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古蜀、悬疑——----越夏古卷-寻找成都—》
第6节

作者: 武夷渔父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关注史无畏的死亡事件的,除九三路的这个间院落中的人,还有成都东南方向郭家桥街上的一独幢院落中的人。这是一间植满了各种鲜花树木的院落,此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引来无数的蜂子,嗡嗡作响。屋子内一人站立着,双手负于身后,正望着窗外的蜂子出神。在他的身后,肃立着数名男子,一动不动。良久,那人转过身来,对众人道:“史无畏的死,你们有什么看法?”

  其中一名男子出列道:“回禀大都督,据我们在警局之人回报,史无畏死法奇特,现场有作法的痕迹。从手法来看,多半是武夷山那群人搞的鬼。只中卑职愚顿,想不通他们为何要这么做?”
  被称作大都督的男子笑道:“你想错了,自然是想不通的。武夷山那群人,本督虽然不知他们有什么打算,但他们对于57年前的事情并不在意,所以不会是他们做的,这件事情应该是另一群人的手法。”
  “卑职愚顿,请大都督示下。”男子道。
  大都督道:“在S大内,除了我们之外,一直存在着另一股势力,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均未得其门而入,找不到他们的行踪,也就无法探知他们的底细,只是从他们这几年的所做所为来看,他们并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57年前的那件事情的真相,所以凡是想调查此事的人,均有可能遭其毒手。难道你忘记了两年前那个被一群野狗咬死的青年男子了?至于他们将现场弄成那种样子,无非是想嫁祸给那群武夷山人。”大都督停了一下,继续道:“这些事情,我们无需关心。但是这支不明势力和武夷山人我们却不得不防。本督看来,他们在近期就会有大动作。”大都督说着,突然提高了嗓门:“益州刺史何在?”

  一名男子闪身出列,躬身道:“益州刺史刘玉衡见过大都督。”
  “刘刺史,你立即加派人手,布防于S大校内,死死地看住那群武夷山人,同时,抽调精干细作,四处探访,务必要找出那群神秘人的来头。”
  “诺!”
  “各位,三代先皇及当今日圣上等待了近百年的时机即将到来,我们不得不小心呀。当此关头,倘若有人不听本督之言,因此而误了圣上的大事,休怪本督无情。”
  “诺!”众人躬身、大声地回答道。

  见到众人样子,大都督满意地点了点头,开口道:“刘刺史,此前你办事不力,本督也不再追究了,如若此次办事得力,本督自将上奏朝庭,论功行赏,倘若你无能误事,本督就将你填了海眼。”
  听到海眼二字,刘玉衡浑身一震,立即跪下道:“卑职谢大都督抬爱,卑职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督不是要你死,本督要的是所有的事情进展顺利,封印成功打开。你明白吗?”
  “卑职明白!敬请大都督放心!”刘玉衡声如洪钟地答道。
  “你明白就好,先退下吧。还有你们,也都退下吧”
  “诺!”

  看着众人都走了,大都督也转身走向自己的房间,拿出纸笔,在桌子前坐好,略一沉思,挥笔写道:臣,益州大都督,剑南道行军大总管康长生……

日期:2010-1-24 13:29:00

  罗三回到宿舍时,宿舍内众人均不在,他草草地吃了午饭。罗三刚才虽然在沈沅面前说得好听,但是现在想来,真要调查史教授交待的事情,却毫无头绪。第一件与第二件事均年代久远,无处可查,唯有第三件事情似乎还有迹可循,罗三想与其在宿舍内枯坐,还不如到石笋街上看看。
  石笋街在成都城西,因为古井一经报纸批露,古井所在的院落,整条街上无人不晓,罗三不费任何功夫就找到了那座院落。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天,但是院落内还是零零星星的有不少好奇的人前来观看古井,围在院子内四处打听情况。罗三一凑近井口,就感觉一股凉意扑面而来,盛夏的暑气倒也消散了不少,透过井口向下望去,却见井壁上伸出几丛蕨草,叶子湿湿的,缓缓地向井底滴着水珠,发出悠远的响声。古井已经恢复了往常的的样子,井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楚地看到井底只露出一个头的巨石及一个因井绳断了而落入井底的水桶。

  罗三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正郁闷地打算离去,突然看到有一名老者正拿着相机对井底的巨石拍个不停。老者一边拍,一边不住地喃喃自语:“石笋啊,石笋,终于让我找到了。”
  石笋?那是什么?这条街叫石笋街,难道就是因为这石笋来的?罗三的脑袋中突然冒出一大堆的问题。眼见老者拍完照即将离去,罗三上前拦住他问道:“大爷,您刚才说的石笋是什么东西呀。”
  老者面有不悦地上下打量了罗三一阵道:“你是谁?”
  罗三这才意识到要自报家门,但他不敢说真名,只好道:“我是地质学院的学生,很是关心这口井的事情,刚才听大爷你说石笋,所以冒昧问一下。”
  老者这才和颜悦色地道:“原来是地质学会的学生,老家伙我是个闲人,平素喜欢找些成都的掌故之类的东西。听就这口井有古怪,所以过来一看。”说着老者突然话锋一转问道为:“小伙子,你喜欢杜甫的诗吗?”

  罗三不知老人何以突然问起这个问题,愣了一愣,道:“不喜欢,他的诗太苦。”
  老者点了点头道:“那就难怪你不知道石笋了。这石笋呀在成都可是大大的有名,只是许多人不知道罢了。杜甫当年还专门写过一首诗呢,名字就叫石笋行。”
  老者告诉罗三,《石笋行》是杜甫客居成都之时所写,全诗是这样的: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罗三正细细体味诗意的时候,又听得那老者道:“那石笋相传本来是有六根的,到了唐找却只剩下两根,到宋代的时候陆游到成都还看到有两根石笋,后来这石笋就不见了。前几天看报纸,我才知道这里居然还有一根石笋的残部存在。就是那井口的石头了。相传这石笋之下镇压的是海眼,一旦动了这海眼,整个成都就会化为泽国。杜甫是不相信这个是海眼的,他认为是这应该是古代王侯将相的墓所在地,石笋只是立石为表而已。只不过古代的成都人却大多相信那是海眼。”

  听到这里罗三不由得笑道:“成都地处内陆,怎么会有海。更何来海眼之说。”
  老者点头道:“话是不错,不会成都人却相信这点。在成都一直流传一个成都为什么不打四更的传说。相传早些年的时候,成都这里是一片汪洋,人称西海。居民们只能生活在周边稍高点的地方,生活极其不便,于是居民就哀求上天,给他们一片较好的陆地,到得后来,有一位神仙大发慈悲,便将香炉中的炉灰洒下,顿时将整个西海填平成了一块陆地。但是由于香灰不够,还有一处地方没有填到,就成了海眼。那海眼之中不停在冒出水来,大有将整个成都重新淹没之势。而成都的居民没有办法,只好去请求那位神仙,那位神仙就指派一只乌龟去填塞那个海眼,但是那只乌龟却并不愿意,神仙没办法,就只好对它说:‘你只要将海眼堵上一个晚上,到打五更的时候,便可以离开。’乌龟一听如此,便去填塞了海眼。而神仙转头就吩咐成都人从那以后打更时,不打五更。这样一来,那乌龟永远听不到五更响,只好一直在填塞着海眼,至今都在还成都东门大桥那桥下呆着呢。”

  罗三听得兴趣大增,不由得问道:“大爷,那您也相信成都有海眼?这石笋就是海眼的镇石?”

日期:2010-1-25 8:34:00

  “我当然不信。”老者道,“石笋其实是古蜀人大石文化的遗迹。”
  “大石文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