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苏联还有一种被苏联人称为“赫鲁绍巴”(俄语:‘赫鲁晓夫式的贫民窟’)的低矮住宅楼,它是被贬称为:赫鲁晓夫时 代实现“土豆加牛肉”式的共 产 主 义的内容之一,全是5层的楼房,每4----6栋为一组,中间围着一片森林绿地作为儿童的游戏场所,用现代标准衡量当然是设施极为简单,但毋庸质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这些现在看来标准比较低的楼房确实解决了二战以后苏联人口迅速增加而对于住房需求的压力,因此人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分析这种情况。
续第909楼:(更新)
不过,无论是“苏联笼子”还是“赫鲁绍巴”,仍非中国大城市的同等规格的居民楼所能比较,莫斯科人均住房达27平方米,在世界上也是排在前面的。还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电话、电炉或煤气炉,24小时保证供热水的卫生间这类基本设施是其必不可少的居住条件。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人,为数不少的就是看上了那儿的住房才不肯归来。
续第917楼:(更新)
苏联商店和自由市场的鸡蛋都是按个卖,每十个(就像中国的每斤)卖1美元多,所以在苏联买鸡蛋,顾客不但要问价格,还要看大小而决定取舍。
在并非穆斯林国家的苏联猪肉比牛肉少,因此猪肉价格贵,往往猪肉价格是同时牛肉价格的1.2----1.5倍。中国人爱吃的猪、牛的“下水”在正规商店是绝对看不到,当然也买不到的,想吃这一口的中国人就要到郊区的农副产品自由市场上去买,因为苏联人对于猪、牛的“下水”这些东西是不屑一顾的,在自由市场这些东西也是卖给家里饲养了大型猛犬的人回去喂狗的。
价格巨便宜。我记得在乌克兰基辅市买过超过10KG重的大牛肚,要多少钱?你可能不相信:仅仅1/10美元,而当时牛肉1KG的价格已经是3.5美元了。买回去只好放在浴室的浴盆里清洗,做好后足够我打半个月的“牙祭”。
更新:续在第920楼后,922楼前:
土豆在中国人眼里可能是不能上正式宴席的次等菜,但在苏联人那里,却是怎么做都好吃的美味佳肴,***在他的一首诗词里曾讥 讽苏联人把共 产 主 义美好生活的标准定得太低,认为苏联人似乎把能够吃上土豆烧牛肉就是实现了共 产 主 义,其实这可能是他自己认识的误区,苏联人对于土豆的钟爱是那个民族的一种习性,与理想无关。他们对土豆的吃法也很多,并不仅仅是土豆加牛肉一种,例如土豆泥做的沙拉,炸土豆条,闻名于世的俄罗斯、乌克兰红菜汤,土豆也是其中主要成分,甚至土豆煮熟剥皮后,蘸盐、蘸糖吃都是他们的不错吃法。
为了体现我泱泱美食大国厨艺风范,我还把从前面文章提及过的:北京市公丨安丨局治安分局担任警官的朋友浩强的妻子那里学来的(她与我妻子是原东北建设兵团的战友,返城回京后各家经常聚会)的一种土豆丝做法,推荐给天天饭食离不开土豆的我认识的那些中老年白领苏联人,他(她)们也都称赞这种土豆吃法太好了,有几位还特意现场学艺,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有位乌克兰著名科普杂志的女主编:ВалентинаЗахарченко(娃莲金娜 扎哈勒琴旮,昵称:娃俩lia,这位1938年出生乌克兰女性与中国和中国人有不解之缘,我也曾得到过她不少有益帮助,我会在后面多次述及。)把这种土豆丝的做法登载在那个杂志上了,也算我充当了一回中、乌民间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吧。
在此不妨将这种土豆丝的做法介绍给读友:土豆削皮,切成(或用擦床擦成)细丝,然后用净水冲洗几次,以洗掉其中的淀粉成分,再烧一锅盆热水把土豆丝放进去,焯(chao,音,抄,烫、小煮的意思)一会儿,待土豆丝变色即可,捞出来用冷水冲洗几遍后,攥尽水分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盐、味精、白醋、白糖并拌匀;然后在炒锅中放一些食用油,加热后放入一些干辣椒,炸出香味倒在土豆丝上,拌匀即可实用。口感香甜、清脆、爽口、美不胜收。
完整重发第 923 楼后内容:(有更新)
最近我们全家在某饭馆吃饭,点的主食是:炸小馒头,蘸的配料是:炼乳。我妻子和女儿都说:咱们生产的炼乳主要成分是糖份,颜色是透明的,那时从苏联带回的炼乳奶的成分特大,颜色是乳白的,真好吃。但那时苏联的炼乳从国营商店柜台里是买不到的,都被与商店有关系的人买走了,转到自由市场加价出售,但对于“腰缠万贯卢布”的中国商人来说,那点加价只能算是毛毛雨啦!
另一不能不说的就是食品商店里的卖酒的柜台了,其他柜台前等候买东西的绝大部分是中老年妇女,唯一这里是清一色的苏联男子,啤酒和白酒(俄语:Водка,音:卧特旮ga,而不是平常中文书籍翻译的:伏特加发音。)卖得非常火热,有的是买了往怀里一揣扭头就走,有的买啤酒的人则迫不及待的在柜台边就对着瓶嘴对吹起来,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下酒菜,就是干喝,有趣的是有的人是就着蒜瓣喝酒。
凭我后来多年与苏联人交往的经验发现,苏联人喝酒讲究杯中酒不管多少都是一饮而就,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慢条斯理的小口呷饮,但其酒量与我酒量并不大的人相比并不大,一般也就是二三两的量,他们喝酒犹如程咬金上阵三板斧,几杯酒下肚后他们往往就已经显露醉醉意了,不能再喝了,而且他们不习惯让酒,完事说不喝了,就真不再喝了,(这可能就是苏联白领与酒鬼的区别。)再一个是苏联人在酒桌上,巾帼不让须眉,女性也个个也喜酒、能喝酒,酒量也不小,可以说苏联人几乎个个如此。
Водка白酒的酒精含量是40%,一般都的0.5KL玻璃瓶装,苏联的有关部门价格定得很有艺术,即:不管汇率怎么变,却基本一直维持1美圆一瓶的价格,这是很有诱惑力的价位,厂商、酒制造商和其他环节并部门,在销售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都有客观的利润,而对于苏联消费者,1美圆一瓶的价格对于当时的收入水平确实不低,但Водка酒精诱惑力又是难以抵挡的,即使压缩其他开支也得买酒喝,1美圆一瓶Водка的对于有正常工资收入的苏联人还是买得起的。
Водка白酒也有1KL瓶装的,价格略低于买同样品牌两瓶0.5KL装,世界四大蒸馏酒,中国白酒荣列其一。同等地位的其它三种是:法国白兰地、俄罗斯伏特加和苏格兰威士忌,苏联人当然最偏爱自己的国酒Водка,相对其他白酒,Водка价格便宜可能也是他们的最爱Водка的原因吧,与苏联人接触多了,他们时常流露出对于苏联前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改变苏联国民因酒类摄入过多,而影响国家生产效率的状况,曾主观、武断的命令缩减酒厂的产量和大量砍伐葡萄树的错误政策不满,这也许就是苏联的酒文化。
在莫斯科等大城市街头酒鬼非常多,那时中国人独身走在大街上精神一定用集中、警觉,不能因为思考其他问题而走神,如果遇到前面有几个酒鬼迎面走来的话,最好赶快改变方向或快速闪到一边去,否则如果与他们撞个满怀的话,他们可能会借酒撒邪,把你的胳膊掌握住后,他们会跟你要酒钱,你如果知趣赶紧主动掏出几个卢布的零钱递过去还算罢了,否则他们就敢主动伸手从你的衣服口袋里往外强拿了,那损失就往往不是几个卢布的事了。
续931楼(更新)
苏联强盛时期,丨警丨察对于酗酒的酒鬼(倒地不醒或不能自持的)往往采取拖到警车上,拉到“醒酒所”的一个水池里,也不管是否是天寒地冻,就拿冷水管浇,让其清醒,待真正清醒后罚款后走人,次数多了也会送到劳改营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丨警丨察对于越来越多的酒鬼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致使酒鬼渐次发展成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拦路强要外国人钱财的状况。
我们怀着初到莫斯科的好奇心,在食品商场里挨个把柜台全看了一遍,才走出这个看似规模很大,但实际可卖东西却不多的商场。
续932楼(更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