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佛情未了(九华山的传奇故事)》
第38节

作者: 钓独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2-22 13:54:00

  第三十三章 仁义师太
  (1)
  红衣女满脸满手都是伤痕,我带她到九华街诊所去包扎一下,完了,她还是要求到三空寺见小洁人。
  她说:“我要见他,对他一表衷情!”
  我说:“你应该以一个美好的面目示他,可你现在满面伤痕,这个样子去见他不觉得难堪吗?会把他吓倒的!”
  “那我现在怎么办?”红衣女无奈的问。
  我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介绍你到通慧庵里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养养伤,等你养好了伤,再去见小洁人。那里的尼姑待人很好,你去帮她们做点事,在那里吃喝住都不要钱的。”
  我为什么不劝她回家,而是劝她到通慧庵住住呢?我想,她回家了,还是被感情折磨的,还是要冒险寻找三空寺,还是要纠缠小洁人的。我劝她住进通慧庵,其实主要目的不是让她在那里养伤——养伤到哪里都行,我的意图是想让她在庙里接受佛的熏陶和教育,看破自己所谓的爱情,看清自己的愚痴所在。再说了,通慧庵是真身菩萨仁义师太生前修行的寺庙,让红衣女进通慧庵,可以让她向仁义师太学习,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男女感情,让她明白所谓的爱情并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到了通慧庵已是傍晚了,庵里知客很热情,立即给红衣女安排住宿。我把红衣女的详细情况告诉了住持,请她多关照红衣女,多开导她,让她开悟,尽早走出心灵的迷津,驱除感情的迷雾,好让她离苦得乐。
  离开通慧庵时,我叮嘱红衣女:“安心在这里养伤,过几天我会来看望你,带苹果给你,弥补你的损失。”
  回到三空寺,我并没有告诉小洁人红衣女的事儿,我怕勾起他的红尘之念。
  三天后,我拎着一袋苹果来到通慧庵。这次来,我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就是调研仁义师太生前修行的情况,搞清真身菩萨形成的原因,解开真身菩萨形成之谜。在调研过程中,我要让红衣女陪伴始终,让她受点教育。

  来到通慧庵,我把红衣女叫出来,带着她朝拜一下仁义师太的真身。
  朝拜完毕,我准备好纸和笔,走进住持的房间,住持和我促膝而谈。她和我详细介绍了仁义师太的生平事迹。
  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出生于1911年,原籍辽宁沈阳,后出嫁至吉林通化市。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按当时的习惯,父母将素敏的小脚裹成“三寸金莲”。七八岁时,父母送素敏读私塾,学琴棋书画,想把她培养成淑女型的富家小姐。可素敏经常偷偷到附近庙里听和尚念经,还从家中取些粮食接济寺庙。几年下来,《心经》、《大悲咒》她已能熟诵。十七八岁时她潜心学医,主攻中医学针灸一门。

  师太23岁与同窗好友结婚,后来丈夫不幸病故,仁义师太曾历经磨难,于1940年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即投往五台山显通寺出家为尼,取法名仁义。
  1946年东北光复后,她考取了沈阳中医学院针灸专业。1950年抗美援朝时,她作为志愿军医疗队的一名军医,在朝鲜战场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手腕跌成骨折,两条腿被冻伤。1953年仁义师太回国后,她谢绝了政府的安排和照顾,在沈阳独自开了一间针灸诊所,一边救死扶伤,一边吃素修炼,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再加上她的科班底子,使她的医术更趋炉火纯青。1982年,仁义师太再次前往五台山塔原寺,参加了“比丘戒”开戒仪式,重归禅门。

  1983年底,仁义师太慕名来到山奇峰秀、香火旺盛的安徽九华山,并将自己数十年积攒的82000元现金用布袋背到九华山。整修了濒临坍塌的通慧庵,在庵内开设了“九华山通慧庵仁义针灸诊疗所”,专门主治胃痛,并兼治风湿、妇科病。
  老师太来九华山,先是住菩提阁,后来她看中了通慧禅林这块宝地。通慧禅林,环境清幽,意境古雅。它背倚东崖巨峰,面朝地藏塔墓,四周古木参天。院前溪水潺潺,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是一处修身养性、自度度人的好地方。但禅院因年久失修,残墙断壁,破烂不堪。老师太感叹之余,发下心愿:尽自己最大心力,重修古寺,重振道场。1986年,76岁高龄的老师太,四处奔走,办理各种报批手续,操办各种建筑材料,亲自监督工程质量。这期间,她每天还要接待患者,有时一天要给十余位患者配药。老师太以她超乎寻常的愿心和毅力,凭着三寸小脚支撑起七、八十岁的身体,内外忙碌,苦心经营。经过两年多的操持,通慧禅林修葺一新,宝地重光,道场复兴。老师太为了这座古寺耗去了毕生的劳动所得,她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禅林,而是爱教忘我、爱寺忘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佛教巨大的精神财富。

日期:2010-2-22 14:01:00

  (2)
  通慧庵住持跟我强调了三点,一是仁义师太的爱国情怀,住持说师太手腕留下的枪伤,是她爱国报国的永恒印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仁义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随军奔赴条件极其艰苦的朝鲜战场。在战场上,她是不拿枪而拿手术刀的特殊军人,为了抢救伤员,她住地洞、卧雪地,冒着枪林弹雨,迈着从小裹伤了的小脚,不分昼夜地在前线与后方之间忙碌。有一次,她在前线抢救伤员,一颗子丨弹丨飞来,打穿了她的左手腕。她忍住疼痛,口念大悲咒,用纱布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又投入抢救伤员,解救他人痛苦的特殊战斗。在朝鲜的3年里,仁义师太九死一生,挥汗流血,全身心地去爱国报国。她以她的血汗告诉我们,她爱教更爱国,她是一个讲慈悲重修持的比丘尼,更是一个知恩图报责任心强的好公民。

  住持强调的第二点是仁义师太的一副石磨盘。
  住持说在仁义老师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无论她走到哪里,身边总是带着一副特殊的医疗器材--石磨盘。这副普通的石磨盘,约两百斤重,是她碾制草药的重要工具。当她在一个地方安塌下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购买各种中草药,然后用石磨碾粉,配制各种药丸。她带着石磨盘从东北来到九华,又带着石磨从九华到邯郸、石家庄,到山西浑源,以后又到五台山,再从五台山带到九华山。石磨盘随仁义法师行程万里,制药无数。“出门在外,石磨子又笨又重,还是不要带吧。”行前,她身边的人总是劝她。“带着,带着!”她操着东北口音,爽朗地回答。“丢在这里闲着多可惜,到了新的地方,就是去买,也不是说马上就能买得到的。病人,哪里都有,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病,用药,也要根据病情随时调制,没有石磨子,我怎么去制药?”“你又不是缺钱花,就不要那么辛苦了,又是制药,又是看病。”见她那么辛苦,她身边的人劝道。仁义师太总是爽朗地笑着说:“看病就是看病,不是为了赚钱。要赚钱,我出家干什么?好人不知病人苦哇,健康才是福份,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你心里好受么?”原来,仁义老师太是不忍心看到人家生病,不愿意看到人间有痛苦。谁痛苦,她老人家心里就难受,谁愉快,她老人家也跟着高兴。她带着石磨走南闯北,以自己的心力,给人家带去幸福。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正是大乘菩萨济世度人的精神。如果石磨能开口说话,它一定会说:仁义老师太早已是一位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了,你们怎么现在才尊她为肉身菩萨?

  住持强调的第三点就是仁义师太的虔诚拜佛。住持说仁义老师太自出家以后,严持戒律,难行能行。她的日常功课主要是金刚经和大悲咒。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文丨革丨”前后在乡村行医,还是晚年朝山礼佛住持寺院,有意无意、有空没空,提起或不提起,大悲神咒总是不离心口。大悲咒与她身心已经融汇,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超然境界。除持咒以外,每日临睡前,老师太最少诵金刚经一遍,并且口诵心行。在日常生活中,随缘自在,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师太诵经持咒,一门深入,是以严持戒律为基础的。出家后,她在严持比丘尼戒的基础上,加持白斋。即一切饮食,不用食盐,民间又叫吃淡斋。清水寡淡的菜汤,一般人吃一餐也受不了,可老师太一持就是几十年。她的肉身能金刚不坏,自然顺理成章。

  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11月28日晚七时圆寂,享年85岁。其弟子打开存放已3年零2个月的坐缸,见仁义师太端坐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尤其让人惊奇的是,仁义师太圆寂后,身体上的女性特征全部消失,丨乳丨房没有了,下身弥合无缝。仁义师太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

  住持还说,仁义师太临终前的一个星期,医生给她检查身体,没有发现她生理上有任何改变,医生听出她的内脏里有种特殊的声音,这声音无法形容,非常奥妙,简直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呼召。
  通慧庵住持在介绍仁义师太时,我一边听一边作记录,红衣女在一旁默然不语。
  走出住持的房间,我问红衣女:“你认为仁义师太是怎样的人?”
  红衣女说:“很令人敬佩。”
  “她有没有沉迷于男女情爱呢?”我又问。
  “好像没有。”
  我笑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