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
第20节

作者: 廉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转过身,屋子里面又黑又挤。房间里有一张桌子,桌上放着电脑显示器,周围堆满了东西:书,不知道装了啥的瓶瓶罐罐,餐具--似乎一切能放到桌子上的东西,全被堆在了上面。桌子旁边有张单人床,床上坐着一个裹着被子的女孩,见我走进来,她客气地把被子掀起一角,让我在床沿坐下。女孩戴着一副大眼镜,头发扎成个马尾。床的另一侧放着很多票据。房间太小,男主人只好靠门站着。我有点局促,坐立不安。

  这对情侣都是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的。女孩毕业以后一直租住在这个地方,现在从事的是财务工作,难怪床上放着那么多的票据。两人工作的地方都离这里不远。我问男生:"您也住这儿吗?"他犹豫了一下,说:"哦,我在别的地方还有住处。"
  女生默默做完心理量表,抬头笑道:"这题可真不少,方方面面都细得很,你们真打算把我们给剖析透了啊?"
  男主人无聊,推门出去了。我坐在床沿,开始就问卷进行访谈。女孩的话不多,只针对问题作答。她说自己住在这里,就是为了省下钱来,早点买上房子。如今毕业五年,钱攒得差不多了,可能不久就会搬走了。毕竟工作了好几年,说起话来很有分寸,言语之间我能听得出她内心的谨慎。在做到有关政治倾向的题目时,她很犹豫地说:"你们这个调查结果万一反映到上面去,说我思想态度有问题,不是良民怎么办,还是选择相信政府吧。"我解释说:"这个调研只是用于纯粹的学术研究,我们要的是您最真实的想法。"她摇着头笑笑,还是坚持了原来的答案。

  这是个踏踏实实的女孩,有着切合实际的小理想。她默默攒着自己的梦想,期待有一天这样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
  第一份问卷做完,已近中午。我们小组几个人决定午饭后再继续下午的工作。饭桌上的话题离不开刚刚访谈的对象。说起上午的见闻,大家颇为感慨:那些房里冻得要死,屋子像是漏风的,坐在那里穿戴整齐还是觉得冷--可"蚁族"每天一下班就要回到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但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大都平和乐观,不但没有对生活的怨气,相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饭后回到"聚居村",我看见一间房开着门,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站在里面聊天。我上前自报家门,被很热情地请进了屋子。与上午那家相比,这间屋子宽敞明亮得多。床是上下铺,下铺刚刚铺好,格子床单,清爽可人。上铺是空的,搁了几件行李,立着几本有关汽车维修的书。床对面是一张写字桌,上面铺着桌布,简单干净。屋里的两个女孩都来自河南,是大学同学,在这里做邻居。她们搬来也就几个月的时间。本屋的主人瘦瘦小小,头发不长,就在脑袋后面扎了个很小的马尾,烫成很细很小的卷,染成了棕黄色。她穿短款羽绒服,牛仔裤,脚上一双小靴子,虽然毕业,却还是一副学生打扮。这女孩是1987年出生的,说起话来稚气未脱。答问卷时,她就像个小学生在做题目,认认真真,有问必答,对每个答案都仔细地推敲一番,不确定的时候,还会把自己的情况向我叙说一遍,然后问我:"你说是选哪项好呢?"有些问题她可能没有思考过,就会挠挠头:"这个问题没有想过啊……你别急,我想想啊。"

  她是学文秘的,家在农村,从小被妈妈带大。现在她有个做汽车维修的男朋友,上铺的那些汽车维修的书就是她男朋友的。
  问卷做完,我起身告辞,她俩很不好意思地说:"能不能留下你的手机号啊?我们经常经过你们学校,有机会还想去找你们聊聊呢。"我遵命留下了手机号,两人很高兴:"我们刚到这里,不认识什么人,不然就多喊点人来帮你们做问卷了。大冷天的,多辛苦啊!"
  这两个女孩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觉。上午的调查对象,工作了五年多,经历了各种事情,早已告别天真烂漫,连填一份问卷都小心翼翼,尽量不给自己找麻烦。而这两个女孩呢,仍然保存着青春的朝气和待人的真诚。她们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过着苦哈哈的日子,倒是有着自己的乐趣。她们每月只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可也能省下不多的钱去逛街买漂亮衣服,收拾屋子整理房间。正因为心态不同,两处住所的氛围也天差地别。上午那间屋子黑暗而压抑,很久没有整理,可能主人忙于工作,根本无心打理;下午这间屋子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天色渐黑的时候,我结束了一天的访谈。疲惫之余,脑海里不断闪现着访谈的情景。离开"聚居村"时,我回头看了眼这个地方。如今我们满怀斗志,可是三五年之后,当我们渐渐适应这样的环境,开始与现实妥协时,不知道还有多少精力留给我们的理想?没错,我们尚在读书,可三五年之前,他们正和我们一样。如今他们的理想被压在现实之下,他们很可能就是三五年之后的我们。

  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多的时候,她代表着一种奋斗的信仰。
  --题记
  出村进村
  我们的传统哲学是要求不计出身,
  可是一个人的出身往往是他一生的烙印。
  他的起点,他的观念,他的归属感,这些东西都影响着人的道路。
  这些离开老家,迁入北京农村的"蚁族"们,应当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我们都在思索。
  走出了老家的农村,又走进了北京的农村。他们始终在城市的边缘徘徊。
  --题记

  1. 同在北京两重天
  钱 岳
  走入一个女孩的宿舍,我说明来意之后,她怯怯地问我:"大专毕业的算吗?"我连忙说:"可以的,您有时间接受我的调查吗?"她欣然同意。
  我挺喜欢眼前的这个女孩,文文静静,看上去温婉善良。我到她宿舍的时候,她正在吃早餐。她答应帮我填答问卷后,便放下手中的碗筷,拿起问卷和笔认真地看起题来。
  可能因为刚起床,她穿得很随意。简单的外套搭上一条睡裤,头发也没怎么梳,但是面庞的清秀却掩饰不住。

  我在一旁看着她填答问卷,随时提醒她需要注意的问题。她认真地听,然后点点头,低头继续答题。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她会主动问我。遇到需要回忆或者大略计算的题目,她都会停下来,用笔轻轻地敲敲自己的脸颊,然后仔细作答。
  她叫孙菲,北京人,农村户口。她有些话令我非常感动,她说她现在辛苦奋斗是为了三个目标:第一,让父母有富足的晚年生活;第二,为了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拥有更好的生活;第三,她才想到了自己。多么淳朴的女孩啊。辛苦奋斗最先想到的是父母和孩子。我想,她一定是个家庭观念很重的女孩,她一定渴望拥有一个可以为她遮风挡雨的港湾,可以给父母和孩子带来比她现在更好的生活。

  我问她:"你觉得生活在这里怎么样啊?"
  她腼腆地笑了笑,说:"挺好的。我都在这住了三年了。大专毕业后一直住在这。"
  小月河学生公寓的条件并没有让她觉得有多么不满。孙菲很知足。
  我在接触"蚁族"的过程中,没有遇见过"北京人"。北京的学生因有地域优势,往往会比外地学生状况好一些。所以,见到孙菲,我颇有些意外。由于家住农村,她从小便在很普通的学校读书,既接触不到"奥赛"也进不了市重点。但她对北京非常有归属感,她认为她的家就在北京。可是她显然没有像市区的"北京人" 得到实际的优越条件。生活就是这么现实,出身的不同,可以影响我们一生的轨迹。同样是"北京人",她为了留在北京市区工作,不得不住在低廉的学生公寓里,与背井离乡的外地学生一样打拼。我常想,这么善良认真的女孩子,如果从小就在北京市区长大,现在她的状况会不会更好一些呢?可是生活容不得假设,出身亦无法选择,生活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铺开,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孙菲对人对生活都非常平和,她满足现在的生活,也憧憬更美好的生活--生活的美好不是仅仅为了自己。我祝福她可以拥有她想要的幸福,因为她是如此善良美好,她理应得到幸福。
  不管梦想是否看得清,也不管期望是否扛得住,青春总要去尝试。绝不妥协。
  --题记
  2. "马太效应"的真实触摸
  王 敏
  在调研活动的第一天,我们早晨7:30出发,赶往海淀区二里庄的小月河。北京冬天的早晨很冷,阳光稀稀落落地洒在行人身上,我多少有些茫然,不知道将在小月河看到什么。

  到达二里庄后,我们在公交车站向别人问路。从指路人的神情和语言中,不难知道这个地方的流动人口很多,作为大学毕业生的聚集地带,这里早已被人熟知。这条小月河岸边的公寓,总共住着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
  我们根据路人的指引,找到了河岸边的公寓区。这里的公寓十分密集,名称各异。为了提高调研的效率,我们决定分头行动,开始寻找符合要求的调查对象。
  我们首先看中了一座名为"学生公寓"的二层小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