给烟馆和熟膏店,或者直接卖给鸦片吸食者。当时,福建,这种小窑口遍布城乡,已经形成一个销售网络。
沿海各海口走私而来的鸦片,在福建商人通过海路和陆路将鸦片走私到全国各地的。福建的鸦片商人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这些商人,往往将大量鸦片夹藏在商船中,蒙混入港;再通过口岸城市的奸商、地痞、同乡会馆等设法将鸦片运进城中的仓库里,分销出去。用这种方式,每次可以携带偷运很多鸦片,时人记载当时走私情况说:“海船夹带鸦片,动辄盈千累万”,并非夸大不实之词。从偶尔被查出的海船夹带数量,即可证实走私情况的严重,
闽广鸦片商船如果在海面上未被缉私船只查获,便可以顺利入港靠岸。这时港口城市的鸦片商人、地痞、同乡会馆的商人等就会主动与之联络,签订买卖合同,鸦片就卖给口岸的鸦片商人。当时,北方各口岸城市,都有鸦片商人,如天津城就有广东、福建商人开办的会馆、店铺,暗中从事鸦片买卖。从广东、福建来的鸦片船入口后,这些鸦片商人即设法将鸦片运至会馆或店铺,再慢慢销售出去。对于这种走私情况,清廷知之甚悉。道光皇帝为此曾晓谕军机大臣等。当然,走私贩运鸦片在当时属于非法行为,在海上有水师缉私船,在关津口岸也有司关官员的查缉,因此走私贩运也是步步荆棘,险象环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走私贩运鸦片的奸商,除了利用清廷吏治腐败,以巨款贿赂有关人员,买通路途以外,还想方设法,夹带隐藏,使查缉人员搜查不出。关于走私的诸多机巧,有时颇能凑效,且持续流传下去,一直与官方的查缉相周旋。然而,所谓严饬整顿,清除弊源,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的一厢情愿,腐败的大清吏治,怎么能做到令行禁止呢?
明白了上述历史就明白了赖昌星走私集团乃祖师爷的翻版而以,一个赖昌星被放跑了,无数的小赖、无数的小红楼却创造了福建的经济奇迹,晋江、石狮正是从走私中捞取第一桶金而后用走私带动商业,现在又转而用工业带动商业,形成了闽三角经济发达区域。
由于福建靠台湾较近,台湾近几年打黑迅猛,许多黑道人士到大陆避风,同时也把台湾黑道的诈骗手段带到福建,现在银行卡诈骗、手机中奖诈骗十之八九是福建的不法分子干的。
他们重商趋利,闽商人惯于在利用制度漏洞或疏于防范中求发展,从而养成对自上而下的法规法令不甚遵从的民俗。但是群体的无序最终以损害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个人为结果,极端功利主义的发展使社会思潮充满短期意识,缺乏对文化、制度、社会均衡的总体思考。而且个个都想占山为王,缺乏整合意识。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实践主义者,他们总是不动声色地不停创造、积累着自己的财富。
帮会、宗亲、妈祖
和历史上的晋商、徽商一样,现代闽商有着共通的商业理念和文化特征,闽商过去通过帮会打通关节,现在则是通过商会打通关节,老赖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某宗亲会让他走私电子产品赚了数千万的第一桶金。
明清时期,闽帮就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粤商、龙游商、宁波商等商帮齐名。根据有关论述,其时的“闽商”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从商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唐以前,东晋末年,福建沿海已有商人走异域,被称为海商。唐代,福建商人积极向外拓展经商,即使偏远之处也可看到福建人的踪迹。当时福建不少商人到南海诸国经商,闽南一带更是商业兴盛。宋代福建商人遍布全国沿海各地,同时随着泉州港地位的日益重要,福建海商盛极一时。元代由于更加开放的外贸政策,泉州港继宋代之后进一步繁荣,除了闽南一带海商活动更加频繁外,福州商人到海外经商的也不少。明清时期,由于沿海人口向海外流动与山区农民向外省迁移,产生了大量经商者,从商人数不断增加。明清之际,福建商人对全国各地大量渗透,仅苏州一地,就有漳州、泉州、兴化、福州等地商人。除了沿海一带的海商外,内陆山区也出现了专营该地商品的商人,如连城县的刻书商、崇安县的茶商等。
二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家族为凝聚力,家庭经营较为普遍。这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也是为了商业机密不外泄。据有关族谱宗亲资料统计,早在唐代,福建就有氏族经商的传统。如永春颜氏家族从商者约占总数40%,其家族成员几乎都往南洋槟榔屿从商,或“泛商安南”,或“往商南洋”等。在商业发达的晋江一带,家庭式经营更为普遍,父业子承,形成风尚,且致富后,能和睦乡里,贡献于家族。
三是不同区域商人特点不同。最有影响的是闽南商帮、福州商帮、兴化商帮,此外还有龙岩、汀州、永安、福安、延平、闽清、永泰等地的商帮。福建不同区域人的不同性格,对他们从商的成就大小造成了直接影响。其中,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不仅敢冒险,还善于经商,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且气派大,目光远。他们什么好赚钱,马上就组织这方面货源,善于抓住时机。赚了钱后,不是存起来,而是马上扩大经营规模。同时注重商业信誉,守条约,不失信,所以泉南商人中成大富翁的远远比其它几个区域商人多。
四是有独特地位。由于远离中原文化区,福建受中原风气影响相对弱些,再加上商人的势力和影响,商人的地位不仅未受到挑战,反而使中原那种贬抑商人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受到强有力冲击。闽南一带更是推崇“商能致富”、“商胜于工,商胜于农”,“以商为荣”观念深入人心。至明清,一些大商人集团由于得到地方势力和乡族势力的有力支持,成为左右地方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了安抚这些势力,朝廷不得不多加拉拢和让步,这也是其它省的商人所不曾有的。
五是妈祖崇拜成为最典型的文化标记。几乎凡有闽商到过的地方,都建有这位“海神”的歇身之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仍有300多个县、市保存着天后宫或妈祖庙,世界范围内的天后宫或妈祖庙仍有近5000座。
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