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才是硬道理》
第12节

作者: 顺德天外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2-14 09:45:02

  【10】离职原因有几句是真话?
  企业管理者,无论职位高低,都会隔三差五地遇到下属申请离职的现象,而在离职原因中,尽管因人而异,填写得五花八门,并且看起来种种理由都相当充分,但我们仔细推敲,或者做一次有心人去深挖一番,就可以发现,这些理由大都是离职者冠冕堂皇的借口。在离职时敢于向企业公开表达不满,实事求是地指出企业的不足之处,向管理者说明真实原因的离职者越来越少了。分析这类现象产生的根源,仍然走不出利益驱动的圈子。

  第一类情况,不敢说出待遇上的不满。企业培养了员工,员工成长进步了,而企业却不愿依据市场行情去给予相应的待遇,总认为是自己培养的人才,理应一辈子感恩戴德,理应长期担当廉价劳动者的角色。此情此景之下,假如员工在离职申请中说明自己寻求更高待遇的真实想法,企业管理者常常会觉得员工“忘恩负义”,出于愤恨的心理,在员工离职交接过程中要么百般刁难,要么千方百计克扣。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员工为了顺利脱身时减少损失,只得编造出诸如“家里有事”、“回家治病”之类可以通融的“大道谎话”来避免临走时利益受损。

  第二类情况,不敢说出企业的弊病。员工离职时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不断改善,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本该向说明真实情况的员工表达感激之情,即使省略了这份感激,双方好聚好散本也无可厚非。但有些管理者闻过则暴跳如雷,偏好“报喜不报忧”,这一风格必然引起上行下效,以至于在员工离职时也不例外。我们经常看到有着几年工龄的老员工在离职申请中写着“不适应企业发展”、“不适应企业环境”、“不愿阻碍企业发展”之类自贬的理由,更有甚者,个别员工竟然将自己贬低得一无是处,把自身辱骂得体无完肤。这类理由,明摆着是为了早日脱身,而我们许多管理者却喜欢听到这样的谎言,竟然也不动动脑子去想一想,这些员工并非新人,怎么会突然之间不适应企业发展、不适应企业环境了?怎么在临走之前能力下降到了自认无能的地步?归根到底,管理者明知是谎言,宁愿相信却不愿揭穿,离职者担心雁过拔毛,不得不回避问题,装出弱势的样子。

  第三类情况,不敢暴露与管理者的矛盾。部分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是受到了上司的打击和挤压,或者与管理者发生过或明或暗的矛盾冲突,虽然心理上存在着强烈的不满,但却敢怒而不敢言,而且对于改变现状深感无力无望,只好选择逃避,“惹不起,躲得起”,但临走之时仍然顾虑重重,担心上司最后一击,便随意编造出一个理由远离是非。
  第四类情况,自身毛病确实较多,成了众矢之的,感觉在原来的环境中实在是混不下去了,不得不改换门庭。这类员工不需要充分的理由,管理者也不会深究其离职原因的真假。
  企业招聘面试中,一些面试官也经常追问应聘者从上一家公司离职的原因,结果,出现了两种奇特的现象:其一,你爱听什么,应聘者便拿出什么来迎合你的口味,编造出堂而皇之、能够“过关”的理由来投其所好;其二,应聘者早已编好了职场“通用”的、合情合理的理由在等着你提问。此情此景之下,你又能听到几句真话?
  分析应聘者不愿讲真话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第一,面试官内心深处早已对于哪些理由可以接受,哪些理由不能接受有了一种似乎约定俗成式的分类,应聘者如果毫无顾忌地讲出离职的真实原因,一则担心面试官觉得你是另类人物,觉得你不属于企业的合适人选,被早早打入淘汰的另册;二则有些理由并非冠冕堂皇,在大庭广众之下实事求是地说出,自我感觉有损形象,失去个人面子,不得不绞尽脑汁去编,编好之后再自圆其说。
  第二,职业场所出现了有求必应的现象,许多教育、培训单位、人才市场、中介机构面对求职者就业的巨大压力,“面试技巧”之类的培训课程应景而生,美其名曰提高求职者面试的成功率,实则是帮助应聘者千方百计去“园谎”,于是,离职理由中“为了寻求发展”、“转换工作环境”、“个人原因”等等千篇一律的谎言便充斥着求职面试的诸多场景,奇怪的是,久而久之,那些面试官也好象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了熏陶和启迪,当应聘者超出了他们头脑中划定的范围,实事求是讲出真实原因的时候,反而觉得对方的离职理由不可接受,这样一来,又间接暗示了应聘者下一次为了面试的成功,不得不被动屈从于潜规则,不得不陷入说谎园梦的怪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