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八百年》
第41节

作者: 山魁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用渔网、拌马索、用弹弓、给我的马挖坑,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不错,我喜欢!”蒋郁山的脸从严肃,瞬间就变成了哈哈大笑,让赵权等人有些不太适应。
  “但是……”蒋郁山犹豫了下,还是接着问道:“为什么你们在这个位置挖了个坑,而我的马恰好就撞到这个坑里了?是因为我运气太差?”这一点是蒋郁山一直不太明白的地方,那场比斗自己落马,真的会缘于运气?
  李毅中、李勇诚和王铠看着赵权,赵权却把身后的陈耀扯了出来。“小耀,给蒋队解释下。”

  陈耀努力地把有些迷离的眼皮撑开,晃了晃脑子,小声地问:“解释啥?”
  “嗯……就是,你……你怎么算出陷马坑的位置的?”
  “我?”陈耀又继续地稍微迷茫了下,随后点了点头,说:“哦,那个,是这样的……”
  “我得先估算下你那马的起跑速度,大概会比我们家小马哥快百分二十,从你那跑到这边,包括启动的路程在内,全程约百步,那么到了绊马索这起跳后,按我们设置的绊马索高度,结合起跳速度,落地距起跳点应该是五步,然后……”
  “停!等一下。”蒋郁山听着有些晕,但是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问什么,因为他什么都没听懂。“嗯……算了!”他只好在空中虚挥了下手,止住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蹲坐在谷场边上梁申,嘴角微翘,很满足地看着陈耀。

  “嗯……”蒋郁山扫去脑子里的一丝不安,接着说:“讲到马,无论你们以后是当骑兵还是当步卒,都必须对马有深入的了解,要了解它的习性、耐力、每一匹马的弱点,以及如何发挥马的最大优势。”
  “我知道你们大多已经可以在马上呆着了,但那还不叫骑马,而叫坐马,一个个跟小姑娘似的。这可不成!你们不仅得学会骑着马狂奔,还得学会在马上使用弓箭、兵器,甚至得学会在马上吃喝拉撒睡。”
  赵权乍了下舌头,在马上拉、撒?他不禁脑补了下这奇怪的画风。
  不过相对于辛邦杰来说,赵权更喜欢蒋郁山的教导风格,辛邦杰不善言辞,很多时候更愿意身体力行带着他们去练,却总是不知道怎么去说。然后等着梁申跟赵权去总结。
  “所以,明天开始,你们几个每天都得去马厩里,每天最少一个时辰伺候马匹。”
  无视一批娃娃的苦脸,蒋郁山手一挥便转身离开了。

  边上一直看着的丁武凑过来,细声问道:“怎么样蒋哥,这几个娃娃能用吗?”
  “嗯,不错,虽然战力不怎么样,起码有脑子,我喜欢!”蒋郁山拿手掌蹭了蹭下巴的胡茬。
  “呵,我说过你肯定会看中他们的,不像秦……”
  “你别扯秦队了,要不是郭少爷暗中示意,我再喜欢也懒得来教他们这个!”
  “也是……”丁武点了点头,“那个小胖子说了,这两天只要等秦队把酒曲弄过,他们就可以开始酿酒了。”

  “哈哈!不错!”
  看着蒋郁山和丁武笑嘻嘻地离去,李勇诚愁着眉问道:“你们说,这会不会是蒋队故意在整我们?”
  “我看有可能。”王铠在边上附合着。
  “别扯了,他有必要这么做吗?”李毅中说,“更何况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小权啊,”李勇诚又开始唠叨,“你赶紧把那酒弄出来,把蒋队伺候好了,我们也少些皮肉之苦。我有预感,在他手下,一定会比在辛大哥那痛苦百倍还不止。我这身子骨,哪经得起他的折腾。还是小耀好,皮糙肉厚的,耐揍!”

  说着,给了陈耀肥臀两巴掌。
  陈耀一脚踹过去,却被李勇诚闪开。
  “无聊!”陈耀扭过头,抱怨着:“一大早就起来跑步,困死我了!呆会还要上什么课。不管了,我先回去睡会。”
  看到谷场边刚站起来的梁申,他喊道:“那个,那个,家里还有没吃的?我饿了!”
  “啪!”后脑勺就被挨了一巴掌。陈耀刚要发怒,回过头一看,是已经发怒的赵权,只好揉着脑袋,很忧怨地盯着他。
  “跟你说了多少次,长这么大,连个称呼都不会吗?”赵权对着他吼道。
  “我怎么不会了?我叫申哥,你不让叫!”
  “我说了,要喊梁叔!”

  “凭什么!大家都喊他申哥,我为什么得叫叔?”
  “你就得叫他叔,要不你敢喊我一声哥试试?”赵权狠狠地咧开嘴,“看我不咬死你!”
  “我——就——不!”陈耀的嗓门显然比赵权的大多了。
  梁申无奈地走过来,安抚着赵权,“算了,不就一个称呼吗?随便就好了。”
  “随便?”赵权是真的有些不满了,“你再惯着他,我看他就反到天上去了!”
  梁申只得略显尴尬地笑了笑。

  长临村最鼎盛的时候,有三四百户人家,近千人口。村民有半数以上依靠南北走私为生。虽然村里可种植的土地并不多,但也有四五十顷。
  村北小山前的坡地,多种小麦;村南湾湖入淮口的一千亩湿地,则是整个村子周边唯一适合种稻子的田地。
  这块被湾湖冲出来的湿地,是村子周边最为肥沃的一块水田。但其实在那儿种水稻的人并不多,一来村民基本都来自北地,以麦食为主;二来这块地虽然收成可观,每亩收成可至三石,但是如果遭遇淮河大水,这块地就会被直接淹没,很可能颗粒无收。
  村子东边靠近闾河沿岸,原来还有近两千亩的平地,村子里大多拿来种些杂粮,或是麦豆轮种。真定军来之后,这块地就被圈为养马场,包括一个马厩、一个近千亩的跑马场,以及留下一些准备种植喂食马匹的大豆与苜蓿。

  秦子绪细细地把长临村的耕地考察了一番,决定把屯耕的重心放在淮水边上的那块洼地上。虽然他对水稻种植不算很了解,但听说去年这块地每亩有三石的收成,让他很快地就下定了决心。因此,他希望村里的其他人可以把这块洼地全部让出来。
  辛邦杰正为这事头疼着。
  村子里老弱病残,现在总共有近三十口,还包括了几个依然病倒在床的老人。
  虽然去年大家的收成算是不错,家里都有些余粮,但自年底开始,村民老的老走的走散的散,能下地种田的几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就像李村长家,去年村长自己没怎么干活,但收购了不少村子里其他人的粮食,今年就不成了,想收购都地方买。
  而已经卧床几个月的村长,更不可能自己去种地了,李毅中只能算上半个劳动力,李勇诚甚至连半个都算不上。他们家的活,辛邦杰肯定得帮衬一些。
  辛邦杰估计自己一个人撑死了只能种个百亩田,加上李毅中,两个人管个一百五十亩算是顶天了。河边归他们两家的水田不多,只有五十亩,大部分都在村北的坡地。

  如果既种水田又管旱田,两个人可能得活活累死村北至村南的路上。
  这天,辛邦杰正在跟赵权及梁申算计的时候,村长过来了。看到已经可以下地行走的村长,大家都欣喜地过来问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