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扬帆行天下》
第44节

作者: 白菜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你们听听这是什么话,给实用之学一点地位就能让儒学彻底落寞吗?如果儒学连一点竞争都不敢有,那以后干脆,自己关起门来自己玩儿吧。
  孤希望的是我大明如同先秦一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学说都能在大明有一席之地,只要你的学问好,义理更适合大明的国情,对大明的发展有帮助,大明就用谁的学问。”
  “殿下!如此一来会造成百姓思想混乱,不利于大明社会的稳固,给有心人提供机会。”周忱有些担心。
  “孤看没什么嘛,!以后可以建一个如稷下学宫的地方,让有志者公开辩论,说不定就会出现思想的火花碰撞,产生新的学问。

  在孤看来,没有人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人想不到的事情。将全天下的智者集中在一起,互相释疑、思辨、明理、探寻。
  孤不知道你们为什么那么害怕百姓造反,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别的地方孤不知道情况不敢说,就孤去过的房山县,百姓已经穷困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都没有想过要造反。
  有一个叫王二的兵,因为饭量比较大,总认为家里穷是他吃的太多造成的。他对孤说:‘他要不来当兵,我家里就得把他的侄女卖掉,才能勉强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
  百姓过着这样朝不保夕的日子,都没有造反,百姓真要造反,不是百姓的问题,而是我们肉食者出了问题。

  试问有哪个当官的真正考虑过百姓的死活,百姓的要求不高,一个不横征暴敛,不欺压百姓的官员,百姓就已经直呼青天了。
  可有当官者是以为百姓谋福利而作为的?若是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谁疯了才去造反,造反没有风险吗?
  说句极端的话,百姓造反,所有当权者都该杀。自古都是官逼民反,百姓但凡有一点活路都不会铤而走险。”
  周忱被朱瞻基一席话说的无地自容,圣贤书上只说勤政爱民,可没说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历来当权者都愿意治下百姓是愚昧的,是盲从的。

  只有这样才便于当权者的管理,若是真正实现了太子殿下的野望,以后的官可就不好当了。
  所谓民意民心,无非是当权者制造出来糊弄百姓的言辞而已,自古以来,有谁在意过底层百姓的声音。
  民意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绅意,士绅之意见。自古以来士绅也被当权者看成统治基石,是统治者在乡村的有力补充。
  一顿火锅涮肉,四人边吃边聊,朱瞻基也不端什么太子的架子,与三人推杯换盏,喝了一个尽兴。
  张辅与柳升前来是为了探太孙的底,有没有在太子即位后能够继承永乐之国政。
  洪熙朝已经摆明了罢兵休养生息,没有仗打,用不了多少年武臣的地位就会快速滑落,重现前宋把武人当成贼配军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朱瞻基明白武臣的心思,正好他也不想马放南山,刀枪入库。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一个国家必须保持一支随时都能拉的出、打的赢的常备军。
  这是朱瞻基在梦里看到后世军事之后最大的感受,而且那是一支真正得到百姓拥护的军队。
  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老百姓只要看到他们的身影,就会莫名的安心,这才是军队该有的样子。
  而不是现在大明的军队,百姓见到军队如同见到土匪,唯恐避之不及。
  以后大明的军队也必须如此,只有真正赢得民心,才能得到百姓的真正拥护。那些所谓的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在绝对实力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大明的军队一定要改革,这种世袭制的军制根本不利于军队的进步,使得有才华者得不到上升的空间。
  不过卫所制也有一个非常好的好处,那就是非常适合殖民。他们是军队,必须服从调遣。

  以后新占领的土地就安排卫所去占领,一卫人马加上家属至少要有几万人。
  以一个百户为一个村子,一卫人马足足有五十多个村子,至少能够辐射一县之地。
  而且军户平时都是进行操练的民兵,对付普通土著来说简直不要太容易。
  大明朝一两百卫所,足以控制整个南洋无主之地(土著是人吗?)。
  等到大明卫所腾空之后,空出来的土地还可以拍卖出去,还能为朝廷收拢资金。
  太子殿下只要保证军头们的利益,军队就能支持太子殿下顺利登上皇位。军头们的利益是什么?
  拼命打仗当然不是打仗好玩,而是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长久的富贵。朱瞻基一个分封勋贵,就满足了军头之心。
  相信过不了多久,五军都督府内部的军头就都知道了太子殿下的想法,谁不想永镇一方当土皇帝。
  别说什么海外蛮荒之地,太子殿下说的没错,蛮荒那是没人开发,只要有人,几年工夫就能开出一片膏腴之地。南洋之地可是能够一年三熟,到时候粮食卖回国内,大把的银子可就落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万一封地上再发现一个金银铜铁的大矿,那更是躺着都能挣大钱了。
  就算以后偶分给朝廷二成利,自己还能剩下八成,出去成本之外也是有大把的赚头。
  至于成本能有多少,那就要看奴隶好不好抓,奴隶干活的效率如何。不过是一群猢狲而已,多抽上几鞭子就会勤快多了。
  朱瞻基的计划是未来一个勋贵带领两个卫所,管辖的地面作为勋贵的封地。这样勋贵不算自己手里的亲兵家丁,全部拉出来也有万人规模的军队,虽然放在国内不怎么样,但是放在南洋等地那就是无敌的存在。
  这就是朱瞻基与武臣的利益交换,不然人家凭什么全力支持你。
  用海外利益兑换武臣勋贵的支持,这是朱瞻基的底线,大明国内的利益只能慢慢收到朝廷手中,而不是让渡出去。
  历代奇葩的优待士绅政策,让本应该是国之栋梁的读书人,反而成了国家最大的一群蛀虫,他们趴在帝国的身体上,肆意的吸食着帝国的血液,却不管帝国的死活。

  在帝国不堪重负轰然倒下之后,他们抽身离去,一转身就投入到新的帝国,继续着他们吸食血液的过程。
  反正无论是谁当国,都不能不用他们。这也是他们不在乎谁来中原当皇帝原因,即使是异族也行,就是不能有任何其他的学说试图挑战他们的地位。一有苗头就会群起而攻之,直到新的学术彻底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对付一种已经退化成利益集团的学说,只有用新的学说代替旧得学说,让其不再一家独大,形成了竞争关系,才能让其更好的打磨自己的学说,成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学说。
  这就是百家争鸣的真正含义,引入竞争,在竞争中求得发展。这也是朱瞻基跟周忱阐明的执政理念,未来儒家一家独大的时代将成为历史。
  儒家做为华夏大一统的稳固者,其历史地位不容抹杀,未来的大明,儒家也一样有一席之地。

  这样开诚布公的告诉周忱就是让他想清楚到底是站在自己这边,还是站在儒家那边。
  这样的选择很痛苦,毕竟是背叛自己的阶级,不能彻底与自己的阶级划清界限,朱瞻基绝对不敢放心用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