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近十年磨砺》
第29节

作者: mr6369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儿童世界”百货公司是座地面上五层的貌不惊人的建筑,从街面上方向看上去似乎规模不大,但里面的营业面积可不小,别说你仔细伫足观看,即使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一遍也得多半天时间。

  与当时的莫斯科其他大百货公司相比,“儿童世界”百货公司里面的商品可就充实多了,五光十色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当然这些商品,用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来看,里面很多属于多少年一贯制的、略显粗笨过时的玩具,但是这里的商品也不乏比较前卫、比较上档次的、当时中国尚不普及,或者我们这些工薪阶层在国内望而却步的玩具。

  例如是专业工厂生产线、精确模具冲压的、木质的古代帆船模型套件(总共有千数来个原件,买回去自己装配起来近1米见方,非常高雅气派);电动线控苏制T60坦克模型套件;各种先进军舰、飞机模型套件,都是半成品,回去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自己按图动脑、动手组装是有相当娱乐益智功效的。而且价格对于我们来讲奇低,——与国内同类商品相比。

  续第1291楼:(更新)
  以我多年的观察,在前苏联的普通民众的家庭里面,特别是家庭主妇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家庭里面,第一消费主体是妻子,此次是丈夫,最后才是子女。
  另外,我觉得苏联的小孩子大都挺懂事的,挺有教养的,不知是整个国家、民族习惯如此,还是人家家庭教育得法,或是经济状况决定,在苏联待了那么多年,从未发现有十五、六岁以下的小孩子独自去商店、商场、自由市场买过任何东西,也从未见过在上述场所孩子主动向家长索要自己喜欢的东西,更从未看见因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以致撒泼打滚的情景,这也是我喜欢苏联小孩子,愿意把原本可以卖掉挣钱的口香糖无偿送给他(她)们原因之一。(但是,对于苏联那些半大的男孩子和大部分小伙子我则是另眼相待了,对他们往往是戒备和远离的,当然彼斯巴罗夫•萨沙是除外的。)

  续第1292楼:(更新)
  相关链接:(据有关资料报道)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儿童世界”百货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停业,开始了建成50年后的第一次改造。作为莫斯科最大的儿童玩具商店,“儿童世界”百货公司是否应该改造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50年来,“儿童世界”百货公司一直以儿童服装和玩具种类繁多为销售特色,可以说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儿童用品商店。
  尽管“儿童世界”百货公司属于“文化遗产”,但这只意味着它的外观和大小必须保持现状,而且要保留历史性功能,内部的改造并不受限制。莫斯科市民对于“儿童世界”即将旧貌换新颜却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认为这个商场已经非常旧了,如果不及时改造,那过不了几年莫斯科人可能会永远失去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唯一希望的是,改造后的“儿童世界”依然像现在一样,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儿童商场。

  续第1297楼:(更新)
  我们在“儿童世界”漫无目的转了一圈,一无所获的往外走时,事情却峰回路转突然有了转机,就在“儿童世界”的二道门与大门之间,一个三十岁左右的苏联男子,主动靠近我们,小声用英语问我们:Change money?(兑换钱吗?)
  我用俄语回答:Да!(是的!)
  他于是用俄语问:要美元还是卢布?
  我用俄语说:我要买(换)美元。同时问他:什么价格?
  他说:46。

  我说:太贵了。
  他说:为什么?今天就是这个价。
  我说:我们刚刚在ГУM(“故姆百货”)买的,是44。一边说着,我们一边靠边挪了挪站住脚,同时拉开腰包上的拉锁,半露出几张美子让他看了看,(实际上今天何曾在ГУM换美元了,只不过是在忽悠对方呢,兵不厌诈嘛!)
  我接着说:就这样吧44,我和我的朋友都要买。
  他一边摇头一边说,44不行,最低45。

  同时他做出了要离开的姿态,于是我赶紧和王明月交换意见,他也不愿放跑今天好不容易才碰到的换汇黄牛,45的价格尚可以接受。
  于是王明月和我先后各自从这个换汇黄牛手里又各换了100美元,要说起来我腰包里还有可以兑换多50美元的卢布,可是我一想我们在莫斯科还要停留一天多的时间,万一遇有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手里一点卢布没有怎么能成,于是也就没有强求把手里的卢布全部换掉。
  续第1302楼:(更新)
  我们径直回到《日出》招待所,已经是傍晚时分了,怕陈YC自己去招待所食堂吃饭,就让梁秋生去三楼她的寝室请陈YC,我和王明月则直接回我的寝室,因为我的房间只有我一个人,有一空床,所以临别聚会仍在我的房间里进行。
  我们赶忙大略的把寝室归置了一下,两人合力把三屉桌转了90°,挪到空床边,以解决椅子短少的问题,然后我又从放在大立柜里的行包中拿出两瓶二锅头白酒与中午从北京饭店打包带回的菜食一起放到当作餐桌的三屉桌上,王明月又赶忙把他们寝室里的两个玻璃水杯拿过来权当酒杯用。

  
  续第1306楼:(更新)
  梁秋生到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后,开始几天暂时随同我们一起落脚在周伟租住的民宅中,待他找到在匈牙利当武馆教头的师兄弟后很快就搬到他那里去了,因为大家都在为在国外生存而奋斗,因此相互联系很少,直到我和王明月等1992年1月25日离开匈牙利前,才与闻讯赶到布达佩斯车站的他又见了一面,匆忙中他只简单的说:前一段时间局面没有打开,混得不理想……

  他还托我给他在北京地铁供电段工作的妻子带回一封信,后来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为不使其难堪,我们当时都没有提陈YC的事情,后来由于匈牙利对于入境的中国人政策调整,我认为已经不宜再在匈牙利奋斗,我决定从匈牙利退“军”,但又不想就退回国内,自1992.03.11开始(第三次)到苏联继续闯荡时,曾尝试给陈YC留给我的莫斯科的电话号码打电话,但已经无人接听了。
  续第1325楼:(更新)
  我们坐公交车和地铁去莫斯科的基辅火车站的过程很顺利,当时乘车的人不多,否则的话带这么东西来回上下换车是非常艰难的。
  后来因为在苏联待的时间长了,我逐渐了解了苏联大城市的公交、地铁客流多少的时间规律,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是与中国大城市的情况差不多,其拥挤状况令人不堪忍受,但人们的思想修养境界要较中国人为高,乘客都表现得自觉、有序、礼让、大度有加,上车后都自觉往里走,以利后面的人能尽量多上来一些,哪怕仅有一两站的近距离,(待下车前再往外换。)而排在最后的乘客一旦发现真是挤不上去了,也就绝不再“挂”在外面让全车的乘客耽误时间,因此他们的地铁运转非常高效,早晚高峰时往往1-2分钟就一趟车,我多次亲眼看见前一趟列车车尾刚驶离站台,后面一趟车呼啸着驶入站台。

  我说的这些绝对是实情。
  续第1327楼:(更新)
  莫斯科人的生活、工作节奏非常快,除了逛商店的人以外,马路上的人大多快步流星、行色匆匆,我们如果与之同行,要近乎小跑才能赶上他们的步伐。若与当地人约会,人家都很守约、按时,你若违时将是很难堪、没面子。
  早上在莫斯科的地铁车厢里面还有一景,即:坐着的乘客有一半以上的人会从自己的背包、提包里掏出一本书来认真的阅读,(这绝不是用来假装在看书,以逃避给老弱病残孕的手段,……)可能是莫斯科人的暇时太少了,爱看书的人只好把这段宝贵时间利用起来。
  而在车上看报纸的人却不多,(并非没人买报纸,而是不在车上看。)可能是因为报纸篇幅太大,容易影响别人的缘故。

  
  续第1338楼:(更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