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不干的汉史在落泪》
第26节

作者: 煮史问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该系统地介绍一下这位传奇的老太太,窦太皇太后了,尽管在前面章节中曾多次提及她,但还是极有必要换个角度作些介绍。

  【窦太皇太后】
  窦太皇太后太后当初之所以能以一介布衣,逐步爬到皇后大位上,是因为有人给予了她机会,这个人就是吕后。
  当初,吕后执政时期,窦氏还只是吕后宫中一位侍奉吕后的一名宫女,后来吕后大发“善心”将宫中的一部分侍奉自己的宫女作为礼物送给各位诸侯王。在这批宫女中就有窦氏,窦氏被送给了当时的代王刘恒。
  岂料,这位来自京师的宫女却得到了代王刘恒的宠幸,于是当代王刘恒即位成为了文帝之后,窦氏族就很自然地封为皇后,这就是窦皇后。
  窦皇后一共为文帝刘恒生育了两男一女,分别就是景帝刘启、梁王刘武,女儿则是长公主刘嫖。

  当文帝刘恒驾崩,景帝刘启即位,窦皇后还活着,并且升级为窦太后;
  当景帝刘启驾崩,武帝刘彻即位,窦太后还健康地活着,并且被升级为太皇太后,后于武帝执政的第七个年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病逝。
  所以,窦太后是亲眼目睹了西汉帝国的文景之治,这一经历对她而言非常重要,其中原因我们待会再细谈。
  同时,窦太后在文帝的影响之下还非常崇尚黄老学说:黄老之道。
  窦太后不仅自己喜欢黄老之学,而且还要求窦家子弟以及儿子汉景帝刘启必须学习黄老之学。这点非常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在汉武帝即位后准备尊崇儒家之学时,引发了矛盾,并有人成为了汉武帝初期学术之争的炮灰。

  固执的窦太后之所以尊崇黄老之学,并希望孙子汉武帝也继续尊崇黄老之学,继续沿着文景之治的方向治理帝国,那是因为她耳闻目睹了自己老公汉文帝刘恒和自己儿子汉景帝刘启在黄老之学这条道上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文景之治带来的西汉盛世!
  然而,窦太后其实疏忽了一点,疏忽了很重要的一点,用今天的话来讲那就是,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或者是用一个词语也可以概括一下,那就是――与时俱进。
  至于儒家学说和黄老之道是如何展开较量,并最终以儒家独尊而落幕,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黄老之学派系代表人物的窦太皇太后又是如何开展对儒家之学阻击的,这些全隐藏在历史中,而且是深得隐藏,下面我们将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让其逐一亮相!这是我们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
  好吧!窦太后就介绍到这里了。
  下面让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何为黄老之术(也称黄老之学、黄老之道)?
  日期:2012-01-25 11:17:10

  第一节 少年天子的困惑(续)
  【黄老之术】
  黄老之术中所称的黄老,是黄帝及老子的合称。
  这下奇怪了,黄帝原本就是远古传说中由部落首领成长为帝王的传说人物之一,怎么会跟老子扯在了一起呢?
  这一貌似的冠名之举,其实其真实目的是打起广泛流传的传说人物黄帝这竿子大旗,借助其影响力,而增强学说的影响力、号召力、借着这个东西来左右执政者进行政治方面的改革,如此看来先人们的智慧实在是可圈可点啊。

  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是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点。
  劳动人民的智慧一向都是无穷无尽的,当时的帝国在历经春秋战乱,大秦的法治思想的残暴统治,然后再历经各地反秦、楚汉争霸、西汉建国初期各地反叛而引发的战乱,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以道家、法家、墨家等多家学说为基础改良而成的,以“无为而治”、“刑德并举”为核心的统治思想,实在是一场及时雨。于是黄老之术就有了成长的土壤,并在西汉前几代帝王的实验之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于是这个学说在统治层面也就有了深厚的根基了。

  当年一代名相曹参,则正是西汉初年倡导黄老最力的首要人物,《史记》记载他在诸侯国齐国当丞相之时,基本上是拿齐国作为试验田,大力施展了黄老之术,辅佐齐王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引自《史记》)。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就非常容易理解窦太皇太后为何如此尊崇黄老之术了。
  当历史行进到汉武帝这里的时候,事情已经悄然改变了。
  在少年天子汉武帝看来:“刑德并举”但是诸侯们却造反,从汉高祖开始,到汉武帝他爹汉景帝为止,历代都有藩王窥视皇权和帝位;“无为而治”,但是北面的匈奴自西汉开国以来也不曾消停过,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这成了困扰这年轻气盛的汉武帝的一道难题!一个暂时还没有揭开的死结!少年天子汉武帝决定折腾一下!
  折腾的方向就是:怎么样让帝国不再承受藩王造反之乱?

  折腾的方向就是:如何让匈奴以及西方匈奴都不再侵犯帝国?
  折腾的方向还在于:怎么样收取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削弱相权、臣权、诸侯王公之权?
  这些都是善于思考的少年天子刘彻,耳闻目睹地感受到的帝国的问题所在!
  这些也曾深深地困扰着先祖们、先祖尚未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就此装在了刘彻的心中,他将为此孜孜不倦地奋斗一生!
  这些问题必须解决!

  必须解决!
  因为帝国在父亲景帝和祖父文帝的治理之下已经夯实了根基,现在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帝国就能焕发出灿烂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让西汉成为威福四海、横绝四海的强大帝国,这是少年天子的梦想!
  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方向也很清晰了,那该从哪儿开始动手呢?
  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可操作途径又在哪儿呢?
  支撑着刘彻心中的梦想的理论依据、以及能诠释他心底困惑的“道”又在哪里呢?这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终极解决势必将成为历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
  汉武帝所苦苦思索、苦苦探索、苦苦追寻的这道千古难题,也是当时无数有抱负的有志之士所思考的问题。
  其时天下有志之士不仅思考了、探索了,而且最终还形成了标准答案。

  这个具有里程碑的标准答案和恢弘理论,从此以后就在帝国落地生根、生生不息、繁荣至今,并至今还左右着、影响着你我他她的生活、工作,甚至是一言一行,他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了帝国封建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理论学说;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帝国从上至下推崇至今的经典思想理论;生生不息、席卷一切!
  然而,在遥远的汉武帝执政的当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条路却充满着艰辛,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一批批在帝国历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学者、政客、将踏上这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奋斗之路,只有铺平这条道了,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方才可能去实现属于他的打造帝国之梦!
  下面让我们抱以崇敬的目光,请他们逐一陆续出场。
  日期:2012-01-26 08:13:12

  第二节 儒家独尊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怀揣梦想和困惑的少年天子刘彻开始网络天下人才以图发现人才、储备人才,以实现自己的心底的梦想。
  为此,汉武帝面向丞相等三公九卿、诸侯王、诸侯相以及年俸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下诏,让他们向朝廷举荐人才。
  对此,当时的丞相卫绾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如果大家所推举贤良之才,是类似于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淆乱国政,奏请一律罢去不予采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