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狼烟》
第9节

作者: 戴旭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作为一个完备的军事体系,在率先以进攻力量的发展,尽快抵消隐形战机和隐形空军带来的战略威胁的同时,可以研制反隐形探测技术。这也是以往重大新式兵器诞生后世界军事领域的一条基本经验。核武器1945年首先在美国问世,世界各国首先的反应不是构筑反核武器系统,而是首先也拥有核武器,之后,才考虑构建自己的反导弹系统和地下设施。现在,隐形战机和隐形空军刚刚问世,也必将在世界上掀起一股“隐形”潮。但之后,世界就将在反隐形技术上着力。

  我注意到美国、俄罗斯和日本、欧洲诸航空强国都在研制针对隐形战机的新体制雷达。甚至捷克这样的国家也已研制出有一定反隐形能力“维拉”雷达。我还注意到超越雷达的新型被动探测系统和也在试验中。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南军老式的“萨姆”导弹曾在F-117投弹的瞬间(弹舱打开时飞机雷达反射信号强),一举将其击落。这个偶然的战例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灵感:能不能以在研的诸多先进反隐形技术,通过“贴花”和“嵌入”的方式,和现有军事装备结合起来?如果成功,至少在对付隐形威胁的应急技术和战术手段中,又多一种现实的选择。但我同时也知道,这种办法即使是一种捷径,也不会蕴涵重大希望。一套濒临失效的体系,拜新技术所赐也许可以在某种特定情况下重新恢复某些功能,但绝不可能成为全新的体系。为发展隐形技术,美军曾经提出并分析了50种非常规防空概念,包括:声学系统、双基地雷达系统、红外探测方法、电晕放电探测、与宇宙射线相互作用、被动相干探测方法、雷达影子探测、“地雷”、磁扰动探测、混合双基地空间雷达、高频表面波雷达、探测飞机辐射、探测辐射度、飞行器气动尾迹探测、超宽带(脉冲)雷达。如果那多的反隐形技术可以轻易应用,精明的美国人一定不会以举国之力发展隐形飞机和隐形空军。

  有矛必有盾。我相信世界终将发展出有效对抗隐形飞机和引空军的技术手段,但这一过程可能会相当漫长。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反隐形技术研究正在向着全方位、综合运用、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但现有的一切成就都处在研制和试验阶段,而隐形战机已经用于实战。而且即使反隐形技术装备研制出来,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替换现有防空体系,也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军事领域将处于矛胜于盾的状态。世界各国的军人们面临的共同难题是:如果战争明天来临,怎么办。


警惕:信息化闪电战!(1)

  第二章警惕:信息化闪电战!
  ○新型战争二十年孕育一代;
  ○“一小时打遍全球”计划和全球导弹防御系统,一矛一盾,美国全球快速攻防体系即将建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战”结束前的1917年,为了超越阵地战的军事困境,坦克和飞机作为新式作战平台大规模应用,到1939年,令人恐怖的闪电战样式首次出现在波兰战场,战争的性质改变了。虽然空地战场的主角还是飞机和坦克,但已经不再是两种孤立的武器,而是代表两种机械化突击力量的符号,而“闪电战”一名,则是这两种机械化突击力量完美组合的军事动能的形象比喻。德军的闪电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引起后世军事理论研究者恒久的深刻反思。回想起来,这一机械化时代登峰造极的战争样式,从新式兵器问世、理论萌芽诞生(法国戴高乐、英国富勒的装甲战和机械化制胜论)和局部战争检验(西班牙内战),到战略战术孕育成熟作为一种新军事体系投入下一场战争,只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巧合的是,为了超越遭遇战的血腥模式,越南战争后期美国实验了激光制导丨炸丨弹的空袭战术。1991年美国和多国联军发起海湾战争,拉开以空袭和精确制导武器非接触、非线性非对称为特点的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序幕,两场战争的时间跨度也近二十年。“二十年”是不是现代新型战争魔鬼的诞生发育期,固可存疑,但下一个关于“二十年”的魔咒,的确又一次出现在我们和世界的面前:从海湾战争到今天,经过各国军界热烈的学术探讨,特别是始作俑者美国不断以新的战争实践完善、改进、提高、否定之否定,历经近二十年的量变,信息化战争的样式即将发生惊天动地的质变:一种以大范围、短时间、快速度、强威力、软杀伤为基本特征的新型闪电战呼之欲出。

  一、一系列高技术战争为信息化闪电战的孕育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1964—1975年的越南战争打了12年,但同等规模的海湾战争只进行了42天;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大规模军事行动只用了21天。很显然,战争的速度是越打越快了。隐藏在这一大趋势背后的核心因素,是高新技术对战术的决定作用:据有关资料,凭借强大的C4ISR9即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计算机、侦察、监视系统),美军完成一个“发现—定位—瞄准—攻击—评估”打击链所需的时间,海湾战争时是100分钟,科索沃战争时为40分钟,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平均在30分钟以内,几乎是发现即摧毁。这种超级战术能力,必然地要在战役和战略的层次上显现出来:一是使战争的整体进程大大加快,二是促使战争决策者依据这种快速打击能力制定战争计划。而这又迫使战争实施者的军人以更快的技术和战术手段,实现决策者的意志。正反馈的结果,刺激着美国和西方军事理论家,对现代战争中一些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战术、战役实践,升华到学术层面进行战略放大,使之成为引领当代军事发展的一种思想和潮流。受其影响,一些“志向远大”、实力超强的国家,开始制订惊世骇俗的计划并用于更新自己的军事学说,俄罗斯提出未来战争样式是宇宙—空中—海上快速攻防,美国则喊出“一个小时打遍全球”的口号。

  二、美国军界的新“闪电”梦想:“一个小时打遍全球”
  2003年4月,伊拉克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美空军参谋部便秘密进行了一项名为“远程全球精确交战”的研究。根据新的战争样式,美空军将打击能力分为三类:全球瞬时打击能力、战区瞬时打击能力和区域持久打击能力。美空军认为,具有实施全球瞬时打击的能力将具有比伊拉克战争更强大的“震慑”效果。让敌方清楚地知道美国“能够在任何时间将在全球任何地方的高价值目标陷于险境或对其实施打击”,就可以阻止敌方行动。这种技术使打击实施前不必进行战区内集结,从而提高了突然性,而这种突然性又可成为一种强大的威慑。

  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不久,拉姆斯菲尔德就对五角大楼下达了向“10—30—30”模式军事构想过渡的任务。这一构想的实质是:在美国政府做出在某个地区动用武力的政治决定之后,美军要在10天内进入战斗准备,并且向预定地点进发。此后30天内,美军应击败敌人,并使敌人在可预见的将来无法恢复有组织的反击。而后的30天内,美军应当调整部署,并为到达全球的任何一个地区完成新的战斗任务做好准备。按照这一设想,美国一年之内,可以连续打赢五场战争。高节奏的战争和胜利速度,要求美军整体上“更快、更高、更强”。美国的四大军种和整个军事体系的转型,围绕这个战略开始加速。


警惕:信息化闪电战!(2)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