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中国》
第9节

作者: 黄摩崖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从公刘迁豳,到公亶父迁岐,再到季历拓土,周族飞奔进国家时代,此外,大任、大姒“来嫁于周”的两桩与中原方国的联姻,也对岐周崛起产生了重大推助力,周人已不可避免地走在挑战殷人霸权的道路上。文王带领族人首先迁至沣水西岸,他的东征西讨,为武王与周族巩固了一个坚实的根据地——关中平原。据有此天府之后,文王已是一方雄主,虽然还是商王国外服政策下的“西伯”,即西方部族之长。据周原出土卜辞所示,周人之声势传入淮泗,播及江汉、巴蜀,许多部落已望风附周,而殷商王政仍在继续堕落。文王为周之崛起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他遭受了牢狱之灾与丧子之痛,然他的韬光养晦,克制隐忍,使周邦屹立不倒,而他“笃仁,敬老,慈少”的作风,又使周边的部落多邀请他裁判是非。不少部落为周人“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的风气而折服,氏族丛林的上空已不只一个太阳。一番此消彼长之后,文王完成了对殷商的战略包围,而商王国则气数将尽。孟子说:“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日期:2012-01-20 21:09:05
  在诸种环境均甚为恶劣的上古时代,部落争存的风气直接导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史记?匈奴列传》)” 然而“敬老慈少”却是周族的传统,公亶父率族人从豳地来到岐山建国,开始摆脱“戎狄之俗”,尽可能公平处置再分配经济,以至豳地人“扶老携弱”迁移而来。
  西伯德高望重,留下了“西伯善养老”的美名,这也成为他网罗人才的利器。既使殷之重臣贤士弃暗投明,如辛甲;又引伯夷、叔齐、姜太公、鬻熊等外族长老(年纪都很大)来归,用孟子的话说,这一班人都是“天下之大老”。当然,自己得人,还要对手失人。
  “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
  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

  ——《韩非?喻老》
  文王能脱“羑里之厄”显是幸逢晚商的世俗化暗流,因为不甚高明的贿赂手段在严实冷酷的神权信仰下不可能通行。而为了使商王国流失人才,文王再次利用了殷人窳败的政治风气。他努力制造贤者不得志的局面,使晚商王政渐失信誉。据《礼记?中庸》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讲了“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回顾商之所以亡,便知此论之深刻!

  “善养老”是件了不得的进步,弱化女人与尊敬老人是人类文明进程加深的体现。文王的施政是把解决“鳏、寡、孤、独”四类人的问题放在首位,这是孟子心目中的仁政。而年迈的老者更可以出谋划策,专事脑力劳动,如果哪位“酋长”对行将就木的长老求贤若渴,还留有“太公望”的佳话,那么他已是明君的水准。历史证明,“养老”的人才政策对周天下的稳固起到了关键作用。周文王确立了爱民的立国精神,他以德行成为了儒家的精神导师,更以成功的政治实践给予了后世儒者们无限的光荣与自信,以至于孟子放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公元前四世纪,名医扁鹊来到洛阳,依然“闻周人爱老人”。

  日期:2012-01-21 23:36:16
  3.2箕子的启蒙
  革命之后,武王与箕子举行高峰会谈,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值得铭记的大事件之一。武王,一位雄才伟略的君王,正忧心忡忡地寻求掌控崭新世界的方法;箕子,一个满腹经纶且致力于解决人间问题的哲人,曾经沦为神权国度里的边缘人。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可谓最德高望重的阶下囚。《周易?明夷》有“箕子之明夷”一语,按卦象来看,所谓“明夷”就是“明入地中”,有韬晦之意,这正是指箕子在厄境中坚守。二人从来就分属不同阵营,做敌人很正常,但武王释放了箕子,而此时他们竟坐在一起探讨治国安民之道。
  座谈中的情绪是复杂的,武王起初兴冲冲地问商灭亡的原因,可箕子已经失去故国,也就不忍再提往日不堪;而武王或许转念一想,商就是被自己灭掉的,这岂非明知故问。于是尴尬的二人转移了话题。面对武王的真诚,箕子告以九类大法。加工后的“会议纪要”,也就是《洪范》,中国最重要的天启文献之一。

  衰世出哲人,“碰撞”出哲学,哲学的重大问题并不是单凭个人的闲来无事就可轻松提出,还需要外部条件,质而言之就是契机。殷商之衰落与殷周文化之碰撞必然会激发哲学的建树,如同宋国晚期诞生了庄子,殷商晚期出现了箕子。
  就长期效应而言,箕子思想中影响最大的部分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他接着讲述“五行配五味”,与五行相对应的五种味性是咸、苦、酸、辛、甘。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赫拉克利特有言:“自然喜欢隐藏自己”。在老子与爱利亚学派认识到隐于表相之下的永恒本原或规律之前,《周易》与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变动”是本原,泰利斯认为水是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本原,……

  箕子之论类似原始物质元素说,他并没有将所归纳的自然物质高度抽象以作为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各具属性,是自然的“呈现”,而这些“呈现”各有运动规则,且具有极高的可感性,甚至都是人所共见的。水是雨露与江湖河海,总是向下润湿;火苗总是往上窜;木不过是各有曲直的树木枝节;金就是可熔炼塑型的金属;土就是供春种秋收的土壤。此外,也再没有比五味更贴近生活感官的事物了,故更为抽象凝练的“阴阳”思想应在“五行”之后。

  日期:2012-01-21 23:40:52
  五是个很奇特的数字。观人之面目,讲究五官端正,而人之单掌生而有五根手指,若他人落于自己的“五指山”中,那是殊为自得之事,若“伸手不见五指”,则又是极其令人不安的窘况。肉身所系,乃是心、肝、脾、肺、肾之五脏。古老的占星术表明,人类肉眼所及的太阳系行星也是五个,这一点古巴比伦、古波斯、古希腊等诸文明都有发现;古印度的奥义书说人死后有五个轮回阶段,即“五火”。中国的庸众其实并不太懂古印度宗教,不知何谓“五蕴”、“五戒”,倒学会了“五体投地”。

  一个部族若要生存发展乃至建立霸权,五方观念是必须具备的。故殷商的箕子以“五”立论并不稀奇,他在本体、存在问题上的玄思直接通向人类事务。箕子试图以古老部落首领的经验教训来揭示生态、伦理、政治、天命之间的紧密关联,他坚信这个世界是有恒法的,不顺“五行”而行,便会有灾难,这也可视作“和”的端倪。
  周人首先区分了“五谷”,更将五行的教诲融入了礼乐文化中,据《汉书?礼乐志》载:“《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当然,五行也进入了刑罚领域,产生了五刑,乃至令人闻风丧胆的五马分尸之刑。五人又为一集体组织,即“五人为伍”。(《管子?小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是人间的感官欢愉;儒家有“五典”、“五伦”、“五常”、“五经”之教,此为统摄人类所有道德关系;进入帝国的孕育期,囊括天下的征服欲催生了五岳思想,而中国的历史编纂者更好绘制出“五霸”、“五帝”等等伟大人物之群像,后来刘邦头上的天子气被描述成五彩,周公想必只能是五短身材了,我们还说某人“学富五车”,这都可以追溯到箕子那里。

  原初之思想资源最易为用,“五行”说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体系,并被诸学派吸纳,荀子批评思孟学派“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荀子?非十二子》)这“五行”已是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到了二十世纪,郭沫若还在讲:“相生大抵是限于自然界的进展,相克则偏重于人事界的适用。相克取胜,便是斗争。”无论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是否虚幻,但其作为东方古典的思想资源,用以支撑权力制衡的政治理念却是很有价值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