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29节作者:
生于0715 但是到了大事上,人们却往往“被趁火打劫”。 房子是大宗商品,房价小小地变动一下,往往就是几万块钱,够人们几年的菜钱。 从理论上说,在这个能够影响人们一辈子生活的商品上,人们更加需要采取“趁火打劫”的策略,在房地产商利润微薄、无利可图、甚至“吐血甩卖”的时候,趁机购买住房。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当房价越高、房地产商利润越大的时候,人们反而更加积极地买房子。 这就像高价买菜,人们不在早市或者傍晚买菜,反而专挑中午价高的时候买,而且还是大家“蜂拥”去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结果,人们在不利于自己的时间去买房,推动房价节节攀升,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 很多人因此做了“房奴”,生活日渐艰难,而房地产商则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趁火打劫”意味着必须要有“火”。 房地产商要想“趁火打劫”买房者,首先要把市场做“火”。 而做“火”市场首先需要“宣传攻势”的“点火”。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土地资源稀缺”、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城市化人口增加”、“房价上涨二十年”等标题的文章充斥着媒体的各个角落。 然后,房地产商们通过控制房源,制造火爆成交场面,吸引炒房资金等等方式,将房地产市场做的“火”了起来。 等市场“火”起来,人们看到房屋成交活跃,房价快速上升,于是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房地产商要想高价卖房,还需要进一步诱导人们的“心火”。随着市场向好, “财富故事”也大量出现。 据媒体上说,有不少人通过房贷的“杠杆”作用,购买了多套住房。 随着房价上涨,不仅自己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通过炒房获得不菲的收入,一跃跨入富人阶层。 通过这些“财富股市”,房地产商给人们制造了“美好的理想”,让人们充满乐观、充满信心。 随着房价持续上涨,舆论就开始引导人们的乐观情绪。 因为,只有让人们充满信心,人们才会积极加入买房的“大潮”,成为高价买房的一分子。 在舆论的诱导下,买房者感到,自己买房子的价格虽然是高了“一点点”,但是,想到“有恒产者有恒心”、“买房不仅可以住,还能够增值”、“明天肯定会更好”,于是人们充满“信心”。 人们乐观地相信,即使现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贷款买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升,这些贷款在未来还起来也会很轻松。
要想高价卖掉大量的房子,还要“引火烧到人们身上”。 引起人们的乐观情绪、让人们充满信心,只算是“趁火”,只完成了一半工作。 而“打劫”是另外一半工作,要让人们感到恐惧,这样人们才会“束手就范”,乖乖的掏出钱来买房。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下,结婚买房等“刚性需求”变得恐慌起来。 当年,小风虽然态度坚决,坚持不买房,结果女朋友离他而去,婚也没有结成,也让他很沮丧了一段时间。 而社会上有多少人像他那么坚决,在巨大的压力下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呢? 据中大恒基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报显示,恐慌性心理在购房需求中高达40%。 这些“恐慌性需求”,因为房价上涨,担心未来承担更高的购房成本,将买房计划提前。
什么是“趁火打劫”? 虽然赚了“房奴”的钱,但是房地产商也不会感激、同情或者怜悯“房奴”。 房地产商的代表之一,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说,“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 他说,买房肯定要量力而行,解决住房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租房等,如果不理性消费,买不起房的去买房,买不起大的去买大的,最后日子难过,那是活该。“人家国外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呢,我们有些城市的自有房拥有率目前已经远远高过国外……你让大学才毕业的年轻人就去买房,这无异于让幼儿园的小男孩找媳妇……还有一些人买房是为了面子,有些消费者的心理很奇怪,他买房可能是给其他人看的。”
“风水轮流转”。 小风既然在困难的时候都能坚持住,不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那么他就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了。 小风虽然现在生活很好,但是他还在因为女友离他而去,对房地产业耿耿于怀。 房地产商成了他关注的重点,他下一步就要等待时机,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 看着房地产商囤的越来越多的地,看着晚上黑灯瞎火的小区,看着房价已经到了天上,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房地产商们的资金链一天一天绷紧,而且随时可能断裂,导致“后院起火”。
“趁火打劫”需要等待最佳时机。 要买便宜菜,就要等天黑了再去。 要“趁火打劫”,就一定要等火烧到无可挽回。 而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多头不死,跌势不止”。 他相信,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需要这个历程。 他听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了“1美元”房,而且还有很多成本二三十万美元,但是卖价只有几万美元的抵押房。 这些消息都给了他信心,所以他要用“时间换空间”,等到绝大多数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关门,等到所有炒房人都亏到绝望,而最后的房地产商都在“吐血大甩卖”的时候,再考虑买房。 而且,只要房价还高到影响他的生活品质,他也只选择租房,绝对不出手买房。
请大家理性回帖!!!
日期:2009-12-09 20:25:39
一位朋友问我经济学入门的书,我本科就是拿的经济学的学士(不是经济学专业),但是好像不知道有哪些入门书,觉得惭愧。
我觉得 国富论 和 经济学原理 挺好,不过要对比着看。 比如,亚当斯密说劳动者高工资的地方是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方。 那么跟现实就是一个对比。
制度经济学不错,但是好像制度经济学没有成系统的书籍。 我挺久以前是在网上读的有关美国制度的形成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但也没有保存。 后来就很关注有关制度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各国的制度和历史的分析和思考。
另外,我读哲学的书、管理方面的书、一些法律方面的书、历史书等等,都有经济学的感觉。最后大学最初学的宏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反而记不住了。 反正书是读了一些,但是读书习惯不好,所以总是比较肤浅、泛泛。
如果哪位朋友觉得有好的经济学入门的书,请推荐一下。 我也顺便读一读。
日期:2009-12-10 12:31:35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3)
B、 白酒 (续)
(多余的话: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在这一节分析这么多,得出以下这个结论。 而这个结论背后有我很多的假设和思考,但是因为码字的原因,不能都写出来。 所以,朋友们看到后必然会感觉有很多漏洞,我们可以进行探讨和思考。 继续说一下,敬请朋友们理性回帖。 我是个很喜欢激动的人,经常也很偏激。 但是,在这个帖子上,我自己一直在进行最大的克制,也请朋友们理性回帖,请大家理解。)
说了这么多,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跟酒业有什么关系呢? 当社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向着高级需求升级的时候,白酒的消费变化就显现出来。 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附录,谈到了消费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小的问题:那些刺激精神活动的饮料,正极大地取代着那些仅仅满足感觉器官需要的饮料。 茶的消费增加很快,而酒的消费却静止不变,在社会所有阶层中,对于各种较浓的和较易麻丨醉丨人的含酒精程度较高的饮料的需要,正在日益减少。”当然,从道理上我们觉得这个观察是正确的。 越是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往往喝酒越少,喝茶越多。
据中国酒业新闻网2009年初一篇文章说:“最近几年,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快于整个酒类行业。从2005年开始,白酒行业的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4.66%和50.12%,快于酒类行业的25.25%和39.69%,在各酒种中增速最快。”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中国的白酒行业发展是多么的迅猛! 比如说,利润复合增长率为50%,第二年就是1.5倍,第三年就是2.25倍,第四年就是3.4倍左右,说明白酒的消费快速高档化。 这说明,中国过去几年的白酒消费并未日益减少,反而实现了发展升级,其状况与马歇尔的描述正好相反。那么,到底出了问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