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5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07年,日本的外资GDP约占总GDP的3%,而中国相应则占到30%以上。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和如此的GDP现状,也彰显了中国人的愚蠢和怯懦:既搞不好自己产业,也不相信能搞好自己的产业,因此拚命吸引外资,指望靠别人的力量,拉起自己的GDP。
  在很多的中国工厂,都挂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标语,提醒打工仔们努力工作。打工仔的压力够大了,不需要这样的提醒,也会做好自己的本分。倒是我们实在应该把这样的标语,挂在中国管理者的办公桌前:
  “今天不努力发展自己的产业;

  明天努力为别人的产业打工”
  什么是自己的产业?不是一些愚蠢的官员所说的那样“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即在我的地盘上的企业,我可以收税,就是我的企业。而应该是中国人的资本控股的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
  没有在关键产业上的强大和自主,想真正成为一个大国,凭什么?就凭那个GDP?
  5000只舢舨的吨位超过航空母舰,捆在一起就真成航空母舰了?!
  更为滑稽和荒谬的是,虽然中国拼命打压自己的企业,吸引外商投资,但中国却并不缺少资金: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使中国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许多以不平等待遇引入外资的企业,根本没有将获得的外汇,去购买外国设备或进口产品,这些外汇直接被转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则象旧时代的守财奴一样,拿着这些珍贵的外汇,找不到较好的保值增值办法,只好去购买美国债券。

  一方面是民企融资极难,个别地区已达年利息30%,一方面是数万亿的人民币,去购买年利息只有区区3%的美国债券,同时冒着巨大的风险。
  既然央行你用不好这么多钱,何必把这些钱处心积虑地搜刮到自己的口袋里?为什么不让民企物尽其用,去发展国内经济?真是吃饱了撑的!
  中国有稍懂常识的“经济学家”吗?也许有,只是他们的常识都用于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了。
  央行的这种做法,是对“草根”企业的骨子里的不信任,是另一种“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当然,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民企的竞底。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国债券使中国损失亿万,但“大潮”尚未退尽,具体数字实在难以估计。
  一方面是辛辛苦苦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打压自己人的企业去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是用这些好不容易吸引来的、积攒下的外汇,去投资风险巨大的外国债券,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为什么?!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日期:2008-11-12 13:52:08

  前面论到日本经过30年腾飞后,贫富差距非常小,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的贫富差距:
  前司机——平安马明哲在上市公司中的年薪,已逾6616.1万,而很多内地打工妹正在为保住她们4000元的年薪,而忐忑不安地奋斗。中国30年所形成的贫富悬殊,远远胜过西方国家数百年的积累。
  按国内机构的统计,2005年中国基尼系数逼近0.47,但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调查,内地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3或0.54。按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出现两极分化。
  这,就是竞底的恶果。打工妹们的收入18年没有实际增长,民工们被打到底线,贫富能不分化吗?我们只看到了自然环境的被破坏,却很少关注人文环境的被破坏,贫富悬殊、行贿受贿等等,就是对人文环境的践踏。
  贫富严重分化,显示了中国社会人文环境的底线状态。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因为两极分化,流民遍野,在歉收之年民变四起,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最终达到“人相食”的底线,终致改朝换代。

  中国处于顶层的富人和贵人们,本能地很担心社会向这条底线发展,他们预先将自己和家人移民海外,同时“裸体”在中国做生意、演电影电视小品,或“裸体”在中国当官,尽量捞到最后一点可捞的东西,只要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脱离这个竞底社会。
  有多少富人象娃哈哈的宗庆后那样,在大张“爱国爱民族”旗号赚钱时,却怀揣美国绿卡?
  有多少“贵人”象江西省付省长胡长青那样,在大谈“崇高追求”时,却怀揣他国护照?
  连外国人都认为:中国新华字典再版时,应增加“裸官”和“裸体做官”这样的新词汇。《南德意志报》对“裸体做官”的解释是:“他们是把赃款、老婆、孩子、甚至情人送到海外的干部,自己则独身一人、也就是‘裸体’继续从事大把捞钱的危险业务”。最受“裸官”们喜爱的国家是加拿大,该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引渡协议。但阳光充沛的法国南部和美国南方几个州,也很受欢迎。在那里的别墅区,互相勾结发财致富的腐败官员,与骗子商人相依为邻的情况并不少见。前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亚太部首席经济师谢国忠说:“破产的日本商人在浴室上吊自杀,而破产的中国人很快就会现身佛罗里达。”

  顺带提一句,当人们质疑马明哲6616.1万年薪的合理性时,马董事长2008年07月淡然笑称“我是职业经理人,肯定是要领薪酬的,最重要的是我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2008年9月平安的报表即显示巨亏157亿,马董事长发表千字文,轻松地将其归咎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丝毫不反省自己的失误,也没有提是否“我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

  相反,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巨大损失的瑞士银行,其董事长宣布放弃二年奖金,老功臣、前CEO伍弗利放弃自己应得的1千万美元薪酬,和公司患难与共。
  马明哲恬不知耻的表白,一点也不让人奇怪,本书第六章将论证竞底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认错,是被竞底者的义务;而不认错,是竞底者的责任!
  但这种悖论式的“正确”,到底显示了中国人的聪明呢?还是中国人的智慧?
  总结一下: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漂亮的、吃不着、摸不到的GDP增长吗?
  是为了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吗?
  还是为了广大中国国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GDP超过了美国(这是个可能的任务),而广大打工妹们每个月的收入,还是只能够让她们吃最低劣的快餐,那么这样的经济奇迹,即使有了,又能怎么样呢?
  民众会满意吗?社会会和谐吗?当然不能。

  行笔至此,又忍不住要问: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有智慧吗?
  只要看看日本人的事例,回答这个问题,真是让人有些气短。
  目前,中国还是一个人口年轻的大国,我们已经看到了过度垦荒、砍伐、放牧、污染,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知道这些做法是在寅吃卯粮,但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志强厂的那些打工妹们在日日夜夜的加班中,付出了她们的青春、健康、机会,既没有积攒下多少金钱,也没有得到技术、知识的积累,更没有获得高尚的情操熏陶,培养出现代公民的理念和健全的人格。

  几亿这样的打工者累积下来,构成中国庞大的国民基础,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寅吃卯粮呢?
  我的一个朋友有房有车,也算小有积蓄,他有一次跟我聊起政府为了保证GDP增长,大力鼓励消费,以拉动内需。他动容地说:“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医保,一有什么问题,随时几万十几万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费呢?”
  从他的话里我悲哀地联想到:如果志强厂的打工妹们,今后含辛茹苦将她们的孩子供上大学,她们的孩子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再辛辛苦苦地有房有车后,会不会也要说:“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医保,一有什么问题,随时几十万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费呢?”
  那么,中国人要到哪一代才敢消费呢?中国的经济何时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呢?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在着手撰写本书时,虽然我全部采用的是正规媒体提供的公共资料,但还是忍不住时时扪心自问,我的分析、推理、归纳是公正的吗?是无误的吗?
  有时,抬头看看窗外熠熠闪光的深圳赛格大厦,我真怀疑自己是否想得太过灰色,难道外面那些美轮美奂的莺歌燕舞,大多不过是漂亮的幻景吗?
  这种困惑常常使我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思考。不过,我耳濡目染的商界现实,却总是在提醒我:那熠熠闪光的背后,还有大量艰难前行的人们。就在离赛格不远的群星广场,物业管理处告诉我,2008年9月前后关门的公司就有一百多家。其他港台内地商人的沉重叹息,就不必提起。

  中国的老百姓,难!中国的企业更难!2008以后的中国民营企业,实在是难上加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