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能瞬间消失——『山海经』记载人类文明被大洪水毁灭的事实》
第42节作者:
赵家大树 然而,当时没有中移动,敢死队离开中国之后,通信就失灵了。大家苦苦等待了十年,还没有得到张骞和敢死队西去之后的任何消息。
十年虽然一瞬间,但汉朝人的信心大大增强了。不想再等了!于是,在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决定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讨伐大军在大将卫青、公孙敖、李广利等人的率领下,分四路向匈奴进击。
汉朝大军深入漠北,将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一部分匈奴人臣服了汉朝,一部分匈奴人被赶出西北地区,去了今日欧洲,成为部分德国人的始祖。(这段历史,中国教科书基本没有提到。由于有很多中国美女与匈奴人通婚,可以说,德国人和中国人是有些血统关系的。)
言归正传。匈奴对中原的威胁解除之后,汉朝在西北地区设立酒泉、武威、张掖和敦煌四个郡。
由于讨伐匈奴的战争大捷,汉朝军队士气空前高涨。于是,汉武帝又下令派兵东北,征服朝鲜国,设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个郡;再进攻南方,征服夜郎国、南越国,在西南地区建立七个郡,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到达今日越南胡志明市(今越南人和韩国人一样,说中国的地方是他们的。其实也是,他们承认是汉朝人,就是了。)
因此,汉武帝在位时,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
日期:2010-03-29 08:21:38
继续说“海内经”。
炎帝(上古帝王神农氏)的孙子叫伯陵,伯陵与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私通,阿女缘妇怀孕三年,生下鼓、延、殳三个儿子(这个很诡异,是怀孕三年生了三胞胎,还是一年生一个呢?如果是前者,可能是一时冲动;若是后者,就是长期私通呀)。殳最初发明了射箭用的箭靶。鼓和延二人共同发明了钟(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并创作了乐曲和音律。(这段描写,似乎是说,对私通的问题,应该给予宽容。也难怪,汉朝是女权社会嘛。)
黄帝有个儿子叫骆明,骆明的儿子叫白马。白马就是鲧(大禹的父亲。中间省略了很多代)。
帝俊(即帝舜)有个儿子叫禺号,禺号的儿子叫淫梁,淫梁的儿子叫番禺。番禺最初发明了舟船。番禺有个儿子叫奚仲,奚仲的儿子叫吉光。吉光最先用木头制造出车子。(这段描写说明远古就有船只和车子存在,也说明汉朝人对使用车船的向往,可惜造不出来呀。)
少皞(上古帝王)有个儿子叫般。般最初发明了弓和箭。
帝俊将一把彤弓(红色的弓)和素矰(用白色羽毛装饰并系着丝绳的箭)赏赐给后羿。后羿用自己的射箭技艺到下界去扶助各国君王,开创体恤人间百姓疾苦,周济救助穷人的工作。(后羿有点像后来的关羽关公。说明当时社会太贫穷,不仅需要公平正义,还需要接济难民。)
帝俊有个儿子叫晏龙。晏龙最先发明了琴和瑟两种乐器(历史上的乐器,这两种是正宗的中国乐器之一)。
帝俊有八个儿子,他们一起开始创作歌曲和舞蹈的。(这些描述,显然是在鼓励人们热爱音乐和舞蹈,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帝俊有个儿子叫三身,三身的儿子叫义均,义均就是开创工艺技巧,制作各种手工用具的人,所以叫巧倕,从此人间有了各种工艺技巧的行业。(这些描写,在鼓励人们放开思想,进行工艺创作。进一步说明汉朝当初的一穷二白。)
后稷最先传播各种农作物,并传授种植技术。后稷的孙子叫叔均。叔均最初发明了使用牛耕田。大比赤阴(可能是后稷的母亲,因后稷传播耕种有功,受到奖赏)最先接受帝王的封赏,因而有了自己的国家。(这些描写,在鼓励人们到偏僻的地方开垦耕种。)
大禹和鲧两父子开创挖掘泥土,疏通河道,治理洪水的做法,最后把天下规划成为九个州。
炎帝的妻子是赤水氏的女儿,叫听訞,她生了个儿子叫炎居,炎居有个儿子叫节并,节并的儿子叫戏器,戏器的儿子就是祝融。祝融被朝廷贬官后到江水居住,在那里生了个儿子叫共工。
共工有个儿子叫术器。术器的头是平顶方形的,他恢复了祝融开垦的土地后,在那里耕种,从此居住在江水。
共工后来又生了个儿子叫后土,后土的儿子叫噎鸣。噎鸣创造了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历法。
(这几段描写,很有意思。炎帝、祝融、共工、后土,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原来汉朝人,是这样理解远古社会的。真的很有趣!这段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洪水滔滔,漫天盖野。鲧接受治水的命令,但无法治理大洪水。他没有得到天帝的同意,就偷偷把天帝的息壤(传说一种能够自生自长、永不耗损的土壤)用来堵塞洪水。天帝于是派遣祝融下界,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汉朝人认为鲧是这样被杀的。他死在羽山的郊野。说明汉朝人不知道羽山在哪里。他们以为羽山是崇山峻岭,像华山、泰山一样的山呢?其实羽山不在今中国境内,而在今伊拉克两河流域下游,只是一座海拔300米的小矮山。)
大禹是鲧的遗腹子。大禹长大后,天帝命令他继续治理大洪水。大禹通过挖掘泥土,疏通河道的方法,制住了洪水,从此划定天下为九个州。
(汉朝人只知道大洪水的可怕,“洪水滔滔,漫天盖野”。但他们想象不出大洪水之前的天下是什么样子。两千年过去了,各位朋友,你们真幸运啊!终于明白大洪水是怎么回事,原来大洪水之前,还有真实的历史,而不是神话。)
继续说汉朝的故事。
再说张骞。他身怀《舆地图》,带领着敢死队,带着使者的使命,怀着对遥远的国度和神秘世界的向往,踏上漫长的探险之旅,历经十年的无数磨难之后,才与西域的大月氏国取得联系。
张骞的故事无比精彩,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接近真实的小说、电影、电视版本,有的只是用满清人的思维讲述的“汉武大帝式”的故事。我常常惘然。难道这个任务还要我来完成?我想,机会还是留给年轻人吧!
再说大月氏国。由于换了几代国王,国家已经富裕起来,他们不想再和匈奴人作战了,婉拒了张骞的要求。张骞只好失望东归。十年后,当他们转转回到中国长安时,只剩下两个人了。
对张骞的归来,汉武帝非常高兴,给予重奖。打败匈奴之后,再次下令他出使西域。此后,张骞多次前往西域,与几十个国家建立商业贸易和文化外交往来,最远的足迹到达今日中西亚的阿拉伯地区。这种交往延续了近千年。
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古代“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比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意义大得多。张骞不被重视。可能与今日来料加工的对外开放格格不入吧!还是来料加工好。工人有工作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据文献记载,当年太史官呈送给汉武帝刘彻的《舆地图》,一直流传到晋代,在晋朝初期,据说有一个叫王赞的大臣还见过它,但后来失传了。
不过,《舆地图》的说明书却流传了下来,它被人们编入了《山海经》。这就是《山海经》的大荒经。分为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和海内经,共五卷。
日期:2010-03-30 08:05:40
今天给大家介绍海经。
“海经”分为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是周朝人在“五藏山经”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写成的天下地理书。
周朝人编写的海经与汉朝人编写的大荒经,有很大的不同。汉朝人写大荒经,基本上是凭想象的,因为他们找不到资料。但周朝人写海经,却是有大量历史资料作参考的,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大禹治水之后,统一为九州的天下,虽然只维持了几十年,就分裂了,但接下来的夏朝、商朝、周朝,几个朝代的变换,虽然有过战争,但还是在比较文明的情况下,进行政权移交的,所以,典籍档案一直保留着。
可能有人会问,你凭什么说夏商周几个朝代是文明交接的?现在连夏朝、商朝的断代工程都还存在很多的疑点,没有统一意见呢,你不能胡说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