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扬帆行天下》
第31节

作者: 白菜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金忠此人对阿鲁台有着很深的怨恨,只要不是走投无路他是不会反戈一击的,况且他的家人、族人都在关内,若是反叛就不怕族灭吗?”朱棣对金忠的忠诚很有信心。

  “虽然不能证明金忠没有二心,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是小心谨慎为好。”金幼孜也提醒道。
  朱瞻基暗暗回想着梦中所见的此次北征的结果,连续三年劳师远征,大明财政已经相当困难。
  就算有夏元吉这样的当世第一理财专家,也架不住朱棣这样花钱。这次北征粮草支应本就不足,若是一旦深入大漠再被阿鲁台断了粮道,后果不堪设想。
  一时间朱瞻基胡思乱想,没注意听朱棣与两位内阁大臣的对话,正在走神之际,朱棣的声音传入耳朵:“你小子有什么看法,也说来听听。”
  朱瞻基一激灵回过神来,他哪里有什么看法,在他看来大明对草原的政策本来就已经错了,军事手段再厉害,守不住也是没用。
  “孙儿哪有什么看法,不过孙儿提醒一下我军的后勤补给可还能跟得上,若是后勤不能跟上,还是及早退兵的好,一旦断粮会引起军中极大的恐慌,皇爷爷不可不察。”
  “你们听听,这小子这是在鹦鹉学舌呢,你们二位刚刚说过要注意粮道,他这边就来说什么后勤。”朱棣一脸嫌弃地说道。
  “太孙殿下匆忙之间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陛下不必苛责过甚。”杨荣当起了和事老。
  朱瞻基羞臊的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自己什么时候脑子溜号不行,偏偏这个时候溜号。这不是拾人牙慧是什么?
  朱瞻基毕竟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做不到唾面自干,为了挽回颜面,他也豁出去了。
  “臣请问陛下与两位先生,我中原王朝不断更迭,草原上同样也是一个部落兴起,又一个部落衰退。唯一不变的是不论哪个部落兴起都是我中原王朝的死敌,这是为何?”

  这个问题并不稀奇,历朝历代都有人提过这个问题,可是却没有人完美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没有找到根源。
  “臣来回答殿下,草原蛮夷不事生产,一旦强大人口必然快速滋生,若是不对外掠夺,根本无法养活日子增长的人口。不要以为草原上就没有叛乱,他们更是崇尚强者,以力为尊。
  看一看大明周边,其他小国不是被其吞并,就是小国已经倒向我们,他们除了我们还能去打劫谁?”杨荣熟读史书,对历代北方问题相当了解。
  “既然知道草原上部落只要强大起来就要打我们,那我们为何两千多年都不能彻底根除草原之患,秦汉时匈奴,魏晋时更是五胡乱华,使我中原差点亡族灭种。
  隋唐时是突厥,两宋更是契丹、女真、蒙古轮番上阵。直到现在蒙古依然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皇爷爷算上这次已经五次征伐,却依然不能根除,何也?”

  朱棣叹了口气说道:“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原几千年,无他我中原百姓根本无法适应塞外苦寒的天气,而且塞外少雨不适宜耕种,我们能打下来却守不住啊!”
  “皇爷爷此言切中要害,我中原不是打不过蛮夷,而是打下来守不住汉人习惯了农耕,不能耕耘的土地再多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鸡肋。
  这也是历代我们都不愿意往北方扩张的原因之一,现在的我们还是基本在守着两千年前的农牧分界线,也就是边墙。”
  “这就是朕急切在朕活着的时候为后代打出一个长久一点的太平,尽量的削弱草原鞑子,不然大明将无时无刻在九边防线上应对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侵袭。
  这对大明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大明的所有钱粮税赋不能全部都耗在应对草原侵袭之上,现在天下百姓是苦了一点,等到平定了草原,大明百姓没有了征伐之苦,就会迎来好日子。”

  “陛下的良苦用心,天下臣民都会感同身受,臣等代天下万民谢陛下之恩德。”杨荣、金幼孜与朱瞻基齐声谢恩,皇帝话说到这份儿上,做臣子的还能说什么呢。
  “朕对百姓哪里有什么恩德,百姓不骂朕是暴君,朕就谢天谢地了,天下苦朕久矣!”老皇帝这时候面容有些萧索。
  “陛下文治武功远迈汉唐,可称千古一帝也!”马屁该拍还是要拍的,不然也混不到天子近臣的地位。
  “皇爷爷,其实我们能不能在草原立足,更多的取决于我们的国力水平以及对兵力的投送能力,我大明现在千里运粮十石能够运到三石就已经是邀天之幸。若是有一天我们千里运粮损耗降到十石能够运到八石,大明能将现在的向外推多远?”

  “怎么可能,一车拉多少粮食都有定数,拉得多了牲口也承受不住。自古劳师远征最怕的就是粮道被断,所以才有就粮于敌的说法,就是因为长途运粮损耗太大。”
  “现在一车拉两千斤,若是将来一车能拉两万斤,二十万斤呢?”
  “太孙殿下,不是车造的越大,就能多装货物,车辆能拉多少货物取决于车轮与车轴,超过重量车轮与车轴都承受不住。
  这天下有的是聪明人,不是没想过将车造的大一些,可是既然车的宽度一直都是这么宽,就说明这个宽度是车最适合的宽度。”金幼孜以为朱瞻基不懂车辆的原理,耐心向朱瞻基解释道。
  “我大明都是两轮的车辆,若是改成四个轮子呢?将牲口从承重的一环解脱出来,只负责牵引呢?”

  四轮马车古已有之,罗贯中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坐的就是一辆四轮小车,由人在后面推着,跟后世的轮椅差不多。
  不管是罗贯中是道听途说还是杜撰,至少元末明初的时候是有四轮车这个概念的,无可奈何的是解决不了转向问题。
  大明的道路大多数都是三道沟,中间牛马走,两边走车轮。这样的道路即使是解决了转向问题也根本不适合四轮马车行走,想要有新的运输车辆出现,道路问题也需要解决。
  大明所面临的问题实在多的数不胜数,想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真的是千头万绪,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
  好在朱瞻基还年轻,从醒来开始他就加强了自身的锻炼,以及改变了饮食结构,他怀疑老爹与自己都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朱棣哼了一声说道:“你小子怎么满脑子异想天开的事,若是一车能拉几十万斤那不成神仙了。”
  “皇爷爷,我们不能不代表工匠不能,只要给工匠条件,工匠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从古至今哪一样器物不是出自工匠之手,偏偏我华夏只重经义,却忽略这些实学,有道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可偏废,经学与实学也是一样不可偏废啊!”

  “太孙的说法臣不敢苟同,自古皆以经学为天下第一显学,什么时候奇技淫巧也能大雅之堂了?”杨荣立刻反对朱瞻基把经学与实学并列的说法。
  朱瞻基暗暗警惕,这位与自己就不是一路人,这是个守旧的既得利益者。
  金幼孜对太孙的说法却不置可否,并没有做出任何表示。
  朱棣看着朱瞻基问道:“勉仁反对,你拿什么说服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