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山人宰相李泌传奇》
第15节

作者: 星之何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
  果然,这一次极秘密的行动没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
  李林甫则向皇帝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这一奏称正好触及了李隆基敏感的神经。
  李隆基得奏,立即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李隆基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三庶之祸”的教训太深刻了。

  李隆基不想把韦坚案扩大化,要求立即结案,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属浙江)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并籍没其家。
  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
  这一结果,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可奈何。
  然而,事态突然逆转,平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李亨推到了危险的境地。

  原来,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李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更加招致皇帝李隆基的大忌,李隆基龙颜震怒。事情一下变得复杂起来。
  太子李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大义灭亲的态度。
  李隆基着意对太子李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夫妻关系。
  太子李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禁中的佛寺之中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
  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不依不饶,牢狱为满,被逼死者甚多。

  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太子李亨惊魂未定,不久,又一场政治风暴骤然而至。
  天宝五载(746)年底,太子李亨的杜良娣(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一起政治官司。
  杜有邻时任赞善大夫,是太子东宫官属。告发杜有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另一位女婿、左骁卫兵曹柳勣。
  柳勣之妻是杜良娣的姐姐。柳勣生性狂疏,喜好功名,善交结豪杰。自淄川(今属山东)太守裴敦复荐之于北海(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太守李邕,柳勣就与李邕打成一片,成为至交。

  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节,任职期间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才艺出众,人人望其风采,尤其他擅作碑颂、精于书法,人们往往手持金帛,求取他的书法和文章。
  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委派人员审讯。
  柳勣告发岳父杜有邻,缘由是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谁知这件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牵扯了进去。
  最后,太子李亨也被牵连进来,李隆基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
  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的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

  但李隆基仍旧态度谨慎,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杖刑在执行中出入很大,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
  由于牵连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将其决杀,李邕时年已70多岁。
  杜有邻一案使太子李亨十分不安。他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私,再次将妻子杜良娣抛出来,宣布与她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接踵而来。
  日期:2011-01-05 11:47:08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都与自身个人安危直接相关,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
  有一次,他入宫觐见父皇。父皇李隆基在儿子行礼时,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的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久历政治风雨的父皇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
  李隆基对近来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内情他还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李亨的仁孝与谨慎,说太子很识大体。
  李隆基也感到,太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在上表中从没有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应付。李隆基心中有几丝的安慰,因为他觉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
  不过,正是太子这种表现,又让他心中有了几分的苦涩与踌躇。

  或许,太子李亨应付事变的能力与忍受困顿的耐力超出了李隆基的想像,他心情有些复杂,也有些态度暖昧。
  李亨的孝谨并没有得到父皇给他任何的政治许诺。
  不过,在父皇的安排下,李亨两次离婚之后,再一次成婚,似乎说明父皇还没有动过废他太子的念头。因为,这次续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来成为李亨皇后的张良娣。
  张良娣的祖母窦氏与李隆基的母亲昭成太后是亲姊妹。李隆基小时候,母亲窦氏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姨母亲自将他鞠养成人。
  因此,李隆基一直对姨母怀有特殊的感情。即位后,立即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5个儿子也都封为高官,其中一位名叫张去盈的儿子还娶了李隆基的女儿常芬公主。
  当李隆基见太子忧思劳形、鬓发斑白时,就想到用婚嫁之事给李亨些暗示,希望他能够放松一些。

  为此,李隆基想到了姨母这位待嫁的孙女张氏。不久,张氏即被选立为太子良娣。
  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良娣就感觉太平无事了。他依旧谨慎,处处小心,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
  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李隆基就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奉命割罢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他就顺势用旁边的饼子把手揩净。
  这一动作,李隆基看到很不高兴,但忍着没有发作。
  李亨装作没有看见,待慢慢将手揩拭干净之后,又不紧不慢地将擦过油渍的饼子拿起来,大口地吃起来。

  这举动大大出乎李隆基的意料,他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赞誉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但是,李林甫并没有因为这一态势而改变初衷,他对太子的态度依然如故。
  这就是说,太子李亨并没有因为续娶张良娣而使自己的处境根本改观。
  天宝十载(751),张良娣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佋——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政敌。
  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