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情梦》
第21节

作者: 离职老兵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最初,他清楚,他的这个想法一旦提出来,一定会阻力重重,但今天听到那个规划设计人的设想,仿佛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而且,这一针,份量还不轻。他的力所能及,是领导决策,但这种决策需要专业来辅助。
  不知不觉,他已经盯着规划图看了个把钟头,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他应了一声,秘书陈遥推门走了进来。
  陈秘书走到跟前,提醒道:“陈市长,会议的时间到了。”
  “噢。”陈沛林放下手中的图纸,抬起头看了看手表,果然,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两点半,他起身准确去会议室?。
  陈秘书紧走了两步,从衣服架上把他的衣服取下来,准确给他披上。他摆了摆手,接过衣服,向后一甩,搭在了肩上。陈沛林行事很随便,不习惯下属的鞍前马后。刚要出门,忽然想起一个事,转身对陈遥秘书道:“你打听一下,今天会议上那个最后发言的规划设计人员叫什么,在什么地方就职。”
  “好的。”秘书陈遥认真地点了点头。
  陈沛林开会向来是准时的,整点进入会议室时,与会人员基本都到了。
  陈沛林就座后,抬起头,扫视了一下会场,道:“大家都到齐了吧,现在开始开会。”

  正在这时,会议室的门咣的一声被推开了,国土局局长吴作栋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嘴里连连道歉:“有点急事,来晚了,来晚了。”
  陈沛林很不悦,看了他一眼,道:“以后通知开会的时候,一定要准时,有些组织纪律性嘛,清北市不同于大城市,堵车并不严重,提前个十分八分钟没什么问题。”
  吴作栋因为来的匆忙,本来就满脸大汗,听到陈沛林的批评,臃肿的脸更加红了,唯唯诺诺地坐下来。
  陈沛林道:“除了文慧副市长出差外,其他副市长都到齐了,符合会议召开程序,现在开始开会。今天的这个市长办公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关于城市规划方面,大家讨论一下。”
  在坐的各位领导以为陈沛林要讨论的是上午召开的规划委扩大会议的事情,便静静地等待他的讲话。陈沛林环顾了一下会议室,继续道:“来到清北后,我在城市里转了几圈,可以说,清北市在以前几任领导的努力下,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后劲发展很足,比如肖书记在任时提出的大手笔九曲河景观长廊规划,的确为我们清北市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当然了,我们这届政府也不能因循守旧,吃肖书记的老本,大家议一议,看看我们还能在什么地方继续挖掘一下清北的发展空间。”

  直到此时,大家才明白,原来陈沛林召开这次会议,是关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方面的事情。各位副市长面面相觑。目前的这个规划,是在五年以前,肖书记刚任市长的时候完成的,虽然近年来略有修改,但大的规划从未有改动,大家摸不清陈沛林的发展思路。

  陈沛林看到没有人发言,便对坐在一旁的常务副市长刘凯旋道:“刘市长,你是分管城建的,先谈谈。”
  刘凯旋知道不说不行,便道:“目前的这个规划,当时我任住建局局长曾经参与过,而且几年来,在进行控制性修改的时候,是分管,之所以要做这个规划,是因为国家的经济飞速增长,原有城市规模已经不适合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全国都在搞新城区建设,我们市也不能落后,便规划了目前的新区。”
  刘凯旋明白陈沛林的意思,从规划委会议上他的一言一行便看了出来。陈沛林下午急匆匆召开这个会议,提出城市规划的事情,便了解了个大概,先是简单地作了一下介绍,接着说:“由于我们清北市的地理地貌的限制,新城区规划相对于其它城市来说,规模是稍小了一点,但是清北市三面环山,自然条件摆在那,城市框架拉得太大,不那么容易。”
  陈沛林听刘凯旋说到此,打断了他的话,道:“市区以东的土地是耕地吧?”

  “嗯。”刘凯旋点了点头,“最初规划新城区时,准备往东发展,东面是平原,发展潜力巨大,但考虑到耕地的原因,国家是有土地红线的,只好作罢,最后才选择西面这个比较狭小的地带。”
  陈沛林问:“为什么放弃南面呢?”
  刘凯旋道:“南面也曾考虑过,不过,那座土山—清峦山是最大的障碍。”
  陈沛林继续问:“我看清峦山以南土地广阔,那的土地是什么性质?”
  刘凯旋想了想,道:“据我所知,应该是国有土地吧?”
  陈沛林听罢,心中一喜,问:“国有土地?怎么有的地都在耕种着?”随后,他指了指迟到的国土资源局局长吴作栋,道:“吴局长,这些耕地是怎么回事?”
  吴作栋听陈沛林问他,有些紧张:“我,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是国有土地。”
  陈沛林听了有些不高兴:“你这个土地爷难道会不知道?”
  吴作栋小心奕奕地说:“我刚到任半年,还没来得及了解。”
  “看来,你进入角色过于慢了,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你居然会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身为国土局局长,如果在一个月内不了解城市内的土地状况,那就等于失职。”陈沛林很是生气。
  吴作栋知道自己的迟到撞到了枪口上,大气不敢出,红着脸眯在那里。他听说陈沛林这个人向来雷厉风行,脾气暴躁,没想到,自己紧赶慢赶还是撞到了枪口上。
  这时,刘凯旋赶紧把话接了过去,缓和气氛,说:“在我印象里,这些土地原来是国有农场的,八九十年代末这个国有农场解散后,农场为了安抚下岗职工,便把其中的一部分土地租给他们耕种。”
  陈沛林有些疑问:“我看那些土地最少也在好几万亩,都租给了他们?”

  “当然不是,山南那片区域,总计约十多万亩,荒山、荒滩占据三分之二,剩余的三四万亩是国有农场,农场一共才百十名员工,原来只是租给他们一小部分,其余还是国有土地,最初的时候一直摞荒,那个年代,没人管理,这些员工便一点一点地开垦,再加安置城市里的下岗职工,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格局。”
  “噢。”陈沛林点了点头,道:“这样,吴局长,散会后,你把这些土地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看看都是什么情况,合理合规的,要延续,不合理的,坚决予以收回。”
  陈沛林说到这,想了想,又道:“另外,即使是合理合规的,也要查看一个租用年限,从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农村土地承包都已经到了第二轮了,我不相信他们会签订比土地承包还要长的合同。”
  “是,是,我一会就去办,一会就去办。”吴作栋鸡啄米似地点头。

  随后,其他的几位副市长作了简短的发言,一般的副市长,不在自己分管范围内,都会避重就轻,或者根本不发表任何意见。
  陈沛林听完了各位副市长的发言,说:“大家都知道,我们清北市,位于全省的中部,是通往各个城市的交通要塞,城市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民对于我省的印象,同时,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片。当然,我们清北市已经建设的很好了,但是,仍有潜力可挖。我想,按照八十年代的城市规划,50万人以上的就算作大城市,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这一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010年,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小城市绿皮书》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提出了新标准: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00万的为大城市,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