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能用到的中国智慧——战国六家诸子那些事儿》
第14节作者:
赵士林 总之,三不朽都是人间的事。中国人就是在这人间的一个世界中寻找人生意义,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不朽。宋代大儒张载有名的“四句教”,概括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四句教,寄托着儒家的人生理想。为天地立心就是发挥《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呵护一个和谐的自然;为生民立命就是实现孔子所说“富之教之”,实现孟子所谓仁政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继往开来,弘扬优秀传统,开拓新的生活,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
中国人就是这样,以一种实用的智慧执著人生,热爱人生。就像当代大哲李泽厚师所说:“生命多么美好,自然如此美妙,天地何等仁慈!那么,又何必去追求虚无,讲究寂灭,舍弃生命,颂扬苦痛,皈依上帝呢?就好好地活在世界上吧!”
“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活着,我就好好干事;死了,我就安宁了。
这也是张载的名言,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人的“一个世界”的生死观。
日期:2010-09-01 22:35:02
之前我们讲的是儒家,接下来讲道家。
简单说,如果说儒家孔子教你如何做个好人,那么道家老子就是教你如何赢,是不是好人无所谓,或者干脆说,孔子所说的那种好人他根本反对去做。儒道互补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对于老子,很多人认为他的理论很“没用”,太虚。其实不仅仅现代人知道不是这样,就在古代也有很多人不信老子的学说是与世无争的学说,宋代大儒朱熹说老子以不争为争,“老子心最毒”,清末民初的章太炎说老子“为后世阴谋者法”,这都是怎么回事呢?
-----------------------------------------------------
如果说儒家教我们做人,要求我们培育一种道德情怀,积极地投入生活;那么道家则教我们养生,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自然态度,潇洒地对待生活。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儒家的智慧之外,还需要道家的智慧,就好像《易经》在乾卦之外还有坤卦。道家精神就是告诉你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刚柔相济。儒家风骨和道家气象,入世和出世,有为和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慷慨悲歌和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那样奇妙地相得益彰,组成了中国智慧既空灵又丰实的壮观画面。
谈到道家,有人一定会想到道教,想到张天师、全真七子、八仙过海、白云观、武当山。道家和道教具有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道家就没有道教。道家的主要代表老子后来成了道教的教主,是三清之一,也就是太清道德天尊。更重要的是,老子和道家另外一位重要代表庄子,为道教提供了理论基础。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典《道德真经》和《南华真经》,就是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但是道家和道教也有重大区别。简单地说,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是一种宗教。
我们说“以道养生”,很多人可能立刻就想到炼丹服药、吐故纳新、导引辟谷,长生不老……例如,道教经典《太平经》说:“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这是明确地将健康长寿立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还有的道教经典说:“上德者神仙,中德者倍寿,下德者增年不横夭也。”(《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这是说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仙,中等境界是长寿,最低境界也是乐享天年、避免夭折。这个养生理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人讲究一个世界、一个人生的文化心态。
道教讲养生,目的在于延年益寿乃至成仙不死,这对于生命有限的人类,自然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但是,其中的糟粕也毋庸讳言。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皇帝为了追求长寿甚至成仙热衷于服食道士炼的丹药的情况,结果皇帝既没有长寿,更没有成仙,反而丧命。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和清朝的雍正皇帝,这两位最残暴又最精明的皇帝都是吃丹药而死。唐朝的皇帝格外崇信道教,结果六位皇帝中毒送命,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我们这里说的以道养生,主要不是道教的长寿理论和实践,更不是追求荒诞不经的长生不老,而是道家阐释的一种人生智慧、文化价值。
道家讲养生甚至讲生命至上,这和儒家大不一样。儒家讲杀生成仁,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更说“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真理在手,前面即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这些真的是境界崇高,令人敬仰。但是道家从来不讲这些东西。老子讲长生久视、功成身退、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庄子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什么意思呢?道家讲做好事不要太高调,搞得谁都知道你,也就谁都惦记你。做事要注意分寸,不要违法乱纪,这样你才能够保证安全,得享天年。庄子还讲“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一辈子不做官,只求满足自己的精神志向,功名利禄都在摧残生命,彻底地抛弃这些就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地同寿,和日月齐光,和万物融为一体,这就是后来说的神仙了。
一句话,道家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都讲养生,也就是对生命的珍爱,因此我说以道养生。儒家孔孟并称,道家老庄并称,但老子和庄子其实也有很大区别。下面就先谈谈老子。
老子的修炼:破解道的奥秘
和孔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孔子只是在汉代很短一段时间内被当做神,说他是黑帝之子;孔庙尽管一直香火旺盛,但坐在里面的孔子不是神,而是中国文化第一人。老子就不同了,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又是道教的教主。最晚从东汉末年开始,老子就被道教徒奉为太上老君。到了唐代,因为老子姓李,皇帝也姓李,为了给自己增加神圣的色彩,唐朝从立国开始就拼命抬举老子和道教,所谓儒释道三教,道教排第一,儒教排第二,佛教排第三,唐太宗李世民还追认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又是神仙,又是教主,又是皇帝。老子由人变成神,这里面就隐藏着儒家和道家的不同追求,不同境界。
民间传说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一年生下他,而且据说是他的母亲在一棵李子树下,自己剖开左侧肋骨在肋下所生。由于诞生在李子树下,所以老子姓李;八十一年而生,他生下时头发白了,还长了长长的胡子,因此被称为老子。这个故事当然比孔子的“龙生虎养鹰打扇”更荒诞,但是里面却也含有深意,那就是大器晚成,无论形象还是思想,老子都给人成精的感觉;另一方面传说也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的老资格,是“子中之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