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歪了鼻子的申丞相决定教训一下邓通这个傲慢的“一剪梅”,于是下帖子请邓通上自己家里喝酒,想要藉此机会在家里教训一下邓通。为了防止邓通不来,申屠嘉还赤裸裸地警告邓通,如果胆敢不来,那就刀剑此后,腰斩邓通。
吓得丢了魂的邓通赶紧上主子那边报告去了,做事一向都颇具谋略和手腕的汉文帝轻轻松松地拍拍邓通地肩膀说:“你先去吧,没事,待会我就派人来救你,丞相不会过于为难你的!”
老大都发话了,邓通也就只能明知山有虎也只能偏向虎山行了上申丞相家里去了。
申屠嘉压根就没准备酒宴,倒是准备了一根麻绳和一把大刀,直接就将邓通捆绑起来了,并准备直接先斩后奏,杀了邓通。
邓通除了趴在地上磕头求饶之外,也没别的招数了。可问题是邓通磕头求饶,磕得额头都流血了,申屠嘉也都当作没听到、没看到,执意要斩杀邓通。
就在此时,汉文帝的使臣手持皇帝符节来到了相府要求申屠嘉赦免邓通。逃过此劫的邓通,从此以后见着申丞相就发抖。
透过这件事我们也了解了申丞相正直和耿直的一面,当然这件事也折射出汉文帝在平衡臣子关系方面的谋略和智慧,既教训了宠臣邓通,也平衡了丞相。
当汉景帝即位之后,申丞相也就是五朝元老了(五朝: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
然而这位五朝元老的申丞相却没能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这一大势所趋,更没能适应汉景帝这位新老板。
日期:2012-01-17 16:48:53
第一节 呕血而亡的丞相申屠嘉(续二)
汉景帝执政几年之后,墙脚也挖得差不多了,砂子也掺得不少了,在汉景帝看来,是该料理一下申丞相了。
然而,身为丞相的申屠嘉却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安危,急流勇退,而且还与汉景帝当时的宠臣内史(九卿之一,相当于财政部长和农业部长之职),后来的丞相晁错在朝野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
晁错也是我们在汉景帝这一章中的重点人物之一,我们将在下一节重点介绍,在此我们只要知道在刘启做太子期间,晁错就是太子府中的核心幕僚,我们也就知道在汉景帝即位执政后晁错的分量了。
汉景帝安排晁错做内史原本是用于制衡申屠嘉的一着棋,所以深谙此道的晁错则顺着这根绳子往上爬了。凡事都直接越过申屠嘉丞相,而直接向景帝上奏,与晁错形成一唱一和的汉景帝则对于晁错的建议一概采纳,对于申丞相的一切政治主张都充耳不闻。
在景帝的主导下,朝廷中申屠嘉和晁错之间的斗争自然明显倾向于利于晁错的一面,这也是景帝想要的结果。
一身正气的申屠嘉压根就没能看懂形式,更没能理解帝王权术思维,他哪受得了这种气,他决定抓住机会直接致晁错于死地。
在申丞相看来,属于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晁错在翻修他的办公场所内史府时,为了进出方便,重新在内史府的南面挖了一个大门,但是很不巧的是与内史府一墙之隔的南面正是汉高祖的刘邦的宗庙,也是西汉的太庙了。
这还了得,晁错居然为了修内史府而挖了太庙院墙(同时也是内史府的墙体)!申丞相准备抓住这一机会致晁错于死地,以解心头之恨。
但问题是,申丞相的这一打算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消息就被晁错所掌握了,于是他迅速进宫向汉景帝自首了。
不明真相的申屠嘉,次日在朝堂上抓着晁错的这一把柄,启奏景帝要求斩杀晁错,以此向高祖谢罪!
有备而来的晁错和景帝自然是不慌不忙。还没等晁错开口,景帝就直接否定了申丞相的奏请,替晁错解释道:“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堙垣,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晁错所挖的并非真正的宗庙,而是宗庙外面的围墙,这是我让让他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错)” 。
申屠嘉即刻五雷轰顶、大梦方醒:原来自己是不可能搞定晁错、是永远也斗不过晁错的,因为晁错的背后是皇上!
原本计划致晁错于死地的申屠嘉丞相,这下不仅没能致晁错于死地,而且直接将自己放倒了。回家之后的晁错就气得吐血身亡(至舍,因欧血而死)。
申屠嘉丞相去世不久之后,晁错再度官升一级,成为了汉景帝的御史大夫(三公之一的职务,基本上相当于丞相之职了)。
晁错是斗垮了申屠嘉丞相,似乎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然而世事难料,晁错并没有吸取申屠嘉的教训,几年之后,他也将踏上一条不归路,这是后话。
关于申屠嘉的评价,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太史公之言:“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申屠嘉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却不懂权术,无法与前辈萧何、曹参、陈平这些丞相相比)。”
总之,申屠嘉丞相是起于正直高尚、却也亡于正直高尚!我不知道这算是遗憾?还是算是悲哀?但无论怎么说这都历史。。。。。。。。
日期:2012-01-18 08:38:36
第二节 建议和责任从来都是对等的
晁错与景帝一唱一和打倒了丞相申屠嘉之后,就升任为御史大夫。
因为有了申屠嘉这位五朝老臣作为垫脚石,所以升任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在朝野之中也就无限风光了!
晁错殊不知,无限风光的背后,尾随而来的就是无限凄凉!
作为景帝下属的帝国高官的晁错,开始无限风光地主导了一件事:修订法律裁剪诸侯的势力,以防止诸侯做大作乱。
晁错所挑起的这么大的动作,朝廷群臣因畏其权威,而几乎没人反对,既然没人反对,那么景帝也就跟着晁错的建议上道了。但是,系列削藩动作却招致了诸侯的集体反对,并最终导致了诸侯叛乱。
晁错所发起的这类事件在后世我们称之为“削藩”,在历朝历代都不停地上演着,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若干年后康熙裁撤三藩而引发了吴三桂所发动的“三藩之乱”。
一心为西汉帝国王朝政权着想的晁错,此次发起的削藩动作,招致了各诸侯的集体反对,并就此引发了汉景帝统治时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吴王刘濞(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在高祖时期就被封为吴王)联合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一共七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杀朝廷奸臣晁错为名(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对朝廷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虽然吴王刘濞所发起的“七国之乱”最终在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以及梁王刘武的指挥之下历时三个月被平息(下一章节我们将讲述平息叛乱的概要细节),但是,在平息七国之前,面对叛乱景帝曾妥协过,杀了晁错以期望诸侯们退兵。
晁错被杀之后,诸侯们并没有退兵,于是景帝才启用了周亚夫统兵平叛,最后剿灭叛军。
曾经无限风光的晁错之所以会变得无限凄凉,成为了景帝的炮灰,是因为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晁错一步步地犯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下面我们将透过历史,一步步地为晁错解析一下。
日期:2012-01-18 11:01:21
【晁错的第一个敌人:吴王刘濞】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封侄子刘濞为吴王,当时的吴国也就今天的江浙地区。
在刘邦与民休息治国策略的指引之下,吴王刘濞在吴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借助铜矿大力发展了铸造业,颇具经济头脑的吴王刘濞直接铜铸造钱币,这下不得了了,吴国迅速富裕起来了。
除此之外,吴王刘濞还依托近海的海洋资源大力开发了海洋资源:晒盐。
于是,在铸钱和晒盐这两大产业的支撑下,吴国早早地就富甲一方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