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60节

作者: 生于07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我和我哥在野外的那条马路上谈完话之后,我哥的变化是立即发生的。 我们骑自行车回家后,我哥立即告诉了我母亲和我嫂子这个事情。 我母亲非常激动,我嫂子也很高兴。 当时,大学对于自费读研究生是欢迎的,所以我用了几天的时间,帮他办好了手续,找了个宿舍。 他很快也就去办了停薪留职,准备去上课了。 这些天,我母亲和嫂子一直都非常高兴,家里也积极给他准备各种用品,把东西搬到宿舍去。 这些天,我母亲总是在说,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 在她看来,这是我哥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那么,现在大家觉得,我哥该怎么做? 肯定应该是好好学习,然后上完研究生,毕业之后找个工作,开始逐步发展,在职场上斗志斗勇,最后获得胜利,对吧?因为,很多书都是这么写的,主人公最后实现了幸福生活。 我只能说,那只是小说,是成功人士的宣言,而不是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的实际情况。 我们现在说的,是一个别人眼中最穷的人,除了工厂的工人(比他工资还高),他以前要好的同学,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弟弟之外,没有什么人有兴趣主动跟他建立联系(我姐当时已经出国几年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除了让他创造剩余价值以外,别人对他会有什么期望吗? 他的生活走到这个地步,必然是有他自身深刻的问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初“支点”的作用,并不是用来重新回到发展轨道的,而是首先要阻止住人们不断下滑的势头。 这种下滑势头跟金钱有关系,但是不完全相关。 比如说,有些人虽然有钱,而且钱甚至还越积累越多。 但是,这些人恐慌,有的是非常恐慌。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对环境判断经常非常敏锐和准确。 更有钱反而更恐慌的人,正在感觉到危机在离自己一步一步更近,但是自己并不愿承认这个感觉,反而可能自己说服自己,假装还在越来越好。 而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往往维持不了多久,然后经常就会因为“巴布托突变”而全盘崩溃,然后自己又变得“一无所有”。 所以,一个在社会上处于绝望挣扎中的人,必须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哪里有问题? 而我哥的读研究生的经历,就是阻止他继续下滑的一个“支点”,但是这个“支点”并不足以让他迅速开始“反弹”。 这就像一个人已经饿了两天,给他一个馒头,并不能让他吃饱,而只不过是让他少点饥饿一样。 如果让他吃饱,还需要给他更多的馒头。

  一个人的年纪主要表现在心理年龄上! 当一个人勤于动脑,思想灵活,那么就随时散发着青春活力;当一个人的思维已经固化,到了固执的程度,那么就已经老了。不少老板看上去很成功,但是思维已经固化僵化,到了非常固执的程度,那么这个企业就已经基本上到头了。 而我哥当时就已经变得相当固执,固执到已经无法听进去任何意见的程度。 当时,他入学的时候,我对他的第一建议是,首先开始学英语,尽快突击英语。 因为在当时,自费研究生只有一门“硬通货”,就是全国统考英语。 也就是说,如果他过了英语,其他的就没问题了,毕竟他是理科出身。 但是,就算我三番五次跟他说,他也不听。 我说,等他突击过了英语之后,再给他买电脑,他再突击电脑专业的课程,毕竟他善于数理化,理科的内容对他来说并不算太难。 但是,他说他的同学们都有电脑,天天都在钻研电脑,他也需要买,后来我就给他买了电脑。 结果,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他考英语,一塌糊涂。 到第二年,自费研究生又增加了专业课。 据说,专业课考试只有高手才能过,而他是根本过不了的。 所以,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空手而归。 我母亲又“阴云笼罩”,我嫂子也同样失望。

  一个人的成功,首先并不是你是否努力,或者有多么努力,而是你是否朝着正确方向努力! 我当时对他说:“另外一个文科生,高二开始就不学数理化的,都拿到了这个计算机硕士文凭,去外地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我从开始就让你学英语、学英语……”一个学习上的失败者,永远不知道正确的学习方式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像一个煤老板,永远难以理解高科技企业是怎么运作的一样。 当时,他已经在工厂里混了太长的时间,基本上已经忘记了怎么学习,或者已经难以理解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了! 他已经习惯了不动脑子的机械、刻板的工作,对于学习这个高密集型智力活动已经失去了适应能力! 他买电脑,并不是要努力学习编程,而更多地是进行他觉得新奇的娱乐活动。 我观察好多次他的“学习”过程,经常是坐在那里拿着编程的书,然后就打瞌睡。 后来,在我做一个咨询项目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人的差距:一个一千多人的企业,十几年的管理知识积累,我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做得数量上超过它几倍,质量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一个人的价值就超过这一千人。 为什么,因为我持续地朝着知识方面努力,而不是做着体力上的努力。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我没有想到,我跟我哥的思维差异已经如此之大,无法拉近。 我回想我高中的学习过程,就是跟他说,他可能都难以理解了。 高一的时候,我们班上课经常“乱成一锅粥”,大家还是延续初中不知道学习的习惯,我们班主任似乎也不怎么管,而且英语老师也换了两个了。 高一结束的时候,我在我们班的名次又有了比较明显的退步。 到了高二,我们停止学习物理化学,班主任的“嫡系”从毕业班退下来,开始教我们,全班面貌明显变化。 我到高二结束的时候,凭着语文、数学、历史的高分,获得不错的名次。 到高三,我开始突击英语、地理、政治这三门“残疾课程”。 英语成绩明显提升,地理突飞猛进,政治勉勉强强(谁叫我知识面比较广,能够辨别是非真伪呢)。 临到高考一个月,几个关键的数学卷子都没有做,数学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我知道你聪明,可是你也不能这样啊。” 我自己做一套填空题,错了1/3,下出一身冷汗,最后一个月又突击英语和数学。 当时,我奉行快速、书越读越薄的策略,一个半小时过一本初中历史。 那年出的题极难,我后来以“均衡型”的均分81分多的相当高的高分,上了当时的一个“最佳组合”的学校和专业。

  经济学原理让笑容灿烂。 当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笑容是非常灿烂的;而我哥上研究生“空手而归”,自然无法有微笑。 为什么?“边际效用”原则、“学习曲线”、“二八原则”,在这里都是一个原则,就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分数回报。我当时凭着一种本能的倾向,在基础成绩非常差的情况下,在不牺牲很多玩的时间和读闲书的情况下,采取了“最大边际效用”原则,“学习曲线中能够实现最佳效益部分”、“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创造百分之八十的分数”。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特点就是敢于牺牲,先牺牲优势科目的时间,投入到“残疾”科目上。 然后,牺牲难题部分,投入到简单题上去。 所以,用了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容易得到的那些分数。 高考时,在第一门语文强项考的很不怎么样的情况下,反而更大胆去搏后面的科目。 而且,比竞争对手高一分的优势,命运眷顾了我。 我每次回想起来,总是非常开心。这样的成功经验支持我在任何时候,都不害怕命运的挑战。 反观我哥,虽然我跟他持续强调要学英语,学英语,他都没有去努力学英语,而是把几乎所有的时间放在当时没有任何效用的计算机学习内容上去了。 他基本上没有对英语进行时间投入,所以不可能学好英语。 (先贴一些,我继续写)


日期:2009-12-22 08:12:5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