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32节

作者: 发面大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负责售卖收音机的是个中年的大姐,一身体面的的确良,头发梳的一丝不苟,掩饰不住有些高傲的架子,冷冷道,“一百二十元”。

  彷佛是瞧出了姜斌买不起,因此她也不想多说一句多余的话,相信一句价格就能让他知难而退。
  姜斌有些咋舌,他确实买不起,一个月18块钱的工资,不吃不喝也得攒7个月,自己干了副业的余钱也是将将够而已,难怪乎是三转一响的四大件之一了。
  抑制住心中的渴望,姜斌也只好带着弟弟妹妹们换个方向,继续逛着。路过糖果区,姜凡姜静看到了自己的最爱,愣是走不动了,直流口水,好在这是姜斌能承受的。
  除了春节气氛变得活跃,彷佛打招呼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你高考了吗?”这是姜斌今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工人、知青、学生,见面的第一句就是这样的问候。一个多月前的高考依然牢牢地占据着人们地话题中心。
  姜斌贪婪的感受这些变化,丰富多彩的生活似乎已经在向他招手。
  除夕地饭食,也是一大改善,是姜家有史以来最丰盛地一顿,八菜一汤,令家里地几个孩子欣喜若狂,嘴里嚼着红烧肉,眼里还盯着肉丸子,生怕一不留神少吃一块。
  而此时的老王头家是另一幅景象。今天,老王头不仅给孩子们买了炮仗,还给家里人每人填了双棉绒鞋。
  这应该是老王头家最红火的一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愣是织了一百二十一张席,不仅还完了村里的欠款,还有了不少富余。
  一家子确实是辛苦了,几个丫头的手,多了不少冻疮,老王头也是看在眼中,疼在心里。
  不过还好,除夕的日子,总算还过得去,一顿富强粉包的饺子已经早早的摆在锅沿边,就等着他这个当家的了。
  眼瞅着没有了负债,一家子人是松快异常,没了年终分红时的压抑。吃完饺子,孩子们还点起了灯笼庆祝,灯笼里提供照明的不是灯泡,而是红色的洋蜡,这在平常年份可是难得。
  入夜后,人们开始互相串门。孩子们追逐打闹,年轻人打扑克,老人看小牌。在煤油灯朦胧的光晕里,每个人脸上的微笑都是那样的真实自然。
  1978年的除夕,虽然物资不是很富余,娱乐不是很多,可是经过岁月层层磨砺后,相信终会让人愈加怀念的。
  姜斌尽可能的享受这一刻,记住这一刻。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在以后的日子中,电视会取代串门,酒局和麻将又会取代电视,可能再也找不回此时此刻地感觉了。
  春节期间,正好借着姜斌考上大学的机会,毛桃、李龙、周良几个要好的年轻后生,时不时的聚一聚,打扑克、喝小酒、聊姑娘,哪怕啥也不干,扯淡也能耗个半天。
  元宵节前夜,姜斌约着几个伙伴又组了个“青春小酒局”,赶在开学前来一次最后的小聚。本来姜斌喝的已经有些微醺,困意袭来,可李龙刚听来的八卦还是让他来了兴趣……
  退婚,对的,就是退婚。

  这种只有在三流的小说中才能看到的老套桥段,就在姜斌的眼前活生生的上演。
  退婚的主人公就是他们考上大学的四人组之一,赵东辉。要说他的事啊,还得铺垫一下背景。
  1958年的时候,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自此,城乡二元经济体系正式形成。
  农业户口只能以农业生产为主,像老王头一家都是农民,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一年,还得欠生产队钱;非农业户口就不一样,可以从事各种行业,不用下地,每个月却吃的起商品粮。
  虽说工作不分贵贱,可是自古以来,下苦活天然低人一等,因此大家都期望着进城吃商品粮。可进城的指标控制严格,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

  当年的运动让知青赵东辉成了农民,可他一直想着进城。这次的高考,让他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一战成功,考上了徐州师范。
  自此,赵东辉的户口性质变了,农转非,有粮票吃了,一个月三十几斤的饭票,还能拿到计划油,出门能穿皮鞋了。
  用他的话说,“自己的户口已经变了,再找一个农村户口的……嗯,不合适”。
  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标准的陈世美,活该把他骂上热搜,让女权主义者揭露他丑恶的嘴脸。
  可最难受的是,当赵东辉提出退婚的时候,女方丝毫没有反抗,认为理所应当,觉得确实配不上城市户口的他。
  按当下的风俗,赵东辉的母亲通过媒人,把一副耳环从身上摘下来,放到对方手里,算是了了这件事情。
  城市和农村,“人为的鸿沟”却变得理所当然,有一丝愚昧的可悲,让姜斌愈发期待在这桎梏之上炸开一道春雷。
  要是没有“先见之明”,姜斌想着,放到自己身上,应该也会做赵东辉的选择吧。要知道,按当下的政策,下一代户口性质随母亲,外面的天那么大,没有人甘心自己的孩子再回到农村,重复自己过去的路。
  小说中的退婚,退婚者愚昧而自大,被退婚者必定委屈而无奈,而姜斌看到确实平淡,平平淡淡那,没有一丝波澜,也许两个人都没有机会当面说一声分手,有缘又变得无缘。
  也许是喝多的了,姜斌忽然笑起来,为自己的所思所想发笑,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变得文艺起来,文艺不应该是用来喂狗的嘛。
  端起酒杯,来着满脸的红晕,高亢的喊道,“干,敬我们的青春”。
  不用复习的日子是悠闲的,姜斌刚刚做了一个长长的美梦,潜意识里他又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家里,软床,沙发,落地窗。
  起来洗了把脸,看着水里那张青春的脸,皮肤白净,稍稍有一丝稚嫩,五官端正,倒也挺耐看。
  微微翘起的下巴上有些细密的胡子,四处散发着青春的魅力。就算在梦里,他都感受到了青春的汹涌激荡,不过有一点麻烦,又得换丨内丨裤了。

  烦恼的青春。
  今天一家人还是很忙的,忙着办席面。后世考上大学以后,同学宴、谢师宴、升学宴等五花八门,而在当下,大部分人可搞不起这些。
  姜家同样没有大操大办,不是不想,确实是能力有限,仅仅在自家的院子整了五桌菜,请了至亲好友。倒没什么讲究,也不需要营养搭配,最重要的要有油水。
  王芳咬着牙整了三十斤膘厚,肉肥的五花肉,溜溜的做了几大碗,一定要让大家吃好。
  开席的前一天,姜斌的三个舅舅,两个姨妈就已经提前赶过来帮忙。整席,做菜,每个环节都安排了合适的亲人。

  意外之喜是公社特地安排了一位年轻的干事前来祝贺,并且送上一百块钱的红包,作为“状元”的奖励。可是让王芳高兴坏了,这几桌席面终于可以收回成本了。
  村里的支书周玉堂和队长刘永好当然不会缺席,特地代表了村里,郑重地送上了一套《***选集》。
  正式开席地时候,平时怯懦无言的姜广明,却变得意气风发,大气的招呼起了亲朋好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