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天下-----南北朝风云史话》
第37节

作者: 姜狼豺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大宋帝国现在也只是刚刚走上正轨,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刘义隆太年轻,治政经验尚浅,还需要不断的锤炼,这样才能使他更加成熟。刘义隆本人的资质、悟性都不错,是块明君的好材料。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的二月,刘义隆来到丹徒(今江苏镇江)祭扫祖陵,丹徒是刘裕的实际出生地,在刘宋时代被尊为“帝乡”。在旧宫里,刘义隆看到了父亲刘裕当年未发迹时在农田中耕作的农具,不禁联系到自己现在锦衣玉食的生活,感觉有些惭愧,先辈创业时的艰难让刘义隆身感肩上责任重大。也就是刘义隆这样,换成刘义符和刘义真,早就不耐烦了,或许会象后来刘义隆之子刘骏(宋孝武帝)一样嘲笑刘裕:“田舍翁当此,已为过矣!”这时刘骏还没出生呢,刘义隆现在只有一个儿子,即后来宋史上有名的“元凶”刘劭,刘义隆就是死在了这个宝贝儿子手上。

  刘义隆现在学乖确实不是装装样子,给别人看的,他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汉文帝刘恒那样贤明的君主。愿意流芳千古的还是大有人在,至于象桓温那样自甘遗臭万年的并不多,人不能堕落成桓温那样。
  刘义隆的这个位置其实说难听些跟捡来的差不多,不是刘义符和刘义真胡闹,还真轮不到他出头。所以刘义隆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公关,虽然他是皇帝,但如果做的不好,百姓照样不会买他的帐。在这一年的五月,建康附近突然爆发一场疾疫,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刘义隆觉得展示自己爱民形象的机会来了。命有关部门采购大量药品投放民间,救治染疾百姓,如果有人不幸在疫情中死亡,而且死后没有亲眷收尸的,由朝廷出钱打造棺木,体面的下葬。

  其实,救民所急本就是朝廷应该做的,拿这事当政绩是不合适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刘义隆这样做至少还说明他拿老百姓当人看,有些帝王只是把百姓当成他们家的取款机,横征暴敛,无恶不作,刘义隆做的已经很不错了。
  想做一个仁君并不难,只要品德好就行了,但社会是非常现实的,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你仁慈而你顶礼模拜,苻坚待人接物可谓仁慈至矣,照样没人买他的账。对一个皇帝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滥施仁心,而是牢牢控制住权力。韩非曾经说过:“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才是问题的实质,用道德约束人心,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对刘义隆来说,如何牢牢抓住权力,才是他的当务之急,毕竟这时他也只当了四年多皇帝。徐羡之他们虽然死了,但如果刘义隆不小心,谁敢说不会再冒出几个徐羡之出来?打个最切实的比喻,当初桓温被谢安这些士族们耗死时,他们何曾想到又从社会最底层杀出个刘裕,砸了士族们的饭碗?
  自从刘裕废掉了晋朝,高门士族实际掌握最高权力的时代彻底宣告终结,虽然他们现在和刘宋皇室相安无事,合作的还算愉快,但刘家出身平民,和士族不是一条路上的人,刘义隆对他们并不放心。
  入宋以后,高门士族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王弘,在士族集团中王弘的官职最高,虽然能力不怎么样。王弘和刘义隆的关系不算亲密,刘义隆最信任的是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在刘义隆心中,王弘其实不过是只漂亮的政治花瓶,装点门面用的。但话又说回来,王弘现在的权力过大,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弘再没本事,到底不是他刘家的人,权力还是锁在自家的保险柜里最放心。

  刘义隆想把王弘的位子交给四弟彭城王刘义康,此时刘义康正在荆州做刺史,为哥哥守好西大门。虽然亲兄弟有时也难免阋墙,但总比外人更值得信任,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古训。只是王弘在朝中“德高望重”,又没什么过错,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拿掉他,只能慢慢寻找机会。
  刘义隆的心思虽然没有说出来,但还是被一些朝臣看了出来,左光禄大夫范泰就猜透了刘义隆。范泰是个好管闲事的,见王弘蹲在上面不肯下来,也想把他给拉下来,自己做不到那位置,你也别想赖着。范泰找上门来,点拨王弘:“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司徒兄弟现身居高位,天下侧目,表面是很风光,但却犯了忌讳。人主都希望大权自专,人臣却位高权重,这不是什么好事。今上久有意于彭城王入京辅政,毕竟天下是老刘家的。我的意思,司徒大人不会不明白吧。”

  王弘又不傻,当然听的出来范泰想说什么,仔细一琢磨,也确实如此。这年头可不是司马家的天下了,刘裕天下狠角,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是刺头,惹不起,反正自己一把老骨头,没几年蹦头了,退就退吧。正巧到了元嘉五年(公元428年)的春天,江东发生了大规模的旱情,瘟疫流行。王弘真够意思,立刻上表请罪,把旱灾和瘟疫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头上,引咎辞职。

  刘义隆见王弘如此聪明,不禁暗笑,但事情还没急到这份上,缓一缓也没什么,“不准”。王弘知道皇帝这是给他面子,自己不能不识抬举,又缠住刘义隆。刘义隆“不得已”,在六月下诏降王弘为卫将军,但待遇仍是宰相级别,即“开府仪同三司”。所谓三司,指司马、司空、司徒,在魏晋南北朝时,开府仪同三司主要是一种荣誉,不是实职。

  到了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春,刘义隆见戏演的差不多了,就把刘义康从荆州调回来,任侍中、司徒、录尚书事,总督扬州方面军事,至于荆州重地,自然不能便宜外人,下诏以江夏王刘义恭为荆州刺史,总督上流各州军事。至于王弘,虽然还在任上,但老王头基本不管事了,军政大事一体兹问彭城王刘义康,“由是义康专总内外之务”,成为大宋帝国的二掌柜。 

  刘义康为人持重,加上又在自己身边,刘义隆对他比较放心。但五弟刘义恭性情轻佻,才具一般,出任荆州重任,刘义隆怕他在外面胡作非为,特意以三哥的身份写信,教刘义恭如何做人。在尚存人世的五兄弟中,刘义隆排行最长,刘义隆身上也多了份对弟弟们的责任。
  刘义隆的信很长,大致意思是告诉刘义恭做人一要谦虚谨慎,“深自砥砺,思而后行。”二要待人和气,“开布诚心,厝怀平当。”三要多与贤士交往,“亲礼国士,友接佳流。”四要会玩权术,拉拢人心,“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五不要贪玩,误了正事,“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渔猎,一切勿为。”六要学会过日子,花钱不要大手大脚,“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刘义隆说的动情,但从刘义恭后来的行为处事来看,刘义隆算是说错了对象,白吐了半天口水。 


日期:2008-2-25 10:27:37

    十
  说来也是好笑,刘宋初期政坛上活跃的多是些不伦不类的人物,一类是刘义符、刘义真、刘义恭这样的花花公子哥儿,一类是王弘、王敬弘这样的绣花枕头一包草,还有一类比较特别,他们确实有才华,都是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说他们不伦不类有些刻薄,但他们在政治上多是失败者,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谢灵运、范晔、颜延之等人,这里先说说谢灵运。

  中国有个著名的成语“才高八斗”,意思是说天下的文才共十斗,魏陈思王曹植可独得八斗,“我”可独得一斗,其他才子可共得一斗。这个“我”是谁呢?正是谢灵运!其实这也不是谢灵运吹牛,整个南朝一百七十年,文名最盛的,不算以晋遗民自居的陶渊明,也就数得着谢灵运了。比谢灵运稍后的文坛宗师沈约在《宋书》中称赞谢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谢灵运出身阳夏谢氏,家世显贵,他本人又才学高深,未免有些持才傲物。谢灵运“性褊激”,行事乖张,经常在人前夸口自己有宰相才,“宜参政要”。可朝廷根本就没想用他,只是拿他当个高级文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