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山人宰相李泌传奇》
第58节

作者: 星之何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皇帝李豫及时果断地抓住了这一点。他火上浇油,煽风点火,最终使李辅国与程元振的矛盾冲突更加升级,更加地激烈。

  六月,皇帝李豫终于抓住了可乘之机。他利用李辅国离开禁军军营回家休息,不在禁军军营坚守值班的机会,他果断地发布自己的旨令,任命程元振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着即上任,马上接替李辅国在禁军中的指挥官位置。
  皇上李豫这一剥夺李辅国的禁军兵权的英明举措,一下扼住了李辅国的七寸,令李辅国忌惮万分。
  消息传出,宫内外行人都互相祝贺。李辅国闻之,开始有了恐惧之感。他的行为稍稍地收敛,不再像从前那么放肆。
  日期:2011-02-19 19:59:44
  3

  李辅国,本名李静忠,曾被李亨赐名李护国,后改名李辅国。他的相貌奇丑无比,但他为人却奸滑异常。李辅国在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在皇宫中一直是默默无名。
  李辅国在李隆基初当政年间就入宫做了宦官。
  李辅国四十余岁时,才开始掌管闲厩(主管宫廷的马匹簿籍),有了一些权力。后来,他进入东宫侍候太子李亨。因为他能够尽心地侍奉太子李亨,并且很能够讨取太子李亨的欢心,因而渐渐得到了李亨的宠信,成为了太子李亨的心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安贼进攻潼关时,官军据守的潼关失守。叛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叛军直逼京都长安,皇帝李隆基只得仓皇出逃。
  皇帝李隆基准备奔蜀,李静忠也跟从太子李亨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他首先参加了随从将士杀死杨国忠的兵谏谋划行动。接着,他又建议太子李亨分父皇李隆基麾下的禁军士兵,北至朔方发展,以谋恢复的谋略,而更受太子李亨的信任。
  后来,太子李亨奉父皇之命在后安抚百姓。饱受战争威胁的的百姓们都希望太子李亨能够留下来稳定民心,抗击叛军。
  这时,李辅国也及时地以国家大义,来劝说太子李亨留下抗敌。太子李亨遂最后决定与父皇李隆基兵分两路,最后北上灵武奠定复国根基。

  由于后来,李辅国曾经与太子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等多次劝太子李亨迅速称帝,以安民心。所以,李辅国因为忠心耿耿,而更受登基称帝的李亨的宠信。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称帝后,于是遥尊父皇李隆基为太上皇,开始谋划反攻复国。
  但李亨为人性格懦弱,优柔寡断,没有自己的主见。因此那时,李亨见李辅国忠心地拥戴自己,他便视李辅国为自己的左右臂,并赐名为“护国”,逐渐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倍加信任。
  于是,李静忠因功擢太子家令(总管),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 并改名为李辅国。
  两京收复后,李辅国随皇帝李亨回到长安,晋封为郕国公。当时,宰相和文武百官除日常朝见外,奏事必须经由李辅国同意,才能面见皇帝。

  京兆府、郡县地方官和法官审判案件,皆由他决定。颁发诏书亦由他签署后才能施行,属臣无敢非议。
  当时,就连宰相李揆对他也行子弟之礼,呼李辅国为“五父”。
  公元757年,李亨的父亲李隆基从西蜀流亡归来,回到了长安。李隆基返回京师后,被儿子李亨尊为太上皇。
  起初,太上皇李隆基还过着无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
  皇帝李亨与李辅国都怕太上皇李隆基复位。李辅国更加担心和怀疑太上皇的左右侍从,有拥护李隆基复位的阴谋。

  因此,在皇帝李亨的默许下,李辅国对太上皇李隆基采取步步紧逼的策略,迫使李隆基屈服。
  高力士一向对李隆基忠心耿耿。在李亨登基,李隆基失势成为“退休”的无权的太上皇以后,高力士依然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仍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李隆基办事,保护李隆基。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十九日,李亨生病,李辅国诈言皇帝请太上皇(指玄宗)按行宫中,至睿武门。权宦李辅国矫旨率五百武士露刃挡道,勒令李隆基迁移。李隆基惊慌失措,几乎从马上坠下。
  高力士见状,立即上前厉声询问:“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你辅国欲要干什么事情呢?竟敢如此无礼!”
  李辅国率领甲骑数十上前说道:“陛下认为兴庆宫简陋不堪,不适宜太上皇居住,所以派奴才奉迎太上皇驾舆还宫中。”

  高力士叱使下马,与李辅国争夺李隆基的马缰绳。李辅国失掉了手中的缰绳,就怒骂高力士说:“你这个老家伙太不解事!”
  李辅国火冒三丈,就当即用剑斩杀高力士身边一位随从。左右见状,无不心惊颤栗。
  高力士急中生智,大声呼喊道:“太上皇敬问各位将士是否安好!”
  将士们放下刀呼喊万岁,皆向太上皇行礼拜见。
  高力士又说道:“李辅国,你可来帮助为太上皇牵马!”
  李辅国听后,只得紧跟上来,与高力士对执辔还西内,居甘露殿。

  到了甘露殿,太上皇李隆基感激地拉着高力士的手说道:“今天,如果没有将军的话,朕就会为禁军士兵们刀下的死鬼啊!”左右皆流涕痛哭不止。
  就这样,李辅国迫使太上皇李隆基迁居西内太极宫,只留下几个老弱病残之人伺候李隆基。李辅国把太上皇李隆基喜欢的三百匹马一下子收回了大半,仅留下十匹。
  不久,李辅国就把对太上皇李隆基一直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的心腹宦官,曾经因功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的高力士流放巫州,强令太上皇的亲信的大将陈玄礼退休致仕。
  后来,太子李豫曾数次想去看望重病中的父皇李亨,也因李辅国的阻挠而未成行。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隆基忧郁而死,皇帝李亨也病危。张皇后欲诛杀李辅国。不料,李辅国与另一宦官程元振同谋,拥立太子李豫,反而杀死张皇后和越王李系。

  之后,李豫继位后,因念李辅国拥立之功,就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宰相梦。
  李辅国大权在握,天下大事于是几乎全决定于李辅国。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能够告知皇帝。对于不顺从的官员,李辅国都加以严厉打击。就连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
  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朝廷的宗室贵人等也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
  对于李辅国的不法行为,宗室李岘曾经多次举报给皇帝李豫。
  然而,在李辅国的操纵下,皇帝李豫为了保住自己,却把李岘贬出了京城。
  当初,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王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但此举却遭到了宰相萧华等的激烈反对。
  因此,李辅国怀恨在心。他多次借机在皇帝李豫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李豫,并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日期:2011-02-20 11:17:52
  当然,李辅国之所以能够为所欲为,还得益于他当初与皇帝李亨的张皇后的勾结。
  张皇后与李辅国内外相应,控制宫内宫外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是除之而后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