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28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种过滤性病毒,当然就是竞底,它确实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内斗,中国人永远不团结,似乎中国人身上缺少团结的细胞。”
  (这种内斗,就是彼此竞底,由于竞底,中国人当然不能有真正的团结。就象中国的PC产业,其竞争战略就是:争相向上游供应商英特尔和AMD献媚,而自己拚命倾轧。其它行业哪个不是如此?)

  “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中国人喜欢讲大话,喜欢讲空话,喜欢讲假话,更喜欢讲毒话……一旦涉及政治立场或争权夺利的场合,毒话就更无限上纲,使人觉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恶毒、下流?”
  (我们在第六章中会分析道,不认错是竞底者的义务,因为认错会削弱竞底实力。而认错却是被竞底者的权利,为了生存,被竞底者必须勤于认错,甚至将不是自己的错误承担下来。至于“假大空”,那是竞底者为了掩饰竞底的实质。李志强也要喊“以人为本”,因为他不能喊“以加班为本”)
  “中国的面积这么大,文化这么久远,泱泱大国,中国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胸?……”
  (应该有一个竞优的心胸,可惜这实在难以做到。)
  “洋人可以打一架之后回来握握手,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一百年的仇恨,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为什么我们缺少海洋般的包容性?没有包容性性格,如此这般狭隘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

  (洋人如果为利益而争,是“可以打一架之后回来握握手”的。但如果为了尊严,他们的仇恨比中国人更长久:纳粹不把犹太人当人,要灭绝他们,战后以色列不惜倾全国之力,在全球范围对纳粹屠夫赶尽杀绝。中国人没有这样的决心,因此在国际社会也没有这样的尊严。中国人只有彼此竞底,做奴才式的被竞底者时,不惜把自己打到底线,如勾践;做主人式的竞底者时,就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视天下苍生如草芥,如大清的顺治皇帝。)

  最后,总结如下:
  竞底可能会使全社会的总财富增加,但同时也必将驱使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社会更加失衡;
  竞底能使中国人的生活更加富足,却不能使他们更加幸福;
  竞底可以使中国的GDP达到全球第一,却不能使中国的GNP进入世界前30名;
  竞底可以制造很多赚钱能手,却不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家;
  竞底能让学生多学些死知识,但却不能增加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竞底能使中国人赢得世界所有的考试冠军,却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竞底能让中国人拿到更多的金牌,却不能提高全民的体育素质和体育精神。
  竞底能培养出许多水平高超的音乐演奏者,如李云迪、郎朗,却造就不出一个音乐大师,如贝多芬、肖邦。

  竞底能生产很多写“材料”的高手,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思想大师、文学大师、科学大师。
  ……

日期:2008-12-7 10:32:15

  挺多人对竞优感兴趣,但竞优需要法律、制度的配合,不是个人或某个企业能独善其身的。
  因此,我们在本书中,关键是让大家把竞底的招数学到位,用于把对手打到底线。(对手也包括老外,所以不要小看竞底战略。竞底学好,不说做到华为那样,能成它1%也不错啊,不过我一直强调,战略中人的因素很关键,如果你没有竞底精神,学了竞底战略也不敢、不忍执行,那还是没用)
  当然,有时局势也很无奈,得选择主动把自己打到底线,至少那时你的心情会好一点,明白自己为何忍耐?有个奋斗目标。
  为了论证竞底是中国国民的DNA,我用它已解释了儒家理论、忍经(第三章)、中国式管理、厚黑学、柏杨的丑陋中国人(见上),在第三章中还将解释马克思主义(那也是竞底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显然是竞底者与被竞底者;所谓的共产主义,不过是马克思无法解决竞底怪圈,最终设计出来的一个空想)。
  当然,毛泽东思想也是很好用竞底理论来解释的,不过这个可能犯了某些人的忌讳,就算了。

  中国社会还流行过什么理论?
  菜根谭?呵呵,“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这当然是对内竞底,不说也罢。
  曾国藩的“挺经”?呵呵,一听这名字,就是竞底的味道。
  我个人毕竟有些孤陋寡闻,希望读者多提一些在中国真正流行过的理论,我再试着解释一番。三块表、和谐就太敏感了,算了。
  通过第一章的阅读,大家对竞底有了基本的了解,下面一章,将以这些有限的竞底概念,来审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和管理实务有点无关,但还挺有故事性,也许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当然,我也希望大家能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来审视竞底理论是否正确,不当之处,尽请指出。

日期:2008-12-8 20:03:57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就是竞底的历史
   我们唯一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我们什么也没学到!
     ——黑格尔
   不理性的行为就是重复做一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爱因斯坦

  为什么“我们什么也没学到”呢?也许是我们看历史的角度不对,现在,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看中国历史。
  西方的历史基本是一部宗教、哲学、制度、科技、商业、生活等发展史,但中国的历史相对单纯,记录的大多是帝王将相们的所作所为,基本是一部朝代更替史。
  西方人的历史,或者是直线式前进的,如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飞速前进;或者是螺旋式上升的,如20世纪上半叶,虽然历经二次大战的低谷,但不论是科技水平、社会制度,还是民主自由人权,50年代比世纪初都有了本质的进步。
  而中国人的历史,则更象个钟摆,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就是不能前进,难以上升。
  为什么我们说“竞底”是中国人的本性呢?因为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竞底的低水平循环史。
  只有竞优,才能带来人类的进步,中国人还能竞优,当然只能象钟摆式地低水平循环。
  中国在黄帝以前的历史,基本不可考,所以咱们从黄帝说起。
  黄帝打败蚩尤建国后,希望建立他的家族企业(即封建王朝,下同),因此传位给他的孙子高阳,高阳传给了他的族子高辛,高辛传给自己的儿子尧。

  这时的整个中国,不过是个大部落,尧所统治的天子之国,只是一个王城而已。竞底组织一代不如一代,是无可抗拒的宿命规律(第五章将论证此规律,并命名为“九斤老太法则”),黄帝所开创的这个家族企业,经营到尧这一代,就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尧不得不到外面去找职业经理人(帝王)。
  他找到了许由,想把帝位传给这位公认的贤人,但许由才智过人,觉得当时去接手这个破败的家族企业,不仅不能享到福,而且在拼命干活的同时,还要遭人物议,于是坚决拒绝了尧。不得以之下,尧将帝位传给皇族子弟,当时只是个小老百姓的舜。
  舜虽然是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但却以温良恭俭让著称,他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有德无才之辈,因此舜只以“德”,尤其是“孝”著称,而他的经营业绩(中国人最重视的开疆拓土),在史书上宣扬得不多。
  在舜之后,中国历史上终于记录了第一个竞底高手——禹。
  禹的父亲鲧是舜的水利部长,因工作失误而被杀,禹胸怀大志,忍住父亲被杀的悲伤,接过了水利部长的重任。他勤于王事,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日在水利工地上奔跑,连腿上的毛都磨光了。禹把自己打到任劳任怨、辛勤卓绝的底线,所做出的业绩,是治理了九州的水利,将中国的统治能力从一个王城,扩展到2500里以外。因此,禹顺理成章地接替舜,获得了帝位。(以对内竞底积蓄实力,是奋发于草根的竞底者,在早期的必由之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