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历史:人体设计与进化之谜 事关上帝与科学》
第21节

作者: 青史银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1-11 09:46:44

  ¤¤¤¤¤¤¤¤¤
  ¤¤¤¤¤¤¤¤¤
  ¤¤¤¤¤¤¤¤¤
  ¤¤¤¤¤¤¤¤¤

  为什么肤色有黑有白?头发和眼睛也是这样五彩缤纷?
  在性选择理论看来,原因就一条:有人喜欢。
  有钱难买人喜欢,这就是性选择理论的强悍所在。
  喜欢一个东西是要有原因的,人们喜爱某种肤色的原因就来自于自己的家人,所有人见面最多的必然是父母兄弟姐妹,这些人的肤色相貌将产生重要影响,并影响到后来的择偶标准。
  在这种氛围熏陶下,黄种人会认为黄种人长的最好看,而黑种人则以为黑种人长的最漂亮,白种人当然,只认为他们白种人最迷人了。
  这个理论方便,但不容易验证,我们很难把一对白种人父母身体上漆,强行把他们染成黑种人,然后看看他们生下的孩子是喜欢黑种人还是喜欢白种人。
  但我们可以用动物做实验,而且真有人做了。
  这次倒霉的是雪雁,它们有蓝色有白色,这种鸟也有种族倾向,蓝色的鸟只和蓝色的交配,白色的鸟当然只和白色的交配。于是科学家们不禁要想,这种喜爱是天生的呢?还是出生以后受到父母影响的呢?
  这次不用上漆,很简单,只要把刚孵化出来的白色小雪雁放进蓝色鸟巢里喂养就行了,相反的操作也可以,结果很有趣,这些小家伙长大后,无论自己体色如何,它们只喜欢和那些与养父母体色一致的鸟交配。如果某只鸟的父母一蓝一白,那么小家伙长大后就不会挑剔,蓝白通吃。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家庭影响,研究人员开始恶作剧,他们把一些父母染成红色,结果正中预期,红色雪雁喂养长大的小家伙们只喜欢红鸟。
  也就是说,这种审美情趣是学来的,与基因无关。

  性选择的标准主要由品味决定,而品味有时是没有道理的,虽然说好品味取决于好基因,但蓝色和白色羽毛的基因可能同样好,这时品味就可以随意发挥。喜欢蓝色也好,喜欢白色也好,甚至可以喜欢红色,对后代的生存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鸟能这么干,人为什么不能呢。
日期:2012-01-11 14:11:12

  ¤¤¤¤¤¤¤¤¤
  ¤¤¤¤¤¤¤¤¤
  ¤¤¤¤¤¤¤¤¤
  ¤¤¤¤¤¤¤¤¤
  人类与鸟的品味有类似之处,有些品味是不能随意发挥的,比如你不会喜欢一个因遗传而明显智障或残疾的人,但当确定某人完全健康以后,你可以稍有自己的偏爱,比如偏爱黑肤色的人,或者喜欢黄肤色,这是个人自由,受到宪法保护。而且这种品味与喜好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中国人在六七十年代统一的不爱红妆爱武装,后来是喇叭裤大背头,再后来有人开始剃光头或板寸,现在则把头发染的五彩缤纷,剪的乱七八糟,这都不涉及基因的变化,而只是品味变了。

  品味的变化还有互相影响的趋势,如果大家都在朝某个方向变,那你也应该跟上这个潮流,而不是逆流而上,比如你现在还穿着招摇的喇叭裤和刺眼的大背头,并以为很时髦,那就会吓退很多年轻女性,可在八十年代,这却是吸引女性眼球的重要伎俩。
  说这么多,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人的品味有时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肤色也是没有道理的。可以黑,也可以白,当然更可以黄,这就是肤色复杂性的原因之一。肤色及头发和眼睛颜色的复杂性,只能说明人类品味的复杂性。
  而我们无法指责品味,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事实,并承认肤色很乱本身就是道理。
  然而性选择理论也有麻烦,如果说品味可以影响并决定肤色,那么在非洲应该有黑人也有白人才对,他们的品味不应该如此的整齐划一。就是说,非洲起码也应该有黄种人,甚至有几个白种人。
  那么为什么没有呢。
  这只能说明性选择理论虽然惊艳,但还真不是万能到可以放之于四海皆准的程度,试图排除阳光对肤色的影响的努力明显的不合时宜。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恼羞成怒责问楼主:老爷爷,您到底支持哪种理论?

日期:2012-01-11 14:55:22

  插曲
  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会消失吗?
  白种人中有一种类型皮肤白皙,长着金发碧眼,头发就像细细的波浪。他们主要分布在北欧各国和英国法国等地,居住区域相对集中,但是,随着世界人口流动性加大,金发碧眼的白种人面临着一个生物学问题:金发基因和碧眼基因和其他对应的基因相比,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当金色头发的基因和黑色头发的基因同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的头发就是黑色的,而不再是金色的。眼睛的颜色也是同样。如果白种人和其他人种通婚比例增加,那么金发和碧眼出现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可能彻底消失。所以有科学家宣称,可能在两百多年后,金发碧眼的白种女人首先就会消失。

  刚看到有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是我文章中的一段,后来觉得多余,删掉了,贴出来让大家批评。
日期:2012-01-11 16:07:29

  ¤¤¤¤¤¤¤¤¤
  ¤¤¤¤¤¤¤¤¤
  ¤¤¤¤¤¤¤¤¤
  ¤¤¤¤¤¤¤¤¤
  事实上谁支持哪种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肤色问题解释清楚。
  我并不认为,只用简洁单一的某种理论就可以完全解决肤色问题,事实上我们应该抛弃只用单一理论来解释人体生物学现象的爱好,那在物理上或许可以,但在生物学上是越来越难了,我们必须学着接受复合的理论解释。
  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到过的这些理论,可能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都会对人类的肤色施加不同的影响。正由于因素的多样性,才导致了肤色的复杂性。比如黑色在丛林中可以伪装的观点,似乎并不能一棒子打死,很明显,在没有房屋的年代,人们夜晚都在外面睡觉,黑色的皮肤彻底融入黑色的夜晚,被肉食性动物发现的可能性会大为降低,而白色皮肤相对而言肯定要更危险些,所以白色皮肤进化出来的时间最晚,那时人们已经开始穿衣服,而且住进了山洞等简陋的住所。白花花的身体不会再成为醒目的靶子。

  既然可能每种理论都有点道理,那么就看哪种因素在哪些地方影响更大。比如,在紫外线辐射强烈的地区,女性处在两难处境,她们一方面承受性选择压力,想保持美白,同时在妊娠期制造更多的维生素D。另一方面,她们又必须变黑,否则强烈的紫外线将破坏叶酸的正常储量。她最终呈现的肤色,就是取得了平衡的肤色,并生存到如今。
  因此,性选择与自然选择会有某种妥协,人们不能放任对白色皮肤的喜爱而置自然选择于不顾,必须在白色皮肤的性感与黑色皮肤的健康之间寻找平衡,所以,赤道附近的黑人才显示出了黑色,但又不是如煤碳般的漆黑一片。
  至于印第安人为什么没有及时变黑和斯堪的那维亚人为什么会迅速变白,那可能是因为变黑与变白的速度不同,对人类而言,可能更容易变白,而更不容易变黑。
  或者说,变白比变黑更重要。

  因为变黑承受的压力要大些,而变白的压力相对小些,这可能是因为维生素D比叶酸更重要,也可能与性选择的介入有关,它起到了助推作用。变黑这种趋势是逆风而行的,而变白则顺风而下。
  随着交通的发达,人群的流动幅度越来越大,非洲有了大批白人,美洲也有了大批黑人,一向封闭的中国也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假以时日,各种肤色的人在一起生活繁衍,肤色就会越来越趋向于中和。
  但无论到哪一天,我们重新审视地球人的肤色时,恐怕都不会只看到一种肤色。因为我们的品味各不相同,肤色毕竟不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多样性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特征,我们也希望生活在多样性之中,单调会让我们无聊。
  好了,现在人体的脱毛与上色等系列工序已告完成。
  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上色是脱毛造成的,而脱毛是直立行走造成的。
  那么,直立行走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讨论更为复杂和模糊的话题:人为什么会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福兮,祸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