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33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古人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表述看似矛盾,“亡,百姓苦”,很好理解,因为在大动荡时期,民不聊生。但“兴”为何也会百姓“苦“呢?因为在竞底社会,“兴”靠的也是把百姓打到底线,那些“雄才大略“的最高竞底者,会充分彻底地盘剥他们稍稍丰盈的口袋,去打造大量的形象工程,如秦朝的阿房宫,隋朝的大运河,汉武帝的远征匈奴(第五章将论述竞底者为何要搞形象工程)。因此在“兴”的时候,必定过度使用民力,将百姓推入苦不堪言的底线状态。

  刘邦在当上董事长后,他的手下大将有不少曾起兵叛乱。汉文帝时期也曾发生“七国之乱”,但当时的社会,普遍想从“人相食”的底部向上爬升,这些叛乱没有得到足够的能量,并未造成较大的影响。汉朝家族企业完成与吕后的人事争斗,因汉文帝上台而得到稳定。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在中国这个竞底社会,做了一个伟大的试验:

  不与民众竞底,即减轻税负,与民休息。
  我们在第三章将论述到,支撑西方国家的有四大支柱: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而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只有政权独大,因为宗教的神权被政权边缘化,军事完全为政权服务,而经济,中国的史书上有关经济政策的记载,只有两类:一,如何巧立名目加重税负,更深地盘剥百姓;二,减轻税负,与民休息。至于什么“推广科技,发展经济”的政策,史书上从未记载。

  经过严酷的竞底煎熬幸存下来的百姓,往往需要也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这与中国人繁殖能力强大相互印证)。文、景两位董事长不过在位四十一年,家族企业的钱就积累到好几百亿,连钱串子都腐烂了,库存的粮食新旧堆积,根本无法吃完,后人尊称这个时期为“文景之治”。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从大乱到大治,其方法并不复杂,就是“不向或少向民众竞底”,但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大治”的好日子实在太少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称中国是个竞底社会,这个国家的背后,就必然有独特的顽固竞底DNA:
  从民众方面讲,日子好过了,生儿育女就多了,人口自然过度膨胀,人均土地占有量大幅下降,粮食的积累越来越少。而家族企业的董事长,看到民众有几年的好日子,马上就忘了前车之鉴,变得无比的好大喜功。
  汉武帝与前朝的秦始皇非常类似,所以被后人称为“秦皇汉武”,他们实施的竞底招术也如出一辙——严刑峻法和对百姓残酷的剥削。汉武帝实施“田三十亩按一百亩征收租税,口钱(人头税)二十改为二十三,七岁起算改为三岁起算”。这使得贫民不得不为逃税,而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苛政猛如虎”莫过如此。汉武帝喜欢四处巡游、广造宫殿,并改变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屡次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

  陈胜曾经告诫自己的乡友“苟富贵 毋相忘”,但他富贵后,就把这话忘得干干净净,所以他速亡了。实际上,“苟富贵 毋相忘”非常难,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做到的,只有李世民、曾国藩等寥寥数人。而“富易妻,贵易友”,才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现象,汉武帝就在汉朝家庭企业“苟富贵”后,彻底忘记这“富贵”是如何来的,把“文景”时期怀柔的对内竞底政策,“易”为严酷的对外竞底政策。

  汉武帝这番竞底下来,汉朝很快到达了“人相食”的底线,各地大大小小的民变四起,家族企业面临破产的地步。
  在后面我们会论述到,任何一个貌似强大的竞底组织,实际上都相当脆弱。联想集团在收购了IBM的PC业务后,每年的营业额高达上百亿美元,但如果美国的英特尔、AMD两家公司,因为特殊的原因停止向联想供货,那么在半个小时内,联想的股价将雪崩,不出三个月,这个巨型公司就难以为继。
  汉武帝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看似强大、富裕的社会,只要严酷竞底短短二三十年,就面临破产的局面。
  汉武帝到底比秦始皇聪明,他发现问题后,下了《轮台罪己诏》,停止竞底政策,又回到与民休息的状态。很快,汉朝家族企业又出现了“昭宣中兴”的局面。
  我写到这里,感觉中国社会实在就象块韭菜地,竞底者的镰刀多挥几次,韭菜地马上残败不堪,竞底者就成了昏君、暴君。而只要少挥几次,韭菜地就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竞底者就成了明君、圣主。但不管是昏君还是明君当政,老百姓都毫无例外地是“草民”。
  也许,我们可以将此现象命名为“中国历史兴衰的韭菜法则”,某些穷极无聊的“主流经济学家”可以据此研究:到底镰刀挥多少次,一定时期内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免费友情提示一下:管子的《牧民》中有相关内容)

  _________
  BEE应该专门来跟我学习韭菜法则,这样炒股的时候,就会明白:竞底者是在放水养鱼(如现在)呢?还是在磨刀霍霍准备割韭菜了。
  到时在别人还忙着往股市投钱时,你却早已听到磨刀声,就可以赶快溜之大吉了。
  嘻嘻

日期:2008-12-18 19:20:50

  但“昭宣中兴”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几十年,竞底组织的九斤老太法则开始显露效果。汉朝又出了个荒淫无度的董事长汉成帝,环肥燕瘦的故事就出在他身上。
  真奇怪,古代所有不好的帝王,都有导致他们“失德”的美人;现代所有暴露出来的贪官污吏,都有导致他们犯罪的情人。女人真的是红颜祸水?还是竞底者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把问题归咎到女人身上?
  汉成帝忙于寻欢作乐,政事全部交给外戚王氏集团。这样就引出一名竞底高手,把汉朝的家族天下变成他自己的了。
  王莽是个儒生,他的姑妈是当时的皇太后,但由于父亲死得早,对他的提携不够,虽然他的同辈兄弟加官进爵,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他却孤苦伶仃。
  王莽平时热衷儒学,礼貌待人,这赢得了皇太后的欢心。另外,王莽对身居大司马的伯父极其恭敬。一次伯父生病时,王莽的表现超过了他的亲生儿子,不仅在身旁端茶送水,每次让伯父喝药时,王莽都会先自己尝过,这样几个月衣不解带的伺候,王莽蓬头垢面,憔悴不堪(这些花样,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了勾践对吴王夫差的竞底)。
  这套办法用在伯父身上,果然大显奇效,伯父感动不已,开始提携王莽。
  而王莽却越发对自己进行竞底,他的官爵越高,对外的行为却越加恭敬,并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书生、穷人。

  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朝廷官员都派自己的夫人前去探病,当这些贵夫人来到王莽家时,一个打扮得极其俭朴的女人出来迎接他们,这些贵夫人想“这是王家的什么奴婢呀,穿得也太朴素了”,最后才得知,这人就是王莽夫人。
  王莽的竞底手法果然奏效。但不幸的是,汉成帝去世了,哀帝即位,王莽的大靠山——他的姑姑被尊为太皇太后架空起来,王莽被迫下野,回到自己的封国。
  但高手是不会为一时的波动,改变自己的战略的。王莽即使不在朝,也没有忘记实施竞底战略:他的儿子失手杀死家奴,本来在当时不是件大事,但王莽逼亲生儿子自杀偿命,广泛得到世人热烈的好评,从而被重新召回京师当官。
  接下来,王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作,终于成为新朝家族企业的首任董事长。
  王莽表面上借助儒学,暗地里实施竞底策略,轻松愉快地赢得了天下。他因此有点犯傻,真的以为自己是以儒学得到的天下,就想以儒学治理天下。

  孔丘的儒学自创立以来,从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没有哪一位帝王会傻到真正用来治理国家。王莽当政时的家族企业已四面楚歌,王莽开始推行他美好的改革措施:
  把老百姓的田地改属朝廷所有,个人不得买卖;每个男子只准有一百亩地,多出部分必须分给本族或邻居中没有田地的人——这套政策颇有点平均地权的味道,看似非常先进,但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因为有权有势的大地主强烈反对,不肯拿地出来;而无地的贫民不能拿到按政策应有的土地,反而激起更大的愤怒。
  中国人有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王莽的这个政策,就同时对贫富两大阶层进行竞底,整个社会一下就滑到了底线。史书记载“缘边大饥,人相食”。他上台还不过十多年,利用严刑峻法所进行的竞底,就让他遭到了现世报。
  王莽被杀,人们为了宣泄愤怒,将他的舌头拉出割掉,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死时没有舌头的帝王。

  可见人们对儒生的痛恨,可见儒学的误人误国。
  在推翻王莽的武装中,以刘玄为头的绿林军是较为强大的一支,而这支队伍中,又以刘秀兄弟的部队最能打硬仗。
  刘秀曾指挥绿林军击溃王莽42万精兵,取得载入青史的昆阳大捷,为王莽的覆灭奠定了基础;刘秀的哥哥刘縯攻克宛城,刘玄后在宛城建都。
  随着王莽政权的日益衰败,刘玄感到刘秀兄弟俩功高震主,犹如芒刺在背。正当他俩忙着东征西讨时,他在背后开始对他们竞底,先找借口将刘縯谋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