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江苏、上海、太原、大连、绍兴等地的环卫局,都对垃圾转运站的苍蝇规定了两只到六只的不同数量。
说到底,制订规范和颁发规范的人,都是竞底者。他们闭门造车,根本不考虑规范的可操作性,就炮制出一个看起来漂亮的东西,准备以此向环卫工人竞底。而环卫工人作为被竞底者,也只有无奈地默默忍受。这就是中国的普遍现象。
但实际上这种规范,完全是官样文章。如果真的按此规范严格执行,在检查工作时,必须有四名以上工作人员,一个人盯住一个方向,这样才不会冤枉环卫工人。当甲盯住的东面苍蝇向南飞动时,他必须立即对乙喊叫“喂,我这边的苍蝇飞往你那个方向去了,这一只不算”,或者说“我这只还在这里,你那里又发现两只?好,这个垃圾站违规了。”
白天检查垃圾站的苍蝇数量还好办,晚上又该如何检查呢,难道要把探照灯支起来,把垃圾站照得通明透亮,然后再逐个角落检查吗?
如果不能这样检查,那么制订规范是开玩笑的吗?
显然,这完全是可笑的规范。可笑之处在于,垃圾站多一二只苍蝇,会有什么本质变化吗?
这,就是竞底。
为什么这条规范令人捧腹呢?因为二只苍蝇根本不是一条底线,只是坐在办公室的竞底者,拍拍脑袋简单地把它规定成了底线。这样的底线并不会有权威性,只会成为竞底者向上交差,向下施压的工具。
虚假的底线既然没有权威,为何竞底者还要制定、公布出来呢?因为虚假的底线也可以用来对被竞底者进行竞底。
如前面所列举的武汉环卫规则案例中,派去垃圾站检查工作的检查员,如果想对负责垃圾站卫生的清洁工竞底,可以这样对环卫工人施以颜色“老张,你也看到了,这里有三只苍蝇,怎么办?”
如果老张没有背景,他就不得不打躬作揖,送上几包香烟,甚至拉对方去馆子里撮一顿,才能让检查员睁只眼闭只眼。
日期:2009-1-9 20:02:12
六、儒教如何利用“礼”对中国人竞底
“礼”在孔丘的思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对祖先所举行的祭奠。
据说当年孔丘编撰了六经,但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只有五经,即《诗经》、《易经》、《书经》、《礼经》及《春秋》,遗失了的那一本,是《乐经》。
一个竞底的民族是不需要童年的,所以中国孩子从一二岁能听得懂话起,就得为了听话、乖、表现好,而学着掩饰自己的本性;同样,一个竞底的民族也是不需要欢乐的,欢乐对于他们是奢侈品,只会影响竞底的进行。因此,特别巧合地,孔丘编撰的《乐经》就失传了。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代吃“考证”饭的所谓大师多如牛毛,但对《乐经》为何失传,如何失传,却没有一个权威意见,因为竞底者并不关心。
不过,儒教并无系统性,因此即使少了《乐经》,也不影响它的功能。也许,没有《乐经》,更有利于竞底,毕竟对欢乐的追求,是和竞底相悖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乐经》可能是竞底者特意销毁,有意失传的。
儒家理论特别强调关系:什么是人?但这个“人”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个的人,儒教所说的“人”,只是中国社会这张巨大网络上的某个节点而已。
“仁”由“二”和“人”组成,也就是二人。只有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人,才有所谓的“仁”。由此推理,由“仁”构成的传统思想中的“人”的概念,即“人”不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自己意识思想和生理个体的东西。
所以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人在对“人”进行定义时,仍然倾向于选用马克思对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这种定义最对中国人的竞底胃口。(其实,我们将后文以案例的形式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竞底,这就是它产生于西方,却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核心原因)
既然人不过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他的个人权利、个人欲望、个人感觉等等,全不重要。这个网络也可称为组织,显然,中国人可以是学生、子女、父母、员工、老板等等,他的行为得符合学校、家庭、公司的规范,至于他是不是他自己,谁也不值关心,连他自己都不会关心。
中国,一个人的价值有多大,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他的能力、禀赋,而是取决于他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种关系有一个流行的新名词叫“人脉”。
一个人脉丰富的人关系网极为广阔,他不仅在生意经营上会很顺利,在官场生活中也会很有办法。这样他就显得有价值了,至于是否真的有价值,中国人谁也不会考虑那么深奥的问题。
虽然孔丘不是一个很好的竞底者,但他的儒教却是一部竞底培训经典教材。
他是怎样培训被竞底者的呢?
这就是儒教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和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礼又是谁制定的呢?当然是以圣人为首的儒家大师。而最大的圣人,儒生们公认是那位奔走于列国之间,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推销他的理论,而无人响应的孔丘。
所谓的“礼”,不过是儒家为社会指定了众多的角色,“君、臣、师、父、兄、夫、妻、大夫、士、庶民”等等。而每一种身份,都有他们的一种活法“礼”,也就是为他们定制了身份不同的假面具。
后来的统治者发现,只要带上这种假面具,就特别容易把竞底推行到底,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子不亡是为不孝”。
这东西可太棒了!一个竞底组织有了如此“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那么它的竞底政策执行起来,一定将毫无障碍,于是乎,历代统治者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崇孔丘的儒教。
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统治者会大力推崇儒教?!这些“治人的劳心者”,一个个精明着呢,他们虽然脑满肠肥,但可不傻,否则如何高居竞底者的位置。
儒教的所有学问都在宣扬如何做人,但这个“做人”不是教人如何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自信,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而是教人如何在“礼”的约束下,把被竞底者的义务做到最佳。
从上一章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那些扫平天下、使朝代更替的帝王们,有任何一个的行为符合儒教的“礼”吗?他们身上有一点“忠、孝、仁、义、礼、信”的影子吗?
唯一我们看到的:他们都不缺乏“智”,否则不能打下江山。
说到底,这些帝王都是竞底者,而儒教是用来教育被竞底者,所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要求被竞底者对内进行竞底,也就是不断修炼自己能忍耐的底线,最终能做好一个最称职的奴才。
试想,如果儒教没有这种教育被竞底者的功能,历代的统治者怎么会对它大力弘扬,让它成为中国的国教呢?
日期:2009-1-11 15:48:11
七、儒教如何利用“孝”对中国人竞底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根基之一。
孝敬长辈本来是件好事,但在竞底社会,好事做过头,反而把人打到底线。传统文化中宣扬孝道的启蒙读物是《二十四孝》,随便从中挑选几个故事就可以看到浓重的竞底色彩。
案例:“孝”的本质:《二十四孝》中的竞底故事
孝感动天
舜的父亲及继母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下面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挖井时,他父亲却朝下面填土,舜挖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父亲恭顺。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尧听说舜非常孝顺,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选定他做自己的继承人。
舜做天子后,依然恭恭敬敬地去看望父亲,并把曾经想害死自己的异母弟弟,封为诸侯。
(估计这个“舜”大约是属穿山甲的,地道挖得可真快,可惜这项技术没有流传下来)
埋子奉母
郭巨对母亲极其孝顺,但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为了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养,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忽然得到天赐的黄金,得以孝敬母亲,又能兼养孩子。
(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竞底,嫁人千万不能嫁郭巨这样的人。他一遇到困难就想竞底,一想到竞底就想到绝处!为什么他不能琢磨点竞优的方法,想想怎么多赚些钱把大家养活呢?他今天能埋儿子,明天没粮食了,就会杀妻、杀母充饥。)
卧冰求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