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中国第一本企业家自传)》
第1节

作者: 目光呆滞的润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5-10-22 19:06:00

  前序
  在书店里、在报摊上,到处是影星自传、歌星自传、主持人自传,美国企业家自传、日本企业家自传,为什么没有中国企业家自传?中国的未来是靠中国的年青人成为影星、歌星,去跟西方强大的企业竞争?中国的年轻人看外国企业家的自传,能掌握什么?学会西餐大师的厨艺能烧出中餐的美味?
  许多网友、编辑、记者来信请教,实不敢担。许多年轻人对未来十分迷茫,实际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只是时间长短的而已。人生丰富的经历与理性的思考会使人了解人生的真谛,经历与经验是一种财富,分享前人的经验特别是创业的经历是件庆幸的事情。一直以来我就喜欢与那些成功的人士交谈,那些失败的悲剧人士更值得我去反思,一个人如有了丰富的经验就有可能成功的把握住机会,实现他人生的理想。

   对于迷茫,那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其实在我24岁时侯,我也非常迷茫、困惑,经常一个人在我市第一家咖啡馆里(按现在的品位只能算快餐店)买一杯2元的咖啡,将0.5元一包的武陵游牌香烟一根接一根的抽,有两次烟抽醉了难过的快要死去。当时,我虽然有个好名声的工作,却没钱,每月只有100元的死工资,当时的个体户没有好名声却有钱。对于做官,我知道我不适合,我也不想,否则86年她们帮我介绍省委副书记的小女儿,我就不会一口拒绝。我想人活着是为什么?人不就是要快乐吗,只有让我快乐的事,并且能改变我一生的事,才是值得我去奋斗的。

   我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你们喜欢搞些浪漫,我年轻的时侯也喜欢搞些浪漫,我想天天抽外烟、用防风打火机、穿漂亮的西装、开进口摩托车,然而,我口袋空空又如何有浪漫?所以心情总是那样的忧郁。
   年轻时,我常想“如果李嘉诚也身无分文了,我与他有什么区别呢?”他一定会找出好的方法重新发展。其实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内含的不同,一个问题你想不通,那么换种方式去思考,你就会找到解决的方法。
   人在社会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者生存就是自己要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自己,因为,一个人要改变社会太难,就是光绪皇帝也没做到,社会是许多人用一段时间改变的,改变也可以是好的方向,也可能是坏的方向。从另一方面讲,了解自己简单,它只需要你理性的分析,了解社会则难,他不仅需要智慧、有时要付出血与生命的代价,了解社会首先要了解人,因为社会由人组成,要了解人,人是有思想的,所以又必须了解思想,思想是历史形成的,所以要了解真实的历史,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哲理使人明慧”。而真实的历史、哲理的思想对大多数国人几乎是空白,我也是经过失败后放弃了让人痴呆的文凭学习,选择了历史、哲学等实用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是跳跃的有选择的,因为学习要为我所用,其实,大部分人学习是为了给人看的。

   下面谈谈创业,创业必须具有的三大要素:经验、资金、关系(过去仅是业务关系,现在则具有更深的含义了),经验可以积累,不过付出一生的幸福获得的经验不叫经验,是悔恨。后两项要素也是所有创业者最困惑的,也是最无奈的,我也经历了数次无奈,96年,如果我有50万资金,我就是步步高电子大区域总代理,因为段永平总裁的同室学友壮图先生是我的朋友。99年,如果我有300万保证金,我就是一楼盘销售的总代理,该楼盘后被一广东人用500万保证金拿走,一年半后,他净赚1400万。不过这是发财,常人说的最多的也是发财,其实发财与事业是两个概念,发财容易事业难,如果你用发财的心理你就永远不会理解张瑞敏、王石、李东生这些企业家了,发财可以满足私欲,贪厌的私欲是罪恶的深渊。事业则会成就人生的辉煌,事业的顶峰可能就在你眼前,可是你却无法达到,许多精英在达到他们事业的颠峰前悲剧般的牺牲,令我无限伤感,中国二十多年了,取得辉煌的同时,我们也该反思,我们还有什么不足,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我现在谈的是我们赤手空拳创业的故事,它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创业前的迷茫
   70年代初,大家都很穷,但小朋友学习没有大的压力,所以10岁不到的我与其他小朋友无忧无虑玩的很开心,小学五年级时的一天,我读了鲁迅的书,突然自己幼小的心里多了一份莫名的惆怅,闰土小时也跟自己一样快乐、聪明呀,是不是自己长大了,人到中年时也就跟他一样,双眼空洞、满脸沧桑,这种忧伤一直伴我成长。
   82年高中毕业,我放弃了大学学习,因为我的父亲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家里生活水平反不如邻居中的文盲,一个月后,18岁的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经济机关(当年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侧消息,正直局长锁住抽屉中600个条子,坚决抵制招干中的不正之风),这是一份安逸的工作,非常规律的生活与工作,却象时钟的滴嗒声,在宁静的深夜里变成闰土的呐喊。

   创业——服装篇
   87年初,不甘自己中年将成为闰土的我与小谢、小军俩位好朋友凑了1万元,在N市有名的北极服装店拿下三节柜台卖起了服装,小谢的姨妈是上海东方皮毛厂的领导,我们从那里进了些出口式样的服装(到了上海才发现包在乘火车前就给贼划了一个大口子,所幸1万元钱跟桂圆放在一起,躲过一劫),第一个月赚了三千,三千块可是我们三人一年的工资啊。

   第二个月我们进了100公斤当时最紧俏的毛线——马海毛,白天拖货,我们觉得难堪,只能夜里悄悄的用小车拖回来,拖回来发现100公斤的马海毛居然堆了一屋子,家人无法睡觉,为了赶紧出货,我们决定加价10%批发出去,来进货的小贩好心的建议我们用蒸气将马海毛打湿以增加重量,我们没有这样做。后来,马海毛卖完了,发现这笔生意基本不赚钱,原来,小贩买时是几斤的买,每次要我们秤翘一些,结果,几十笔翘秤的马海毛批出去了,却把10%的利润也翘进去了,大家白忙了一场。

   一天,我们看见一辆集装箱卡车在XX服装厂装一批西装,那轻薄的西装十分漂亮,再一问,全是出口的,而且全是外国人的尺寸。
   晚上,几个人坐在小军家二楼平台上聊天,现在的个体户非常多,衣服的款式变的也快,我们怎么才能找出新的利润点呢?不如我们自己做西装吧。这个想法一讲,几个人自己也下了一跳。
   当时,城里的领导只有出国时凭介绍信才能到李XX服装店定做西装,做西装的这些老师傅许多是旧上海的名师,那个老罗师傅就经常向我们炫耀他什么时候又到某某领导家去量衣服了,不过,我们看他做的服装从面料到里衬都已过时,做出来的西装穿在身上又重又呆板,就这样的款式通常也要顾客等半年以上。
   再看看,当时高级百货商场卖的高级西装分为两种,日本款式和英国款式。日本式的品牌有“罗马”“顺美”,它的特点是贴身瘦腰、窄袖子,服装上衣两边开叉。英国式的品牌有“金利来”,它的特点是气派、飘逸,服装上衣中间开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