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不干的汉史在落泪》
第32节

作者: 煮史问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三节 丞相是个高危职业(上)(续六)

  但是,通过这场测评汉武帝知道了一点:丞相的确广布门徒,而且已经影响到自己的皇权了!在此后的若干年间,汉武帝杀丞相就像切瓜一样,丞相也就成了武帝时期的高危职业了。
  汉武帝所导演的这场大戏还将引发另一轮革新,此后的汉武帝将逐渐启用一批酷吏,将重新修订帝国的法律,将出重拳整顿吏治,这些是后话,我们以后将聊到。
  尽管窦婴和田蚡在朝廷上掐得热热闹闹的,但是能左右着二人最终命运的人压根就不在朝廷上,而在后宫!我们别忘记了,田蚡可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
  在王太后的干预之下,汉武帝指派御史彻底调查了灌夫和窦婴的罪行。
  御史的调查的取证表明,灌夫的确有诸多的罪行,而一味替灌夫辩护的窦婴则犯了欺君之罪。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灌夫被满门抄斩,同年十二月,汉武帝的第二任丞相窦婴则于街头被斩首示众!

  灌夫被杀了,那么灌夫所掌握的能要田蚡性命的那点把柄也就永远地消失了,至少田蚡是这样认为的。
  在这一轮党争中,田蚡仰仗着王太后的权势,暂时胜出,他将继续干着他的丞相,只是这一事件坑苦了后面将继任的若干丞相们,此番党争事件为汉武帝削弱相权埋下了导火索。
  次年春季,丞相田蚡暴病身亡,这也算是在丞相位置上善终的第四任丞相了。
  若干年后,当一代淮南王刘长的儿子,二代淮南王刘安谋反之时,已经病逝了的田蚡曾经对淮南王刘安发表的那番谬论终于被汉武帝所获悉了,其时汉武帝扔下这么一句话:“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如果武安侯田蚡还健在,那么也就灭族了)”。
  田蚡死后,御史大夫韩安国被汉武帝任命为代理丞相(安国行丞相事),很不巧的事情发生了,行丞相事的韩安国才干了三个月的丞相之后居然工伤――脚被扭伤而被免职。

  如此看来武帝的第五任丞相韩安国也就是个打酱油的。
  但,也就是这位打酱油的丞相最终结局也很凄凉,被屈死于地方岗位上,韩安国之所以被屈死于边境地方长官岗位上,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在御史大夫岗位上的韩安国曾经统领过将军,指挥了一次马邑伏击战,但是那场伏击战最后却不了了之;另一方面是因为韩安国在武帝对匈奴用兵这件事上,武将出身的韩安国多次谏言阻止武帝用兵讨伐匈奴,所以最后被汉武帝扔到了边境岗位,被匈奴追着打、势单力薄的韩安国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他想要调回朝廷武帝却不愿意、于是委屈致死!

  关于韩安国的故事我们将在武帝征讨匈奴的章节中细说,在此仅是简单一提,让我们记住这位第五任丞相终极凄凉结局。
  接替韩安国的第六任丞相是薛泽。
  汉武帝之所以如此频繁密集地更换丞相,是因为第四任丞相田蚡和第二任丞相窦婴之间的党争深深地刺激了武帝。
  为此,汉武帝将不遗余力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那削弱了相权之后,三公九卿体制下承上启下的丞相的那些事情谁能干呢?皇帝都亲自兜揽下来,累死自己吗?

  不!
  汉武帝在执政期间,创造性地搞了一个“内朝”其核心职责就是参与帝国治理的决策,而丞相则被排挤在了决策权之外的“外朝”只是负责执行,别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剥夺到后来,甚至连监督权都没了,唯有努力干活的“执行权”。汉武帝所推动的这些革新,我们在后文会细述。
  关于《丞相是个高危职业》这个话题,我们暂时搁置,后面将会重拾该话题继续看后面若干位丞相的上上下下的争斗过程,藉此深一层地揭去面纱,看看相权是如何被削弱的,看看皇权是如何被强化的,也看看削弱相权之后,汉武帝是如何用帝王之术去实现王朝方方面面的相互制约和平衡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汉武帝时期,最灿烂的那个话题上来:北伐匈奴。
  日期:2012-01-31 08:45:03
  第四节 拉开大打匈奴的大幕:马邑伏击战

  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将花较长的篇幅讲述西汉时期最灿烂的那段北伐匈奴的历史。
  在那个“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军功显赫的历史硝烟时代,西汉帝国将涌现出一批诸如卫青、霍去病等这样千古名将,他们以跨马横扫匈奴的辉煌灿烂战绩而成为后世历代军事将领的偶像!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西汉北面的死敌匈奴又派出了使臣前往长安,再次提议和亲。
  前文中我们细说过,在汉文帝时期匈奴与当时文帝政权有过几次大面积入侵,但都被汉文帝成功驱逐出境了。当赶走了匈奴之后,文帝抓住时机主动重提和亲,此后匈奴基本上不再大面积入侵西汉了,所以在汉景帝时期,尽管匈奴还是屡犯西汉边境,但也都是小规模的打打闹闹,不成其为气候。
  到了武帝的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当匈奴使臣再一次要求和亲,让西汉送给他们公主时,武帝犹豫了,在朝廷上组织讨论对匈奴的政策!这个问题已经困扰西汉几代人了,是该重新审视一下了。

  面对敌人,主战主和向来都是朝廷争论的焦点,这一现象在封建王朝历史上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地演绎了几千年之久。
  在汉武帝组织的这场朝会讨论中,最终以丞相田蚡和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是主和派占据了上风,最终武帝拍板:和亲。
  次年,也就是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曾经是主战派的武将王恢,给汉武帝献上了一个可以剿灭匈奴的妙计,正是这一计拉开了汉武帝大打匈奴的大幕。
  王恢献出的这一计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伏击战,下面我们仔细欣赏一下王恢所献出的、能够打动武帝动武剿灭匈奴的奇妙之策。
  在王恢看来,西汉已经与匈奴和亲了,这是个很好的条件,因为和亲之后的匈奴对西汉的边民和边城将更加信任。于是,西汉就可以借助这一信任前提做个套,让匈奴钻进来,等匈奴钻进做好的套子之后,再来个关门打狗,痛殴匈奴。
  那这个套怎么做呢?王恢的具体建议有三:

  一是,派出间谍混进匈奴,让这个间谍提着死囚的人头,谎称是马邑城的县丞人头前去投奔匈奴,然后充当匈奴的向导,将其带进汉军布下的圈套中来;
  二是,在马邑城郊和城中,大面积地堆积钱财以及牛羊马匹等,诱使匈奴前来抢劫;
  上述两招都服务于第三招,第三招就是:在马邑城附近布下重兵,等匈奴进入伏击圈之后,全面剿杀匈奴部队。
  能派往匈奴前去当卧底的间谍都物色好了,这个人就是聂翁。这个聂翁是极有潜质可能蛊惑匈奴前来钻套的那么一个人物,因为这个人是马邑城的第一大富豪!王恢向汉武帝献出的这一良策,正出自此人之手。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马邑首富聂翁难道是吃饱了撑糊涂了不成,身为首富有的是金银财宝,不踏踏实实地坐享荣华富贵,而积极主动要去匈奴卧底?!

  其实,聂翁并不是吃饱了撑糊涂了,也不是有多高尚,要为帝国的边防作贡献,而是身为首富的他往往总成为匈奴前来抢劫的最大受害者,所以他也想一劳永逸地协助政府解决一下匈奴这颗毒瘤!
  这个计划看起来是如此完美!如果匈奴步步为营地按照聂翁和王恢的策划进入套子了,那么关门打狗也就是胜算在握了!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很多事看起来很美、干起来却很鬼!
  在王恢和聂翁的整个策划方案中,他们疏忽了两个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