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上某某人创业成功找到风险投资的故事并不鲜见,而这些案例在IT、互联网、连锁经营、广告媒介、新能源、环保工程等领域比较集中,因此也向社会释放出一个错误的信号,似乎只要在这些领域选择创业,就可以与风投沾边儿。这种理解显然似是而非,本末倒置,近些年来之所以以上领域融到的风险投资较多,并不是风投对这些领域有什么偏好,而是这些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成功稍欠火候并有可能获得迅猛发展的项目比例较大而已。如果在其他行业存在这样的项目,他们还是照投不误。只认项目合适与否,不认行业,是风投们的职业本性。
日期:2010-08-20 00:03:03
2005年前后,互联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投入高峰期,李想和郑立们的神话不断鼓舞着大大小小的站长,大家期待着又一个神话的出现,风投如天使般受到膜拜。我们的一个朋友从那个时候开始专门做本地信息网站,一直坚持到今年才选择放弃。五年当中,他找过接触过不少风投,也写了无数商业计划书,但人家对发展现状进行深度评估后,无一例外认为还没有发展到具备投资价值的阶段。好在这位哥们家底厚,父母赚钱颇丰,老婆贤惠支持,支撑了整整五年,项目虽说没有做起来,但也无伤大雅,还有实力去干其他事情,最终选择开饭馆去了。用句时髦话说,有点玩票性质。如果换成别人,可能早就倾家荡产,一蹶不振。
越是专业的风投,越倾向于不见兔子不撒鹰。摩根斯坦利当年注资蒙牛,就发生在蒙牛快要上市,但还缺乏资金之时。马云也曾爆料,在他艰难创业之初,并没有任何风投伸出援助之手,而当阿里巴巴的模式成熟之后,不少风投经常围着自己转,要求投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风投就是这样现实,他们是更为专业化的商人,追逐暴利是他们的本性。顺便应当提到的是,尽管风投们不见兔子不撒鹰,但还是有投资失败的时候,毕竟这样做只是降低风险,而非消灭风险。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与真正的成功还是两个差别非常大的概念。
日期:2010-08-20 00:28:28
当然,也有在创业伊始就直接介入的风险投资者。这类投资者要不是创业者本人的亲朋好友,思维理念和偏好非常接近,要不就属于那种缺乏真正商业经验的暴富者,比如原来是煤老板、传销头目,或者财富是靠贪腐、走私等不正当途经而来的,靠“忽悠”能够说服他们。能够遇到这样人傻钱多速来之辈,算是你的运气,但这种概率也小得非常可怜,无依无靠的初次创业者更是不要这样去幻想。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类情况中的投资者,都绝非职业的投资者,更非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风投。
如果一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就想着在导入期可以通过风险投资解决资金问题的话,其创业基本上就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势必会在导入期的资金上心理准备不足。当真正发生问题,资金缺口较大,导入期结束为时尚早的时候,除非撞了狗屎运遇到人傻钱多的主,否则不会引入任何风险投资,项目难以坚持下去,前期所有的投资都就打了水漂。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不少人在玩一些概念比较新奇的创业项目,把很多本来应当非常简单易行的模式给搞复杂了,自己做上一段时间之后,就明白不可能真正盈利。于是大搞形象工程,忽悠各类投资者进入,以期自己全身而退,运气好的话还会赚上一大笔。虽然目前好项目确实难找,社会上大批游资也在四处考察,他们可能对你的项目感兴趣,接触比较多,但如果真的要他们大幅投入,这些人还是会非常慎重的,除非你的模式已经成熟,能够真正盈利,否则合作基本还是打哈哈的事儿,并不靠谱。一般而言,投资者从接触到考察到意向再到正式合作,周期都很长,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变数。
——
日期:2010-08-21 12:19:31
(009)
铁律之九:互联网、DM和其他的一些时髦的广告载体,与报纸、杂志、广播及电视相同,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媒体。在我国现有传媒模式下,媒体要想最终真正获利,需要双重投入,第一重投入发生在获取影响力过程中,第二重投入发生在广告主开发过程中。
曾几何时,互联网、DM杂志和分众广告备受国内投资者的追捧,大大小小创业者,也试图在这些领域跑马圈地,一施拳脚。接受过高等教育,并经常读书看报的,更是对类似项目充满激情和希望,似乎摆在眼前的就是一座又一座金矿,觉得若不出手,更待何时。在这股潮流下,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80后”都开始践行自己的财富梦,纷纷当起了站长。
我认识的很多朋友,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认为互联网前途无限,而且门槛很低,只须那么一两个人,坚持上两年左右,将网站流量和Alexa排名做上去,广告和投资自然会滚滚而来。但随着项目的持续深入,越做越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光网站流量和排名做起来,就非常耗费成本与精力。在内容不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情况下,倒是可以采用诸多方法与技术手段,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访问量,但这样来的效果往往是昙花一现。于是又开始在内容上做文章,有的搞点美女图片,弄些花边新闻,有的四处搜索和拷贝,还有的四处约稿,增强独创性,但效果还是不明显。因为这样一来,带来的工作量非常巨大,绝非一两个人所能应付得了,但如果大量招聘人员,又会引发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大大超出了个人创业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当然,也有人在谷歌搜索优化和百度关键词推广方面想办法,这样确实可以降低人员成员,然而同时优化和推广费用又快速飙升,原本并不宽裕的资金显得更为紧张。最终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哥儿几个,在支出可控的条件下,尽量多想办法死撑,但这样一来导入期无限期拉长,盈利遥遥无期,最后不了了之。事实上,很多个人网站就是这样死掉的。
日期:2010-08-21 13:08:20
以上谈的是内容型网站,还有很多朋友在运作商机型网站,试图通过发展会员来实现盈利上的突破。但这类网站的特点更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因为越是会员多的网站,用户越容易找到真正的商机,注册数量也就越大,会员登录频次也会越高,在他们体验性良好的情况下,自然愿意付费,即使费用很高也是可以接受的。相反,会员本来就少的网站,即使你去强拉,注册数量也不会很理想,即使有人注册,登录频次也难以得到保证,比例相当高的会员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体验性也会相当差,你让他们付费,更是难上加难。这类网站虽然在模式上与内容型网站有着很大不同,内容维护压力较小,但前期都需要花很大力气推广,在影响力上来之前产出都微不足道,而要做出影响力,一方面是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投入也非常巨大。
淘宝网目前风光无限,但这种光鲜是阿里巴巴用巨资花五年多的时间砸出来的。有关材料表明,淘宝网成立于2003年5月,直到2008年8月,才开始实现当月收支平衡,在这长达五年之久的导入期,阿里巴巴投入了14.5亿元。这还是在马云的财力和能力基础上取得的效果,如果换成是普通投资者,特别是初涉商海的个人创业者,最终结果不言自明。
日期:2010-08-21 19:34:49
笔者几年前曾经遇到过一位大姐,原在某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经济类报纸任职,由于许多年下来,自己手中掌握了一些资源,就于2004年创办了一本定位于健康养生方面的DM杂志。由于她是大牌媒体出身,本人采编发行和业务能力都很强,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拿到批文(那时拿到DM杂志批文的难度非常大),项目运作到一年左右的时候,拉些广告小发一笔问题还是不大。企业投放平面广告,最主要的是看发行量、到达率和受众群,在这些指标仍未达标的情况下,即使是你亲姑亲舅,也很难投入的。这位大姐首先遇到的是发行方面的问题,由于原有资源和现需渠道重合度不高,他们不得不招聘一批人员去做发行。尽管在发行思路上也突出了重点受众,并执行网格化管理,但效果改善进程非常缓慢,半年下来稳定的派发点只有十多个,连稳定的有效发行量都保证不了,其影响力更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DM杂志本身免费派发,发行环节属于纯粹的成本中心,不像普通平面媒体那样还会产生一些收益,故在影响力出来之前基本不可能有任何收入,而导入期所需的配套资金甚至比报纸和杂志还要大,风险自然也要高很多。这位大姐坚持了两年之后,最终就由于资金严重不足而选择放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