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细数三十年来国际足坛十大国家队及十大俱乐部队》
第21节作者:
挂甲人 说了很多,其实除了78年与阿根廷的那场决赛,其他的我并未看到,只是江湖上一直在这么传,不由得人不信。
从中国人开始全面接触国际大赛的82年开始,恰逢荷兰跌入低谷,82、86连续两届世界杯以及84年的欧洲杯都是在外围赛里被淘汰,而丰田杯上也从未出现过荷兰球队的影子(直到88年底才有埃因霍温),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荷兰足球就如同当年的匈牙利足球一样,相见不如怀念啊。
荷兰人再一次吸引起人们的目光来自87年的夏天,一个叫做古力特(当时很多中国媒体还称其为居力特或许力特,我个人觉得奎力特更贴切)的荷兰球员创造了当时的世界足坛第二身价从埃因霍温加盟AC米兰。
好像现在一些媒体都将古力特称为当时的第一身价,但我清楚记得那会儿的所有媒体都报道其是第二身价,具体数额不记得了,好像比老马少一点。反正在国内很轰动,那会儿电视里看不到荷甲的影子,突然一个高矮胖瘦都不清楚的陌生人横空出世直逼老马,这事已经令人充满期待了。
86年后马拉多纳如日中天,而普拉蒂尼刚刚挂靴,当时比较火的莱因克尔、别拉诺夫、布特拉格诺等人都是9号型选手,因此整个欧洲都期盼出现自己的10号型巨星来抗衡南美人,谁将是未来的“欧罗巴马拉多纳”被炒得火热,这个古力特当然就是其中之一,记忆中还有葡萄牙的富特雷、匈牙利的戴塔利。
戴塔利作为匈牙利队的绝对核心参加了86世界杯,但由于球队表现糟糕未能引起关注,之后他似乎也随着匈牙利足球的大幅下滑一起消沉了。
富特雷还可以,21岁时就携手马杰尔(阿尔及利亚82世界杯击败西德队的英雄)帮波尔图拿到了87年的欧冠冠军(决赛战胜的是拥有鲁梅尼格、马特乌斯、布雷默、小赫内斯、普法夫等大牌的拜仁慕尼黑队),其个人也获得了87年金球奖的第二(古力特第一),但之后的富特雷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出彩表现,包括短暂效力于米兰的那段时期。
古力特当然算成功的了,不过他后来和巴斯滕、里杰卡尔德有了自己的封号。
而“欧洲的马拉多纳”这个称谓最终属于了南斯拉夫的斯托伊科维奇。
接着说荷兰,那年与古力特一起来米兰的,还有另一个年轻的阿贾克斯中锋,他的身价不高,好像还不到古力特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尽管当时的他已经是4届荷甲金靴而且在86年拿过欧洲金靴,但那会儿的欧洲金靴奖鱼龙混杂,其含金量不如现在高(因为评选规则不一样),里面既有一些大名鼎鼎的射手,也充斥很多无名之辈(就以整个80年代而言,格尔基斯拉夫科夫、洛狄奥卡马塔鲁、坦久克拉克、多林马特乌特等等还有人记得吗?),所以那时除非在国家队、五大联赛或欧冠里面有出色表现,否则就算是欧洲金靴也并不会被人太看重。
在接下来的87—88赛季中,米兰在古力特的率领下力压老马领衔的卫冕冠军那不勒斯(并且主客场4-1、3-2双杀),最终捧起了失去9年的联赛金杯,辩帅开始名噪天下、威风八面。
而那名中锋因伤病及状态的原因,整个联赛只出场11次,打入3球,更像是古力特的搭头。
他叫范巴斯滕。
(二)各路诸侯
尽管失去了当家球星古力特,但在87-88赛季的欧冠上,埃因霍温还是为荷兰拿到了久违15年的金杯,以这支球队为主、阿贾克斯为辅,88年的欧洲杯上,一代宗师米歇尔斯重新出山,率领橙衣军团再赴伤心之地西德开启复仇之旅。
当年对手阵中的老大贝肯鲍尔已经升任主帅,十四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这场恩怨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一个了结?
了结?!——这不只是荷德两家的欧洲杯,在你们了结之前,问过各路诸侯了吗?
西德队的小组经历在前面西德篇讲过了,这里不重复,我们讲本篇的主角。
荷兰小组首战面对苏联,这也是最近的两位金球得主(86年别拉诺夫、87年古力特)的直接对话。
我在前面的巴西篇里说过,86世界杯上的苏联是被裁判黑掉的,球队的实力绝对是欧洲一流(个人私下感觉:在80年代里,同样可称为一代宗师的洛巴诺夫斯基以其嫡系部队基辅迪纳摩为核心打造的那支苏联国家队,在打法上最有全攻全守的味道)。
当时苏联阵容一般在532及442之间转换,如果打532,门将是达萨耶夫,希尼亚图林、库兹涅佐夫、德米亚年科三中卫,右边贝索诺夫,左边拉茨;中场米哈伊利琴科打后腰、利托夫琴科中路稍偏左,扎瓦罗夫中路稍偏右;锋线搭档则是别拉诺夫和普罗塔索夫。
如果拿掉中卫德米亚年科,中场增加阿列尼科夫或者戈茨马诺夫,阵容就变为442。
在这支队伍的主力里,除了达萨耶夫、希尼亚图林、阿列尼科夫、戈茨马诺夫外,其他都是来自基辅迪纳摩,因此当球队打532时,几乎可以看做将基辅迪纳摩的阵容打法一锅端,只是换了个中卫和门将。
荷兰的主力阵容会在后面慢慢谈,这里只说一点,此时荷兰队的正选中锋叫博斯曼(当然不是后来那个比利时人博斯曼),巴斯滕是他的替补。这个博斯曼当时也很厉害,尽管88年之后就被巴斯滕取代了其国家队主力的位置,但其进球数仍然排在荷兰国家队总射手榜的第11位,仅比巴斯滕低2位。
如果考虑到出场次数的因素,博斯曼的场均进球数甚至是进入80年代以后的荷兰历史第一位(高于总进球数排在他前面的巴斯滕、范尼、克鲁伊维特、博客坎普等人)。
但在这场与苏联的比赛里博斯曼表现平平,甚至在对手门前的威胁还不如频频插上的清道夫小科曼。
久攻不下的荷兰下半场被苏联打出一次精准的反击,扎瓦罗夫的长传找到右路的别拉诺夫,别拉诺夫吸引防守后将球转移到左路,后排插上的拉茨打入一记左脚凌空斜射,苏联1球领先。
失球后的米歇尔斯决定换上巴斯滕,但没有改变结果,随着古力特的一次头球击中门楣弹出,荷兰人不得不接受失利,不过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还算平常的结果,真正的冷门来自同组的另一场比赛——爱尔兰1-0战胜英格兰。
在1988年之前,作为独立国家的爱尔兰,其足球水平甚至远远逊色于虽隶属于英国但足协独立的北爱尔兰(90年代以后双方位置才颠倒过来)。
88年的欧洲杯甚至是爱尔兰第一次有资格参加的大赛,因为此前数十年里无论是世界杯还是欧洲杯他们都是在外围赛早早出局。
这样的一支球队能进入8强决赛圈就已经是奇迹了,没人认为他们可以同英格兰抗衡。
但也有人不信邪,比如爱尔兰的主帅杰克查尔顿,英格兰传奇巨星博比查尔顿的哥哥。
最终凭借霍顿(当然不是来中国的那个霍顿)的一个头球,爱尔兰旗开得胜。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向英格兰队,82世界杯后,博比罗布森接手,记住这个名字吧,他被认为是改变了整个英格兰足球风格和航向的人。
经历了1966年的短暂辉煌后,英格兰国家队在70年代进入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74、78两届世界杯都倒在了预选赛里,当时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踢法迥然不同,被认为不具备战术含量,就是让球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棒子队打法。
直到进入博比罗布森的时代,英格兰足球才开始转型,技战术含量明显提升,更涌现出来了巴恩斯、霍德尔、瓦德尔、加斯科因等一大批技术流球星。
在86年的世界杯上,英格兰就已经开始尝试转变,最终虽败于上帝之手,但罗布森的思想已被英国国内的足球界和球迷接受,从而坚定了他的改革之路。
88欧洲杯上的英格兰队被认为是彻底转型了,球从天空完全来到了脚下,尽管小组赛就垫底出局,但罗布森依然得到了坚定的支持,从而有了两年后冲击90世界杯冠军的可能,可惜半决赛惜败于与西德的点球大战。
说回88欧洲杯,小组第二轮,荷兰大战英格兰的经典比赛, 先说一下阵容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