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永恒--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解析》
第53节作者:
长安射天郎 佛教关注个体的自我觉悟,强调人和自然关系中的精神本原(有点类似道教原教旨),似乎并不将重点关注在社会关系上;而儒教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要思考人与社会的对接,以伦理道德规划社会秩序;西方基督教则关注人与上帝、与宗教的协调,并衍生出对现世的关怀;伊斯兰教同样将对宗教的虔诚和现实社会的组织统一纳入考虑范畴,而且鼓励平等、慷慨好施和避恶从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组织性都远远高于松散的佛教和儒教,有教区、僧团、统一的管理;而且作为一神教排他性很强,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宗教扩张意识。但是相对于自闭性很强的犹太教,源于犹太教或者和犹太教渊源很深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包容性又强于犹太教,特别是伊斯兰教在刚开始就主张不分肤色、种族和阶级,只要皈依就都是平等的穆斯林兄弟。
日期:2009-09-06 08:09:59
从某种意义上看,佛教给人感觉简直不象是宗教。佛教从本质上讲是无神论的,也没有刻意规划社会如何来组织,佛教本身如何发展壮大,其立意主要在指导人如何觉悟,传授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方法。佛学经过佛陀及其弟子言传身教,古印度历代佛学大师(包括后世著名的龙树、提婆等)、哲学家、思想家融会贯通种种信仰和知识,逐渐锤炼演变成一种恢弘万千的大智慧体系。传入中国的佛学,也和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结合,和中国古代的国民特性融会,逐步形成了东方一只宗教奇葩----中土佛学。佛教半哲学、半信仰,非哲学、非信仰,但是又合成充满哲学和信仰的宗教体系,内里蕴藏的大智慧像偶这样的凡夫俗子只能望洋惊叹。
汉明帝以官方形式正式引进佛教,在当时看来并非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岁月流逝、潜移默化,经无数智者大师(本土的以及来中国传播的)传承发扬后来对中国国民特性和思想意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仅佛教本身成为古代中国人最主要的信仰之一,宋代儒学的大家还化释入儒,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官方佛学、民间佛学、学术佛学、世俗佛家观念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以后会与不同朝代的历史结合再深层次探索研究这个课题。
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传统,是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和精神追求,不同教义、特点、风格的宗教体系除了鼓励弃恶从善、宣扬仁义慈悲、提倡反省和有所敬畏的共同特征外,因其创立环境和民族的特性而内容不同,反过来又潜移默化了信仰者从个人、民族到国民集体的特性。
日期:2009-09-06 10:43:05
我们现在安排些时间来关注一下那些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几个宗教的特点。
古老的犹太教和《圣经旧约》是饱经沧桑的犹太民族创立和信守的。上古犹太民族生存在中东亚非结合部地区,本身人口数量有限、国小力弱,文化也比不上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夹在上古中近东大国争霸、民族动荡夹缝中的犹太民族,可以说了经历了种种艰难考验,所以在旧约中我们看到大量记述犹太先民苦难经历的描述。而犹太教的精髓可以说是反省和赎罪意识,这是一个弱小民族很容易在灾难深重中萌发的观念,以安抚和慰籍大众的心灵。犹太教是一个封闭性的宗教,犹太民族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在构建社会秩序时特别强调律法的作用,相信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末日的审判;作为宗教文明等级相对高的一神教,犹太教表现出排它性和战斗性是正常且容易理解的。
发源于伊朗高原的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另一大古老而影响广泛的宗教。祆教的哲学思辨性极高,充满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考,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是著名的“二元论”,认为世界存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相信光明最终照耀人类。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受到犹太教和祆教的影响。
基督教突破了犹太教的封闭性,将对上帝和救世主的信仰扩展到整个人类和不同民族范畴,在包容性和扩张性上和犹太教大为不同。基督教同样信奉“二元”价值观,认为人类有原罪,普罗大众的灵魂需要赎罪、洗礼,追求正义与光明,远离罪恶和堕落。早期基督教和罗马帝国政权结合后,在组织性、规范性和扩张性上得到了极强的提升;后来由于长期的东西方文明冲突(主要是和中东、西亚崛起的伊斯兰教势力),教会和世俗政治权力的斗争,西欧、南欧工商文明的迅速发展、崛起,基督教一度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和保守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基督教(包括各主流支派)则回归到更多地追求理性、仁慈和正义的轨道。
伊斯兰教在包容性、组织性上一点不逊色于基督教,主张天下穆斯林都是平等的兄弟,颇有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意味;但是排他性、扩张性和侵略性也同样显著。这些特性和产生伊斯兰教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时代特征有关联,早期阿拉伯半岛的外志与内志地区生活的贝督因游牧部落生存环境险恶、互不统属,为争夺生存资源经常爆发冲突,强悍的贝督因游牧文明逐渐形成了穆鲁瓦精神,流行血亲复仇观念。穆圣将阿拉伯各族团结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后,强大而活力旺盛的穆斯林势力向四方不断拓展生存壮大空间,在对内团结的基础上崇尚圣战、牺牲,形成政教合一的传统放到那个时代背景也容易理解。
日期:2009-09-06 11:14:00
我们不妨把我国西藏高原的宗教产生渊源与伊斯兰教做个比较,就相对容易理解伊斯兰教的特性产生背景。古代中国青藏高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中原,也远远不如北方蒙古高原和西域。虽然有象雄文化和苯教为代表的比较先进的文明,但以古羌族和雪域土著为主体的藏区,总体上组织松散,生产力发展滞后,直到吐蕃松赞干布大王时代才走上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北方以蒙古系和通古斯系为主的各游牧民族,很早就信奉萨满教,从匈奴时代就完成了基本统一的概念;但西南以古羌族为主体的吐蕃人(后来的藏族人民)在信仰上与北方游牧民族不同,藏人还部分混杂了古代雅利安人的血统。藏族经典《贤者喜宴》记载,藏人传说是父系先祖神猴和母系先祖岩生罗刹女的传人(似有雅利安和达罗毗图人的影子)。“阿里三部是大鹿野馿等草食动物之乡,中藏四部是虎豹野兽成群之地,下部六岗乃众多飞禽栖息之岛”。
当时吐蕃社会的情况如《贤者喜宴》中所描写的那样:“如像洛巴孟巴人,蕃国遍地是野人“,“吃尽野果受饥饿,互相争斗似饿鬼”,“部落小国好斗喜杀戮,不分是非善恶滥用刑”,“缺少食物深受饥饿苦,蕃地子民苦难极深重”。
在这种互相厮杀掠夺的长期混乱状态下,民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住宿条件停留在洞居穴处的“野人”水准;缺少衣食,饥寒交迫,正常生活像“饿鬼”一样窘迫。氏族和部落之间,互相争抢牲畜、猎物、牧地、财产,因家仇国恨时常引起报复仇杀,形成了“好斗喜杀戮”。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缺乏安全感,统治机器“不分是非善恶滥用刑罚”。
面对这种情况,松赞干布大王在武力统一的同时,认为安定社会首先要安定人心,安定人心需要施与慈悲宽容的德政,建立健康正确的国民价值体系,树立正确信仰,是增强国人思想行为的自我约束机制。这位雄才大略的贤王,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聪明才智,制定了一套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同时引进文明程度很高的汉地和南亚文化、制度。他制定文字、草创规范制度,以大唐皇朝和印度、尼泊尔作为学习的榜样引进了大乘佛教文明和其它文化因素。包括内明(佛教哲学和佛教道德伦理体系)、外明(主要是语言文学、医学、天文历算、工艺美术、因明逻辑等包罗万象的世俗学问)的佛教为主体,汉地先进文明因素与雪域传统相结合构成了富有特色的藏族文化。
同样是运用宗教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吐蕃人只是因为选择了慈悲宽容为怀、注重自我觉悟、宣扬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使一个曾经好战的民族走上了平和的发展道路。而阿拉伯人则循着另一条不同道路发展。
日期:2009-09-06 11:35:27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