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扬帆行天下》
第21节

作者: 白菜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工匠们的工作环境一定要改善,不能还跟以前一样脏乱差,像是一个乞丐窝。
  这种强制的卫生要求招致了工匠们的极其不理解,在他们看来,一群苦哈哈的干活之人,为何非要收拾的那么利落。
  逼得朱瞻基只能以罚俸为威胁强制执行,个人卫生不达标处罚个人,一个班组卫生不达标就处罚班组,一个车间卫生不达标就处罚车间。
  重新调整后的军器局分成了不同职能的十几个车间,大致分为冷兵器车间,火炮车间,火铳车间、火药车间和木工车间。
  每个大车间里又进行细分,比如说冷兵器车间就分为箭头车间、枪头车间、腰刀车间等细分的车间。
  这些冷兵器的打制技艺早已成熟,只要规定好制度,严格执行就不用朱瞻基过多的操心。
  最让朱瞻基无法忍受的是火器的生产,看过了后世火器的威力,再看现在军器局所生产的火门枪,朱瞻基是一百个瞧不上。
  不过他也知道,现在让工匠们一下子就能造出新式火枪那是强人所难。
  不能造不代表不能提前研究,为此朱瞻基将燧发枪的原理讲给工匠们听,并发下赏格,谁能第一个研发出燧发枪,太孙殿下赏银一千两。
  同时其他工匠有什么别的重大发明也一样赏银一千两,朱瞻基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军器局上千工匠就不信没有几个心思灵巧之人。
  赏格发了下去,要求也提了出来,什么时候能够做出成果,只有时间能够决定。
  ----------------

  中午吃饭的时候,朱瞻基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关在刑部大牢里的李显明与兵部武库司郎中死了。
  报信之人言之凿凿的说是畏罪自杀,军器局贪腐案死了两个重要证人,线索被迫中断。
  朱瞻基心中打了个冷颤,这就是老爹深藏不露的手段吗?
  人死了,就是皇爷爷要追究也只能追究看守牢房的狱卒,对于大人物来说这不过是无足轻重的蝼蚁,死活并不重要。
  太子老爹已经具备了政客的腹黑手狠的特质,这么多年稳如泰山的太子之位,岂是浪得虚名。

  看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这种视人生死如草芥一般的冷血朱瞻基暂时就学不来。
  受到一万点暴击伤害的朱瞻基,觉得应该需要找一个幕僚为自己出谋划策了。
  可是茫茫人海又去哪里找一个合心的幕僚呢?朱瞻基现在有点恨自己干嘛那么快醒过来,多做上几天梦,可能就会对大明朝的人才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不至于到现在只记得一个三杨和于谦。
  心中烦闷的朱瞻基吃过午饭后不想待在军器局,就带着范安和锦衣卫校尉着便装出了军器局在大街上闲逛。
  朱瞻基这样的贵人微服出行,最受罪的是负责安保的人员,锦衣卫跟随人员看谁都像刺客。
  朱瞻基倒是觉得没什么问题,眼下可是大明最安全的时代,朱棣整日盯着地图,琢磨还能找谁练练手。
  大明百姓看待蛮夷如同树上的猢狲,无非就是多穿了一件衣服。

  经过两宋培养积累,到了大明已经发展出相当规模的市民人口,住在城池里百姓,大部分并不从事农耕。
  城市中大量的人口催生了各种行业,造就了城市的繁荣。尤其话本小说的兴起,更是让茶馆兴盛起来。
  一个好的说书人就能让一座茶馆生意火爆。一张书案,一把折扇,一只醒木,一个说书人,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一段引人入胜的讲述。
  关键时刻突然的停顿,更是让人抓耳挠腮,恨不得把说书人抓过来暴打一顿。
  朱瞻基此刻就坐在一家名叫‘春晓茶馆’的雅间里听说书人说书,说书人讲的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书人原是张士诚手下谋士,张士诚败亡之后流落江湖,靠着写话本谋生。
  说书人正讲到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说书人口才极好,抑扬顿挫中将白马银枪的赵子龙刻画的惟妙惟肖。
  讲到高丨潮丨之处,茶馆的听众就会高声喝好,随之而来的便是数目不等的打赏,就像书友在某点上看作者君写的书一样,看的爽了随手打赏一些点币,只为内心深处的一点欣赏。
  科学证明花钱使人愉悦,挣钱使人痛苦。所有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有人给自己挣钱,然后自己可劲儿的花钱的梦想。
  说书人是江湖老手,说到关键时刻,一拍醒木说道:“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有些中二病犯了的茶客高呼:“不许走,爷们要听下回,不就是想要银子,爷们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说书人见惯了这种场面,也不着恼,微笑着作揖行礼,倒退着从后门出去了。
  被吊着胃口的茶客,想要听后来的故事就得明天再来茶馆,这就是茶馆与说书人之间的双赢。
  朱瞻基看着茶馆热闹的景象,又想起房山县衣不遮体的百姓,大明能够进茶馆喝茶听书还是少数,大多数的百姓都在为一日三餐而奔忙。
  到头来丰年勉强不被饿死,灾年就只能卖儿卖女、典卖土地。从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正在胡思乱想间,茶博士进来雅间禀告道:“客人,有位先生相见您!”
  朱瞻基眉头不经意的皱了皱,在这个地方有人要见自己,绝对是被人认出来了。
  不管是敌是友,还是见一见再说。
  不一会儿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走进了雅间,朱瞻基端着茶碗抬头与这人四目相对,发现竟然是熟人。
  “在下拜见公子,未经允许冒昧相见唐突公子了。”来人率先行礼道。
  “恂如先生不必多礼,请坐!”朱瞻基笑着向来人让座。
  “谢公子!”
  来人大方的在朱瞻基对面坐下后,拎起桌上的茶壶,给朱瞻基和自己面前的茶碗添满水后说道:“公子进门之时周忱就已经看到,刚才说书人在说书,周某不敢打扰。一折书听完才敢前来叨扰公子。”
  “无妨,本宫......子也是静极思动,出来看看民间的烟火。”
  “不知公子可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烟火?”
  “我大明圣天子在朝,自然是海晏河清,煌煌盛世。”
  “公子何苦欺我,若是公子认为天下海晏河清,又何必搅起惊天大案。”
  “牵出如此大案实非本公子的本意,出了这案子对我父子没有任何好处,我想恂如先生不会看不明白吧?”
  “或许不是令尊的意思,绝对是公子的本意,不然公子不会这么快的时间就能掌握大量证据,将此案办成铁案。”
  果然是不可小觑天下人,自以为做的没有什么破绽,还是被有心人看出了端倪。不过这并不重要,朱瞻基与太子老爹不一样,他不需要也不打算与某些人结盟。
  “是不是本公子的本意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案子已经查不下去了,不知恂如先生对此作何感想?”
  “朝廷北征在即,尽快平息案子的影响也是为了北征大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人躲的了一时,又怎么能躲的了一世。”
  “恂如先生若是就这么搪塞本公子,本公子可就走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