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永恒--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解析》
第50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庄继承了老刘家祖传的轻徭薄役、省刑慎罚、惠民养国的贤明政策。在位期间,多次赦免天下罪人,赐爵民间男子,招抚流民,抚恤鳏寡孤独。
  对帝国第一要务,发展农业,汉明帝一生非常重视。在他的诏书中,多次强调地方官要顺应时令,劝农耕桑。身为皇帝的刘庄屡次亲耕“籍田”,为天下子民表率。永平十五年巡行地方时,堂堂大汉天子刘庄于众目睽睽下,在下邳地方手执农具下地耕田,与布衣耕夫一起共务稼穑,绝非后世脱离百姓、高高在上的政客在电视、媒体前的表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民间土地的交易、转手,社会上逐渐又生成一批缺少耕地的“贫民”,汉明帝适时动用部分国家储备土地恩赐贫民以舒缓压力。西汉末期至东汉初年,黄河改道南边、汴渠决败,为患兖、豫之地长达六十多年。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命令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修治黄河。次年夏汴渠完工、黄河治理功效大成,从荥阳至干乘海口千余里间渠成堤固,河、汴分流。此后八百余年黄河再未改道,刘庄及其麾下治河臣工有大德于后世子孙。黄河修治后,两岸新开发的耕地天子下诏统统分配给贫民耕种,并严令禁止豪门贵族从中渔利。


日期:2009-08-31 17:59:00

  明帝同样提倡儒学(也许到东汉时期应该称“儒术”更合适,因为已经形成了习惯的套路而少有流动的进展),特别注重“孝经”,倡导“以孝治天下”。刘庄登基后不久,就恢复久废的相传源于古代的儒家典礼。永平二年正月,刘庄穿戴得整整齐齐,恭恭敬敬地率领满朝公卿列侯和观礼、陪伴的属国使节,祭奠亡父汉光武皇帝于明堂;然后升灵台、望元气,吹时律,观物变(灵台名取文王伐密筑台典礼之意,天子登上灵台,上望云天,吹奏迎春曲,观察物候变化);制定《时令》书,颁给列侯、诸王,重演一番古代隆重的“授时之礼”。同年三月,刘庄临辟雍(辟雍,周代为太学之一,汉代则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初行大射礼。是年冬,汉明帝再度亲临辟雍,举行尊老养贤之礼。朝廷事先选定年老博学的李躬为“三老”,教明帝《尚书》的帝师桓荣为“五更”,典礼上大皇帝“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刘庄亲自操刀分割祭肉,将肉献(不是赐)给“三老”,还亲自给他酌酒;五更,位居朝臣之首的三公依葫芦画瓢同样这般礼待“五更”。两位儒学大佬喜从天降,受赐关内侯荣誉爵位,食邑五千户,终生享受二千石俸禄待遇,实惠老大了!天子同时还赐天下三老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

  汉明帝如此大张旗鼓地尊老敬儒,无疑让天下所有读书人感激涕零、心潮澎湃,当年参加观礼的大思想家、学者王充目睹传说中的敬老尊儒大典活生生发生在眼前后,回家就写了一篇《大儒论》对刘庄歌功颂德;事隔数百年后,范晔作《后汉书》,在谈到这一盛况时,也激动难抑地说:“(明帝)坐明堂以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汉明帝尊师重道、倡导孝德客观上对推广儒学教育、改良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大有助于提高皇室号召力、巩固皇权。而且推究中国农耕文明特别看重孝敬老人的传统,实际上也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首先农业社会事务相对简单,感性经验对指导社会实践意义重大。年长者知道四时该怎么组织生产,种什么作物,不同作物有什么特点;一些偶尔发生的乡村大事也凭经验知道如何处理。其次,这是上古氏族集体经济、聚群而居的遗习,年长者分配生活物资、调节氏族事务相对公平,不以力胜人、仗势欺人。最后才是儒家提倡的父母育我不易,我孝父母当然的理念在起作用。


日期:2009-9-1 16:39:00

  这种贯穿着“孝道”的敬老尊老传统,在封建皇朝时代解决了年迈体衰群体的养老社会问题,有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和皇朝稳定,但由于现代人理解和环境的差异近现代对民族进步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老有所养”的确切含义是指让年迈者有充足的生活物质保障,“孝敬老人”更多地表现为对老年人精神上关怀、恭敬的态度,而不是意味着让老年人主要掌握社会和政治权力。社会科学的统计结果表明,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观察,人的一生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大体在二十至五十年龄段,即便是对脑力劳动程度要求最高的科学工作者,这种统计学社会规律同样适用,当然个别特殊情况需要适当调整。而且中国民间谚语对老年人有一个非常贴切形象的形容:“贪财怕死没瞌睡”,虽不能完全成立,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真实的情况和心态。老年人体力不如年轻人而行动力差,头脑反应和接受新知识能力逊色,而且处世态度倾向于保守、懦弱。由老人主导的社会,在进取精神和社会活力上与青壮年领导的社会也微妙的差异。

  中国古代政治舞台虽然不乏伊尹、吕尚(姜子牙)、百里溪、蹇叔、范增这样老而弥坚的杰出角色,但志在千里的老骥毕竟是非主流,而昏聩老朽的官僚却屡见不鲜。纵然在民间,西方长者退休后选择周游世界或投身公益事业来颐养天年,而中国更多流行的是蜚短流长或打麻将来度过最后的时日,只有极少数有条件者可以玩玩书法、绘画、写回忆录等风雅活动。

  老年人丰富的经验对社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综合文明程度低、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资讯落后背景下的产物。在今天社会事务繁多、形式多样,社会组织活动高度复杂,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信息高度透明流通的高级人类文明阶段,实际上老年人所谓的经验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已经退缩到很不起眼的角落。
  我们未来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保证老人们有一个物质充足(暂时达不到全面优裕,但社会应该向此方向努力)、精神愉悦的晚年,但年长者也应该适当腾出社会政治舞台给长江后浪们。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人,民族的崛起取决于他们的努力和行动。希望未来的国家政治生活有更多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发挥作用,让世界万国知道古老的中华民族再度焕发了积极、进取、阳刚的气质和精神,中国是一个洋溢着激情和活力的国度。


日期:2009-09-01 16:45:52

  对待百姓民生刘庄殚精竭智、尽心尽力,对待权贵们他则体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强有力的开国皇帝与世长辞了,摆在继任者面前的一个内政难题就是协调处理好宗室、功臣、外戚、官僚集团等上层集团的关系。
  刘秀建国后对西汉宗室制度进行了相应的变革,虽然分封自己的儿子、侄子为诸侯王,但封地很小,与西汉皇朝的刘氏诸侯王相差很远,也不赋予在郡国内的行政、军政权力。刘秀在世时,把皇子们都集中在首都洛阳,不许他们就国。汉明帝即位后,允许兄弟们离开洛阳到封国,而且特别礼待让位给自己的长兄东海王刘疆。但对于捣乱的同母弟山阳王刘荆、传闻有造反企图的楚王刘英,皇权的尊严绝对不允许任何藐视,这两位活跃分子都被迫自杀;犯有小过错的光武帝与郭皇后的两个儿子刘康和刘延也被削减封地以示惩罚。东汉的地方诸侯制度因严格限制宗室王权力,并且封地的国相和官吏都是受皇帝委托监督诸侯的,所以没有造成任何像西汉“七国之乱”那样的动乱,实质上诸侯王相当于被皇室圈禁在封地内,只是经济地位和社会荣誉很高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