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乱世中的刘宋帝国》
第1节作者:
命运之音 日期:2012-1-1 8:48:00
前言
从小时候开始,就因为在其他课上看历史书被老师骂。因为其他科成绩都不好,而被称为“没出息”“废物”。就连家长也否定自己的理想。还有那种我永远都忘不了的鄙视的目光。知道我遇见了第一个给予我肯定的人,也就是我的中学班任,宏伟老师。我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思想开始萌发,开始相信自己,开始了对未来的憧憬。后来,我上了高中,遇到了第二位给予我肯定的老师,我们还算有缘,我的班任,教历史的宋爱芳老师。这是我的美梦,没想到会真的成真。我很喜欢上宋老师的课,虽说他的课没什么意思,但是宋老师的课却讲的额外的细致,嗯...因为我觉得学历史就要学详细的。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成长着,也逐渐的懂了,那些鄙视的目光还不如屎。学历史为什么就没出息?总是在意父母与老师还有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人高高在上的目光,就无法真正的行使自己的理想。根本不必理会别人的贬低、嘲讽。我不想走别人已经为我铺好的路,我只想做一个真真正正的我自己。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自己只要朝着内心坚定的方向前进,就一定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这本书我写了五个月,经过了很多次的整改,不过还是有很多写的不好的地方,所以请大家多多点评,在下一定虚心求教。谢谢。
命运之音
2011.12.31
日期:2012-01-01 08:56:50
乱世开章(上)
三国乱世,因西晋一统而告终,数百年之后,东晋末年,随着一个人的昙花一现,却引来了一个群雄竟起的真正乱世,这个人就是——桓玄。
桓玄字敬道,还有一个别名叫做灵宝,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东晋大司马桓温,桓温快要过世的时,立下遗嘱让他继承自己南郡公的爵位,当时桓玄年仅五岁。
自古便讲究“百善孝为先”,父母仙逝,子女为其守孝三年。五岁的小桓玄亦是如此。三年期满后,原桓温手下文武佐吏皆来向桓玄的叔父,也就是当时担任荆州刺史的桓冲告别。桓冲临走时,指着前来送行的人群对桓玄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故吏啊!”桓玄闻言大哭,震动左右,周围人都感到很惊讶。
如此小的桓玄就有如此心机,撒播下孝顺之名,心里就埋下成大事的种子。人人都说“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靠坚强的毅力为理想奋斗,理想就会实现”。
桓玄的未来或许从这一刻就注定了。一定不会平平谈谈。
数年之后,桓玄长的是一表人才,有擅长吟诗作对,只可惜他自持门第高贵,才华出众,常常以英雄豪杰自居,让人看到了就害怕,搞得朝廷也有疑虑而不任用他。
个人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桓玄这种情况在东晋十六朝应该属于常见现象,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所谓“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如此看门第选拔官员,致使下层社会的学子有的一生都做不了官,埋没了不少人才。
桓玄才华出众,还出自名门。所以他就认为自己一定会被朝廷重用,出现如此现象实属自然。可是就因如此桓玄直到二十三岁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要不是说“人要是点背,喝凉水都塞牙缝”,正巧当时人人都在议论桓温晚年想要造反,自己扯大旗,当皇帝。就因为这事,桓玄兄弟在官场处处受排挤,因为人人都怕跟他们扯上关联,祸及自身。朝廷也为了安全起见,就给他们封个散官当当而已。
后来,桓玄出补义兴太守,可还是郁郁不得志。在任的时候,又一次,眺望震泽,意识感慨万分,哀伤之至,叹息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既然不被重用,那干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桓玄便弃官返回自己的封国。
回到封底的桓玄还是不甘心,他不甘心就这么屈人之下,于是他上书与晋孝武帝,奏章上说:先臣蒙殊遇,姻娅皇极,常欲以身报德??????把自己那是一个劲的推荐,致使可惜,当时朝纲混乱,这书送到朝廷同石沉大海,皇帝怎么可能看的到。
桓玄一天一天在江陵混日子,无事可做。荆州是他们桓家发迹的地方,桓温、桓豁、桓冲等兄弟子侄也先后任荆州刺史达数十年之久。所以桓家在荆州根深蒂固、势力庞大,加上桓玄为人骄横,江陵人见他比见荆州刺史都害怕。当时的荆州刺史叫殷仲堪,是一个玄学名士,没什么威望,他清楚桓家在荆州的地位,清楚自己要是想在荆州混的好,还得靠桓家的威望,所以就对桓玄敬畏三分。由此可见,桓玄在荆州的地位之高。
就在这个时候,幸运女神慢慢的开始对桓玄微笑。
日期:2012-01-01 08:59:02
乱世开章(中)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晋孝武帝被张贵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即位,史称晋安帝,这个晋安帝是两晋南北朝著名的白痴皇帝,连冷热都分不清楚的傻子,可能管理的好国家么?所以这时的晋国由太傅、琅琊王司马道子专制朝政,可是这个司马道子爱酒如命,是个有名的“饮酒达人”,每天从早到晚喝个不停,也不问政事。这就导致他手下的尚书左仆射王国宝与从第王绪专权,威震朝野内外。
在当时地方兵马以两支最为强盛,一支是以青、兖二州州兵马,刺史是王恭;另一支是荆州的兵马,刺史是殷仲堪。这两支部队兵精粮足,战斗力很强。这就引来了王国宝等专权大臣的不满,因为在这种混乱的朝廷之中,别人的实力增加就代表着自己的实力减小。王国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遂与其弟王绪劝司马道子削弱地方兵权,加强中央实力。
意见督导室不错,可是由于王国宝等过于贸然行事,消息一传出,朝野内外骚动。桓玄此时正对朝廷有不满,这个消息传到江陵后,桓玄觉得现在地方与中央已经势如水火,自己有可乘之机,便立即游说殷仲堪,挑唆说“王国宝一向和你作对,早就想对你动手了。现如今他掌握大权,与王绪互为表里,想撤谁撤谁,向换谁换谁。王恭是皇上的太舅,他们一时还不敢对其轻易下手,这样的话,就只能先拿你开刀。你是先帝破格任用的官员,但他人未必认为你何时,如果朝廷下诏征你做中书令,免去你荆州刺史职位,你如何是好?”殷仲堪说:“这件事情我 已经担心很久了,不知道你有什么高见?”桓玄又说道:“王国宝奸诈凶狠,天下人尽知;王孝伯(王恭的字)嫉恶如仇,有过人之处。你应当赶快派人游说王恭起兵,以匡正朝廷。对他说你将率全荆州的军队顺流而下,推举他为盟主。我等亦当奋起追随,这样的话天下都会起兵响应,到时候不愁大事不成。”桓玄倒是很有演讲天赋,说的殷仲堪是心惊肉跳。但就算如此,殷仲堪仍然犹豫不决。
过了没几天,王恭派使者送信到江陵,邀殷仲堪与桓玄共同匡正朝廷,终于,殷仲堪的野心与欲望占据了他内心的上峰,他,动心了。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殷仲堪之所以不想充大头,应该就是想到这了吧,这会有了领头的,自己就没什么怕的了,殷仲堪应允此事。
晋安帝隆安元年四月,王恭终于按耐不住寂寞,因为他心里清楚的很,迟一步动手就可能祸及自身。被削夺兵权就等于任人宰割,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王恭以“诛王国宝,匡正朝廷”为名先发制人,起兵京口。
司马道子一得到消息就傻眼了,来没等人家动手,自己就把王国宝兄弟给砍了,以释众怒。如此王恭若再兴兵便没有了理由,遂罢兵返回京口。
殷仲堪不知道是出于胆小,还是出于谨慎,直到得知朝廷杀了王国宝后才派兵进据巴陵,后来见王恭退兵,就也跟着撤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